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小华和小刚用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以下是他们对“土电话”的探究.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2两人位置不变,以相同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_.
()3小华和小刚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如图中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系:a c d b
()4①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从“a”、“b”、“c”或“d”中选两根).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___的关系.
【答案】固体能够传声金属的传声效果好a、c材料粗细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是因为固体能够传声,即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2两人位置不变,以相同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金属的传声效果好.
()4①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粗细相同,而材料不同的两根琴弦,即选择a和c;
②若选择琴弦a和b,长度和材料相同,粗细不同,所以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材料粗细的关系.
2.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衣、报纸、棉花、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完成下面各题:
(1)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再盖上盒盖,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比较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 .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外,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下面的表格是为了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而设计的,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________ .
(4)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 .
【答案】机械闹钟B表二棉花泡沫毛衣报纸
【解析】
【分析】
【详解】
(1)发声体需要持续发声,所以音叉不合适,应该选择机械闹钟;
(2)比较响度依靠感觉,不够准确;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比较准确而且容易进行比较,隔音性能好,响度越小,听不见声音的距离就越小;隔音性能差,响度越大,听不见声音的距离就越大,因此选B.
(3)表二比较的是距离,所以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表二.
(4)隔音性能好,响度越小,听不见声音的距离就越小;隔音性能差,响度越大,听不见声音的距离就越大.距离由短到长依次是棉花泡沫毛衣报纸,因此隔声性能由好到差应该是棉花泡沫毛衣报纸.
3.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问题.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ms.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均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猜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他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如果的确是“温度越高,声速越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0;(2)不变;(3)变大
【解析】
试题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
(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
(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减少;
解:(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
(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
(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小,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增加,故时间差也会变大;
故答案为:(1)0;(2)不变;(3)变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有关方面的内容,计算时要注意时间单位和路程单位的统一.
4.小红是一个爱思考、爱观察的同学,有一次,在她欣赏了一场音乐会后,想到了如下问题,请你帮她回答一下:
⑴琴声、歌声是通过传播到小红耳朵的;
⑵小红能清楚的分辨出哪是提琴声、哪是小号声,原因是;
⑶女高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高,男低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大。
(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⑷小红观察到乐手在演奏提琴、吉它、二胡等弦乐器时,这些乐器的弦在振动。
并且,弦张的越紧,振动的越,发声的音调越。
小红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
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为的琴弦。
②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㈠实验研究;㈡分析归纳;㈢提出问题(或猜想);㈣得出结论等。
你认为小红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
③在上述探究过程中,主要用到了的研究方法。
⑸问题探讨:小红想进一步了解有关声音的一些知识,于是她查找了如下资料:
共鸣
两个发声频率相同的物体,如果彼此相隔不远,使其中一个物体发声,另一个也有可能跟着发声,这种现象就叫“共鸣”。
有趣的是:几乎随便什么容器里的空气(叫做空气柱),也会同发声物体共鸣。
拿一个发
声体靠近容器口,如果频率适当的话,那么,空气柱就会发生共鸣,使声音大大增强。
根据声学家的研究,只要波长等于空气柱长度的4倍,或4/3倍、4/5倍……的声音,传入容器后就能引起共鸣。
这就是我们把耳朵贴在热水瓶等容器口上能听见嗡嗡声的原因。
①什么条件下空气柱会发生共鸣?
②一把普通热水瓶内部高度大约是30厘米,则波长为厘米的声音传入热水瓶,会引起共鸣。
③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此现象?请举一例。
【答案】(1)空气;
(2)它们的音色不同;
(3)音调;响度
(4)快;高①A、B;②㈢㈠㈡㈣;③控制变量
(5)
①当声音的波长等于容器中空气柱长度的4倍,或4/3倍、4/5倍……时,声音传入容器后就能引起共鸣②120或40或24
③弦乐器利用乐器下方的共鸣箱来放大声音。
【解析】
试题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作为传播声音的媒介,琴声、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的.
(2)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故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
(3)女高音歌唱家的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的声音的音调低,但响度大.
(4)提琴、吉它、二胡等弦乐器振动的频率和弦的长短、粗细、以及松紧程度有关,弦越细、越短、张得越紧音调越高.
(5)
1、要研究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的关系,应用控制变量法,即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控制弦的材料和长短一定,改变弦的粗细,故题中应选序号为AB琴弦研究.
