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 、 和 。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 运
输,
铁路适合 运输,而水路则适合 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 、 、 和 。
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
依次为 、 、 、 、 和 。
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 、 和 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
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
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
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
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
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
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
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
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
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
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
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工业原料分为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 原料指数 + 1 。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用原料指数以及区位质量得出的一般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 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
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制品业等。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
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
如石油精练工业、机械器材组装工业和医疗器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