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司法机关
• • • • • 四级三审制 第一级:初等审判厅 第二级:地方审判厅 第三级:高等审判厅 第四级:大理院,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政权
• 省、道、县、镇(乡)当时设有22个省, 未设省的有京兆、热河、察哈尔、绥远、 川边5 个特别行政区。
省级机关
• • • • • • • • • 1.立法机关--省议会 2.省行政长官--都督 民政长 1913.1.8—1914.5.23 巡按使、省长 1914.5.23—1917.9.6 省长 1917.9.6以后 3.地方军政机关 巡阅使:省以上设立 省都督: 1914 年,各省设将军管军政,以后有督军、督理、督 办等名称。
《中华民国约法》: 1.废除责任内阁制,实行总统制 2.总统权力不受限制 3.取消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归总统 4.实行变相的总统终身制 15 .特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直接 掌握军权。
(四)北洋政府的变迁
• 洪宪帝制 • 1.洪宪帝制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 大倒退 • 2.但未退回到封建君主专制——二元君 主制
• 1905年《中国同盟会宣言》将“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 权”“其措施之次序”分为三个时期— —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 • 1914 年《中华革命党总章》中称为军政 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 • 1924年孙中山手定《建国大纲》中将建 设之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
(二)南京政府建立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现代 政治制度史
绪
论
• 绪论讲三个问题: •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和目的 •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几个共 同性问题 •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 究的对象和目的
• 1. 政治制度 • 2.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和 范围 • 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4.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3. 从宪政看南京政府 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向
一、南京政府的建立及变化
• (一)南京政府建立的理论根据 —— 孙 中山的五权宪法和建国程序三阶段 • 1.五权宪法 : • 人民有权 — 政权 — 选举、罢免、创制、 复决 • 政府有能 — 治权 — 行政、立法、司法、 考试、监察
2.建国程序三阶段
1 )南京政府是在国共合作的北伐大革命取得胜 利后,北洋军阀已经基本被打败的前提下建立的。 2 )是在国民党背叛了革命,大肆镇压中国共产 党人和革命人民的基础上建立的。 3 )是蒋介石以军事权力攫取党权和政权的开始 ,是在同时存在着武汉国民党中央、武汉国民政府 的情况下,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建立的。
二、训政时期的南京政府
第三专题 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
• 一、南京政府的建立 • 思考题: • 1. 南京政府政治制度 及变化 总论(兼谈南京政府的 • 二、训政时期的南京 政治制度与孙中山政权 政府 思想的关系) • 三、宪政时期的南京 • 2. 论蒋介石独裁体制 政府 的建立和发展(兼论国 民党训政) • 四、特务政治
3.第二届国会(新国会、安福国会)
• 特点: • A.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条件都比以前有 很大提高 • B .议员人数减少,第一届国会 800 人, 第二届574人。 • C.在安福系控制下。
4.国会非常会议
• “民八议员” • “民六议员”
(二)大总统
名 称 姓 名 依 据 任职时间 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临时约法 12.3.10—13.10.10 大总统 : : 13.10.10—14.5.1 : : 新约法 14.5.1—16.6.6 (其中有83天称洪宪皇帝) : 黎元洪 临时约法 16.6.7—17.7.2
二、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中的 几个共同性问题
• • • • • 1.政党及政党政治 2. 官僚政治 3.军阀政治 4.独裁政治
三、参考论文和书目
• 张亦工:《第一届国会的建立及阶级结构》历 史研究 84、6 • 黄武、何磊《北洋时期议会制度评述》政治学 研究 86、1 • 曾宪林:《论武汉国民政府的性质》近代史研 究 82、1 • 张益民:《南京国民党政权的乡村机构演变之 特点》南京大学学报 87、1 • 陈瑞云:《论民国政制》史学集刊 92年前后
(一) 清朝的主要 中央国家机构
• • • • • • • 内三院 内阁 六部 理藩院 都察院 南书房行走 军机处
清朝的地方政权机关
• • • • 省——巡抚——从二品 道——道台——正四品 府——知府——从四品 县 ——知县——七品
一、1840年后清朝 国家机关的变化
• • • • 五口通商大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总税务司署 同文馆
从训政纲领看,主要有三条:
• 1)国民党代替(表)人民执掌政权,人 民无权。 • 2)治权(政府)亦在国民党控制之下, 具体指导、监督机关则是中央政治会议。 • 3)确立了五院制的原则。
(二)中央政治委员会(中央 政治会议)
• 1924年7月11日,中央政治委员会设立, 孙中山任主席,并指派胡汉民、汪精卫、 廖仲恺、谭平山、伍朝枢、戴季陶七人 为 委员,鲍罗廷为顾问,后又增加谭延 、 许崇智、孙科、蒋介石为委员。
• 南京政府政治制度的实质:一党专政下 的个人独裁体制
(一)从军政到训政
• 训政纲领共六条: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 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国民 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人民应享有的四种 政权,由国民党“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之,以立 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 试、监察五项,付托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 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指导、监督国 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1. 临时参议院