2、根据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可知该实验的研究过程是:③②①④
3、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6)由题干知:波长等于空气柱长度的4倍,或4/3倍、4/5倍…的声音,传入容器后就能引起共鸣.
故30厘米得4倍,或4/3倍、4/5倍分别为:120、40、24;生活中弦乐器利用乐器下方的共鸣箱,就是共鸣的利用.
考点:声现象
5.某兴趣小组计划探究“铝棒的发声”。
同学们使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一只手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为了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该兴趣小组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B: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猜想C: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A,同学们选择4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 以内)的测量值可以认为是相等的。
(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______的。
(选填“有关”或“无关”)
(2)为了验证猜想B,同学们选择横截面积均为2.9×10-5m2的铝棒,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同学们从表中前两列数据很难得出频率f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
图象法处理数据,画出了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
l
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发生频率f与
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__________。
(3)同学们又通过实验探究了铝棒发声的频率和手捏铝棒部位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可以看到_________现象,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
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无关反比例水花四溅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当铝棒长度都为0.71m时,横截面积不同,频率为3500Hz和3530Hz,由于这两个频率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以内),故频率是相同的,故结论为: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无关的。
(2)[2]由图可知,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
l
的关系是一条直线,即成正比,故发生频率f与铝
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反比。
(3)[3]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铝棒振动,故可以看到水花四溅。
[4]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铝棒的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小明同学根据课本中的“试一试”,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的像A'B'________.
(2)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坐标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__
(3)从图像中可以看出h与s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解析所示见解析所示 h与s成正比
【解析】
(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分别做出由A、B两点在透明纸上的像,从而得出AB的像,如图所示:
(2)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
(3)从图象中看出;h随s的变大而变大,且增大的倍数相同,即h与s成正比关系;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 见解析所示 (2). 见解析所示 (3). h与s成正比
【的距离】(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2)找出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中的对应点,然后连接成平滑的曲线;
(3)可以看出,当像离小孔越远,像的大小是变大的.
7.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活动中,小华猜想光斑形状可能与孔的形状、孔的大小和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
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她找来平行光源和图a所示的四种打好孔的卡片。
(1)小华在四种卡片中选择了卡片甲。
她这样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让平行光垂直照射在卡片上,调节卡片甲与光屏距离,透过孔的光在光屏上形成一个与卡片甲三角形孔相同的光斑;再用另一张卡片覆盖在甲上,如图b,自右侧无孔处开始,向左缓缓推动乙;起初,观察到光屏上的光斑形状_______,光斑大小________;过一会儿,观察到光屏上出现圆形的光斑,继续缓缓推动卡片乙使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________,光斑大小________。
【答案】在改变孔的大小过程中,孔的形状保持不变不变变小不变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控制变量的思路,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必须控制孔的形状不变,只改变孔的大小。
(2)小孔较大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不是小孔成像现象,而是影子的原因,则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小孔较小时,通过孔形成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详解】
(1)a图中卡片甲是三角形,从右侧拦住部分仍是三角形,形状不变,故A符合要求;乙、丙、丁三图中随着卡片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2)在卡片到地面(孔到光屏)的距离一定时,当孔较大时,在地面上形成的是孔的像,与影子形成相同,形状与孔的形状相同,当孔小到一定程度时,为小孔成像现象,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所以向左缓缓推动乙;起初,观察到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变小;孔较小时,光屏上出现光源的像,继续缓缓推动卡片乙使透过平行光的三角形孔变小,则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不变,光斑大小不变。
8.小明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在水平放置的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如图a所示,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此实验最好在_______(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如果有3 mm 厚和1 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如图b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明同学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白纸上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
(3)如图c所示,经过三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的物与对应像的位置。
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较暗确定像的位置 1 像和物大小相等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此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进行。
[2]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择薄玻璃板,用1mm厚的。
(2)[4]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像与A处点燃的蜡烛大小相等,可得到结论像和物大小相等。
[5]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那么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3)[6]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看大小是否相同。
9.如图甲所示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图。
(1)在甲图中,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__________;
