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体则无 大体须有——关于好课标准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关于好课标准的思考年度关注
龚锦辉
有一次听课,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执教教师非常重视朗读,开始上课后,先出示了单元导语的一段文字:
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执教者站在整体架构单元教学的立意上开始了教学,行进中,不时传出朗读的声音,不久,教学点落在了“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句子的朗读上,一位学生读了,声音充满磁性,穿透力很强,情感表达充沛,朗读在此处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听课教师也不禁被执教教师高明的指导所折服。

就在这时,忽然传来执教老师的声音:“朗读太棒了,我们给这位同学来点掌声。

”随即,同学们纷纷鼓起掌来,个别听课老师也附和叫好。

此处应该有掌声吗?笔者以为“此处不该有掌声”O
《秋天的怀念》中“好好儿活”一句,是史铁生在遭受命运重创,痛苦绝望甚至要轻生时,母亲近乎本能地急切呼号。

她是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充满着悲怆无奈。

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予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史铁生在文中表达的是对逝去的母亲的愧疚和怀念。

朗读这个句子,哪怕感染力再强,情感再到位,技巧再完美,也不应鼓掌,而应该留一点时间让学生静默,反复体会深到心底的母爱。

课堂教学中,有的掌声是刺耳的,因为教师精心营造的氛围与文本原有的感情基调极不协调。

类似的刺耳的掌声,还有看似热闹的小组互动,迫不及待的抢白告知,不辨是非的褒扬鼓励,不合时宜的交流讨论,不切实际的深度挖掘,不分主次的补充拓展,不加筛选的多媒体渲染……凡此种种,这样的课不能称为好课。

一位名师执教九上第一单元《现代诗・活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生态教育视域下初中课堂候答实践研究”(E-b/202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A 忒家嗚衍、究

第4741475
期202


2B
3 B 11.
年度关注
A

埶嚅衍、宅
总第
4741475

202」
・ 25
3B
6
1—1—
动探究・尝试写作》。

因为是名师,加上与会者众多,学生在期盼 之余更多了一份紧张。

走进会场后,好多学生
神色凝重,尽管带班老师再三试图让学生放松
下来,但是他们还是不由自主地发颤,这不禁让 人捏一把汗。

上课的第一个环节是朗读,名师说:“昨天 让同学们读了现代诗《我爱这土地》,我们齐读 一下。

”齐读完后,他马上又说:“这是一首种
植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诗歌,哪位同学愿意读 一读? ”
一女生读完,名师迅速将目光转向男生「哪
位男生也读一读?哪位?男同学,有吗?我看 一看,来,角落里的那位男同学。


看得出,这是一个不太受关注的男生,他读 得很慢,还有点磕磕绊绊,语气中充满拘谨小
心,但是名师有点“偏执”,执意让他将朗读进 行下去。

他说「不慌,等等你。


就这样,这位男生在近乎执拗的鼓励下完 整地读完了《我爱这土地》。

接着,又有好几个孩子都勇敢地突破了自
己。

名师用包容、等待、鼓励、信任和尊重,营 造了一个和谐的“场”,孩子渐渐被带入场中, 师生的碰撞便在场中悄悄产生。

接下去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环节: 屏显:秋叶 坡上/坡下/
/散落一地
名师说:“诗歌的文字一般不会很直白,诗 人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换个方式表达出来,请问,
他的第三句可能会是什么呢? ”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渐渐活跃了起来,有
的说蝴蝶,有的说生活的火焰,有的说不尽的秋 思,有的说金黄的胶片……不时有精彩的句子 冒出来。

按照顺序,轮到了一位男生,他站在那
里纠结了半天,还是一无所获,也许是一个“愚
笨”的孩子,也许是因为紧张的缘故,也许是讷 于言的性格,总之,灵动的课堂陷入了“绝境” O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难堪的境地,一个自以 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抛出去,结果学生
毫无反应。