• • • • • 一、立法权 二、同意权 三、财政权 四、选举权 五、弹劾权 • • • • • 六、质问权 七、建议权 八、受理国民请愿 九、答复政府咨询 十、咨请查办官吏
2.第一届国会
• • • • • • • • • 共行的主要有: 1. 制宪、选举大总统(两院联合共同行使); 2. 议决法律案; 3. 议决预算、决算案; 4. 议决税法医、度量衡法、币制; 5. 议决公债及其他国库负担契约; 6. 弹劾大总统案; 7. 弹劾内阁、国务员案; 8. 审查、同意大总统任命国务员、大使、公使,宣战,媾和, 缔结条约,宣布大赦令等事项。 9 .议员的提案权和对政府提案的审查权。
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 • • • • • (一) 清末新政 外务部 商部 巡警部 学部 财政处
预备立宪——11个部 外务 度支 民政 陆军 邮传 理藩 农工商 法 礼 学 吏
《钦定宪法大纲》
• 咨议局 • 资政院 • 皇族内阁
第二专题 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
• 一、北洋政府的政治 制度的确立和变迁 •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 中央政权机构 •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 地方政权机构 • 思考题: • 1. 如何认识北洋政 府时期的国会? • 2. 论洪宪帝制 • 3. 北洋政府政治制 度总论
鄂军都督府
(二) 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破坏
• • • •
《临时约法》 1.主权在民原则的确立 2.确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行政权中实行责任内阁制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 第一步:破坏责任内阁制 • 第二步 从控制国会到解散国会 • 第三步 废除《临时约法》,制定新约法
(三)从新约法到洪宪皇帝
一、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变迁 • (一) 北洋政府的建立 • (二) 袁世凯对《临时约法》的破坏 (三) 从新约法到洪宪皇帝 • (四) 北洋政府的变迁
(一) 北洋政府的建立
• 中央政府名称沿革: • 1912年4月—1925年12月,中华民国总统府 • 1916年1月1日—3月22日,中华帝国洪宪政府 • 1916年3月23日,中华民国总统府 • 1917年7月1日—12日,张勋复辟,大清帝国 • 1917年7月12日—1924年11月24日,中华民国总统府 • 1924年11月24日—1927年6月18日,中华民国临时政 府,执政府 • 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中华民国军政府
黎——国会第二期常会 1916、8——1917、6 革命——国会非常会议(广州)1917、8——1923、6 段——临时参议院 1917、11、10——1918、8、 12
新国会(第二届) 1918、8、12——1920、8、30 黎、曹——国会第三期常会1923、8、1——1924、11、24 段——善后会议 1925、2、1——4、21 临时参议院 1925、7、30——1926、4、 20
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 政治和政治制度》上下 钱实甫:《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上 下 陈志让:《军绅政权》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2、 孔庆泰:〈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史〉安徽 教育出版社1998年
第一专题:晚清政治制度的变迁 第二专题: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 第三专题: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 第四专题:人民政权的政治制度 第五专题:傀儡政权的政治制度
4.北京军政府时期的内阁
1927.6.18—1928.6.3 1912年7月18日,十个部 :外交 内务 财政 陆军 海军 司法 教育 农林 工 商 交通
财政 陆军 海军 司法 教育 农商 交通 • 1927年7月12日,九个部:外交 内务 财 政 军 事 司法 教育 工农 实业 交通
(三)内阁
• • • • • • • 临时约法时期 1912.3.30.—1914.5.1 *新约法时期 1914.5.1—1916.6.29 法 统 恢 复 时 期 ( 临 时 约 法 ) 1916 . 6 . 29— 1924.11.24 *临时执政时期 1924.11.24_1925.12.26 1925.12.26_1916.4.20 摄政时期 1926.4.20—1927.6.18 军政时期 1927.6.18—1928.6.3 注:*号为无国务院,只有类似机构
冯国璋 : 徐世昌 : 黎元洪 : 曹 锟 临时执政 段祺瑞 国务院摄行元首职权 陆海军大元帅 张作霖
大总统
: : : :
17.8.1—18.10.10 18.10.10—22.6.2 22.6.11—23.6.13 23.10.10—24.11.2 24.11.24—26.4.20 26.4.20—27.6.18 27.6.18—28.6.3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政权机构
• • • • 国会 大总统 内阁 司法机关
(一)国会—立法机关
• 性质:立法机关、民意机关、制宪机关 • 权力:除立法权、制宪权外,同时享有 弹劾权和同意权
国会(立法机关)的变化
• 革命——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上海、武昌、南京) • 临时参议院(南京)1912、1、28——4、8 • 袁——临时参议院(北京) 4、29—13、4、8 • 国会:第一期常会 1913、4、8——11 • 政治会议: 12、15—14、6 • 约法会议: 1914、3、18—15、3 • 参政院代行立法院 1914、5、26——1916、 6、29 • 国民代表大会 1915、10、25-——28 国 体投票
1. 临时约法时期的内阁
• • • • 1912.3.30—1914.5.1 1916.6.29—1924.11.24.... 1925.12.26—1926.4.26 1926.4.20—1927.6.18
1. 约法时期的内阁
1914.5.1—1916.6.29 • 政事堂 • “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赞襄 之。”
第一专题:晚清政治 制度的变迁
• 一、近代以前清朝的 政治制度 • 二、 1861年前后清朝 国家机关的变化 • 三、清末新政
• 1
一、近代以前清朝的政治制度
• 清朝与其它封建朝代一样,是封 建君主专制制度。就是皇帝是至 高无上的统治者,受命于天来进 行统治,所有的行政、立法、司 法的最高权力都在皇帝本人,皇 帝实行世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