(2)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蜡烛A的清晰的实像。
(3)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后,小明回家观察到家里的餐桌桌面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1.6m高处有一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乙所示。
则灯的像距离该灯
_________m;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________。
(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不能 3.2m 不变
【解析】
【详解】
(1)[1]在甲图中,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2]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不能成蜡烛A的清晰的实像。
(3)[3]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灯的像距离该灯3.2m。
(4)[4]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物的位置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也不变。
10.同学们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
支点燃的蜡烛A,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同样的点燃蜡烛B放在像处,使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此时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_____cm;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玻璃板相距____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的错误之处是_____;
(3)纠正错误后某次实验,将光屏竖直放置蜡烛B的位置,光屏上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A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_____;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
C.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D.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
(5)玻璃板太厚不仅会看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成两个像,同时也会使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也不是其真实位置,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到玻璃板比实际位置到玻璃板
_____(选填近/远)。
【答案】20 20 B蜡烛被点燃了不能不变 D 近
【解析】
【分析】
可求出蜡烛A移动的距(1)根据像物等距即可确定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利用公式s vt
离,再根据像物等距可判断蜡烛B应放置的位置;
(2)当拿着点燃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时,蜡烛的烛焰会晃动,很难与平面镜前面的蜡烛的烛焰重合,因此后面那个蜡烛还是不点燃更好;
(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玻璃表面比较光滑,而且是透明的,因此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两种光现象都可以使蜡烛成像;
(5)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详解】
(1)[1]据题意可知,王成在竖立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既镜中的像B距离镜面的距离也是10cm,故蜡烛B与蜡烛A的距离20cm;
[2]将A蜡烛以5cm/s的速度匀速远离玻璃板2s时,即运动了10cm,所以此时蜡烛A距离镜面是20cm,故蜡烛B蜡烛应与玻璃板相距也是20cm时才能与A重合;
(2)[3]当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平面镜前面,然后再点燃另一支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
动时,两蜡烛的烛焰会晃动,很难重合,因此B蜡烛还是不点燃更好,故实验中的错误之处:B蜡烛被点燃了;
(3)[4]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既不能成在光屏上,纠正错误后某次实验,将光屏竖直放置蜡烛B的位置,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5]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由于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6]光线射到玻璃上,要发生反射和折射。
玻璃有两个表面,前表面直接反射,较亮,所以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近的像较亮,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反射是光线到达玻璃板后有一部分被反射到你的眼睛,所以看到1次反射,2次折射是光到了玻璃板后还有一部分光透过玻璃板,而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板后会折射,这是第一次,然后又要从玻璃板另一侧出来,又一次折射,所以1次反射,2次折射;
(5)[7]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的蜡烛B,是蜡烛B反射的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在界面上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向法线靠近,折射小于入射角,眼睛顺着折射光线看去,像在实际物体的前方,即像靠近玻璃板。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用到的器材如下: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秒表、硬纸板、石棉网等:
(1)组装器材时,应该观察_____的高度,据此在铁架台上固定铁圈(石棉网)的高度;
(2)实验时用温度计测出不同时刻水的温度,并记录在表中,其中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示数为_____℃;
时间/min01234567
温度/℃80848896989898
(3)某时刻观察到烧杯中出现图乙所示的现象,表明水_____(选填“已经”或“尚未”)沸腾;
(4)实验需要测量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多组数据,这是为了_____(填序号);
①发现变化规律②减小实验误差
(5)在评估交流时,有同学提出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过长。
如果要对实验进行改进以缩短实验时间,请你说出一种办法:_____。
【答案】酒精灯外焰 92 已经①减小水的质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确定酒精灯外焰的高度,再固定铁圈的高度。
(2)[2]由甲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92℃。
(3)[3]由乙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增大,假设水已经沸腾,那么这些水的温度是均匀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在变小,气泡的体积在不断增大,这与题中现象是相同的,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水已经沸腾。
(4)[4]为得出可靠的结论,要进行多次测量,故选①。
(5)[5]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需要缩短,可以减小水的质量等。
12.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两同学所选用的器材和规格完全相同。
(1)安装好器材后,甲按如图所示进行读数,这样读数的结果会比真实值__(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2)若甲乙两同学所选水的质量分别是m1和m2,将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当时的大气压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m1__m2(选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
(3)实验结束后,需要整理实验用器材,在拆除铁架台的过程中,松开固定铁圈螺丝时,应按照__(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螺丝。
【答案】偏大 98℃低于小于逆时针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安装好器材后,甲按如图所示,即俯视读数,这样读数的结果会比真实值偏大。
(2)[2]如图丙所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8℃。
[3]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故当时的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