一般情况下,面对怎么也不开口的 学生,教师的处理基本上就是直接跳过或赶紧
转换,不纠缠于一城一池的得失。

可名师还在 等待着,耐心地等孩子说话,大家的心一下子悬
了起来,替名师捏了一把汗。

名师凝视着男生,慢慢地说:“诗歌是长在 你内心深处的文字,这位同学其实想说——想 不出的诗句,散落一地。


台下掌声四起。

这位名师就是肖培东。

—课堂中,有的候答是需要的。

有时候,
为了所谓的进度需要,一次朗读也没有的现象 也屡见不鲜。

肖培东老师告诉我们,语文课其 实就该慢慢地让学生有滋有味地一遍遍朗读,
慢慢地走几个来回。

在等待中,学生的信心得 到了激活,学生的尴尬得到了化解,学生的地位
得到了尊重。

课堂上,关注不受关注的学生,信
任不受信任的学生,尊重不受尊重的学生,这样 的课就是好课。

江阴的徐杰老师把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比作食材和盘子,好菜配好盘;美味佳肴,不能 离开碗碟,没有碗碟,任你是山珍海味,也上不
了台面。

好的课堂就像是高度融合的“菜和碗 碟”关系:大菜配大碗,小菜配小碟。

如果想制
造一只万能的碗碟装下所有的菜肴,不单行不 通,而且愚蠢。

世间没有一个盘子,适合装所有 的菜。

菜品是丰富多彩的,装菜的盘子也应该
是千姿百态的。

这就告诉我们,好课需要内容 和形式高度统一。

做到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高度一
致,关键是要有文本意识。

“文本意识”是指人 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
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和与之对应的不同的阅读方法。

很多老师教郑振铎的《猫》,把它当作散文是有问题的,《猫》其实是郑振铎先生在1925年到1927年间写实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

再譬如《桃花源记》虽然是“记”,但不是游记,它跟《小石潭记》的“记”并不相同,虽然都有“记叙、记述”的意思,但它更接近《海内十洲记》《西京杂记》《搜神记》的“记”,因此,《桃花源记》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篇志怪小说。

《猫池好,《桃花源记》也罢,只有从它的文本特点出发,才能找得到最好的“盘子”——教学形式予以安放,否则就教不出好课。

徐杰老师执教《小石潭记》,他从文体出发,先讲《小石潭记》的体裁,再理《小石潭记》的游踪,然后细品《小石潭记》的写景视角,最后通过同游者身份的揭秘,体悟柳宗元的情感。

每一个环节都文火慢炖,精心烹煮,不失为一节好课。


轻松活泼、掌声热烈的课堂未必是好课。

如《秋天的怀念》,如果执教者把它上得激情四射、掌声连连,就一定不是好课。

语文学习的课文大多有特定的感情基调,如果为了刻意营造某种学习氛围而背离文本特有的情感基调,只会贻笑大方。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
看法。

金代王若虚说「'或问:’文章有体乎?’
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
则果何如?’曰「定体则无,大体须有。

’”借
用王若虚的话来说,好课是“定体则无,大体须
有”。

特级教师王君说:“语文教学,各有各的
路子,各有各的门派。

有人喜欢激情,有人喜欢
青春,有人喜欢本色,有人喜欢诗意,有人喜欢
简约,有人喜欢深度—
—有多少完整独立的个
体,就有多少种语文样态。

每个人都成为自己
就好,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路径奔向语文
的怀抱就好。


纵观这些年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课堂”“小
组合作课堂”“理想课堂”“高效课堂”“导学课
堂”“翻转课堂”“立学课堂”……似乎一直在
左右着好课的评价标准,最后却失望地发现,我
们苦苦追寻的好课,其实是没有标准的。

尽管好课没有统一标准,但依然有两点应
该形成共识:
一是有意思。

好的课堂不仅教师教得有意
思,学生学得有意思,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有
意思。

二是有意义。

就语文学科来说,一节好课,
就要体现内容和形式的一致,就要体现语文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此,有意思且有意义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龚锦辉,南通市海门区海南中学,226100)
责任编辑:石萍




A







4741475

202


2B
3B
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