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体的运动实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二物理 物体的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汽车上的机械式里程表是用安装在轮上的一组计数齿轮来实现计数的,它可以记录车轮转过的圈数。
这些计数齿轮通过特定的传动装置被车轮的转动所驱动。
同时车轮的转动还通过特定的传动装置,传递给由电磁感应原理制成的传感器,传感器再将反映车轮转动情况的电信号显示在速度表上,从而指示此时的车速。
当轮胎用久了有明显的磨损后,就会使所计里程和指示的时速产生误差。
若里程表记录的里程为12000km ,则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将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示数;若此车从北京驶往上海,以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为依据,对整个行程所估算的时间将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际行驶时间。
若已知某辆汽车新车轮的直径为d ,使用2年后,由于磨损,该轮胎的半径已比全新时减少了a ,这辆汽车从和平门开到北京展览馆的过程中,里程表增加的数值为s ,那么此过程中这辆车实际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_(请用d 、s 、a 来表示)。
【来源】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初中八年级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小于 小于
()2s d a d
-
【解析】如果轮胎有了磨损,轮半径减小,行驶相同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偏大,所以根据圈数测得的里程数和时速都要偏大;即汽车实际行驶的里程将小于示数;∵v s t
=,∴t s
v
=
,又因为从北京到上海的路程知道(准确),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偏大,所以估算的时间比实际用的时间要小;车轮直径为d 时,车轮转一圈走过的距离为车轮周长:πd,汽车从和平门开到北京展览馆的过程中,里程表增加的数值为s ,则车轮转过的圈数为:n s
d
π=
, 轮胎的半径已比全新时减少了a ,故直径减少2a,此时车轮周长π(d -2a),因此这辆车实际行驶的路程为:s 实=nπ(d ()()22a)πd 2a .s d a s
d d
π--=
⨯-= 点睛:当轮胎有了磨损后,行驶相同的路程,车轮转动的圈数偏大,据此得出的里程数和时速都要偏大;此车从北京驶往上海,整个路程知道,因为速度表上指示的时速偏大,根据速度公式判断估算的时间和实际用的时间的关系。
2.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距离S AB =_____cm,则
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____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_____.
(3)v BC_____v AC.
【来源】江西省赣州市兴国三中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40.0 20 小>
【解析】
(1)由图示可知:s AB=10.0dm−6.0dm=4.0dm40.0cm
=;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
间,t AB=15:35:22−15:35:20=2s;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40.0
2
AB
AB
S cm
t s
===20cm/s;(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
s
t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3)由图示可知:s BC=6.0dm−1.0dm 5.0dm
==50.0cm;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间,t AB=15:35:23−15:35:22=1s;BC段的平均速度:v BC
50.0
50cm/s
1
BC
BC
s cm
t s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90.0
3
s cm
t s
===30cm/s,故v BC>v AC.
3.小明为了探究物体运动速度与运动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选用了两辆不同规格的四轮驱动模型车和,在实验室做了探究实验.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试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两辆汽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出汽车和的平均速度大小.
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分析出两辆车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运动?
在相同时间内,汽车和汽车,谁运动的路程要长?
【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检测试题【答案】汽车的平均速度小于汽车的平均速度.两辆汽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汽车的运动路程要长.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汽车A的四组数据分别是(1s,0.1m)、(2s,0.2m)、(3s,0.3m)、(4s,0.4m),在图象中做出这四个点,然后用线将它们连起来;汽车B的四组数据分别是(0.5s,0.2m)、(1s,0.4m)、(2s,0.8m)、(3s,1.2m),在图象中做出这四个点,
然后用线将它们连起来.图象如下:
汽车A的平均速度:,
汽车B的平均速度:
所以汽车A的平均速度比B的小.
(2)因为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之比都为一定值,所以两辆汽车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3)当时;当时, ,由此可以知道,在相同时间内,汽车B的运动路程要长.
答: (1) 由数据可知汽车A比汽车B平均速度小 (2)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3)在相同时间内,汽车B运动的路程要长.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填“大、小”).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______cm,t BC=________s,v AC=________m/s.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______(填“大、小”).
【来源】人教版2018-2019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上册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同步练习题【答案】小 5.0 1 0.033 大
【解析】
(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2)由图
知,s AB=10.0cm−6.0cm=4.0cm,t BC=15:35:23−15:35:22=1s,S AC=10.0cm=0.1m,t AC=15: 35:23−15:35:20=3s,则v AC
0.1
3
AC
AC
S m
t s
===0.033m/s.(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
s
t
=算出的速度偏大.
点睛:实验中,测量时间误差较大,应认识到误差形成的原因.
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进行测量的;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__cm;V AB=__ m/s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__(填“大”或“小”)
(4)若一小球从C远动到A后马上又从A远动到C,已知前半段的速度为V1,后半段的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来源】湖北省大冶市金湖街办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物理试题
【答案】v=s/t40.00.2大见解析所示
【解析】(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是是:
s
v
t
=,即根据该公式进行测量。
(2)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所以:
10.00dm 6.00dm 4.00dm40.0cm
AB
s=-==,运动时间为:15:35:2215:35:202s
-=,
平均速度为:
40.0cm0.4m
0.2m/s
2s2s
AB
AB
AB
s
v
t
====。
(3)如果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所测时间变短,根据
s v
t =
,所测量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4)前半段所用时间为:
1
1
AC
s
t
v
=;后半段所用的时间为:
2
2
AC
s
t
v
=
全程的路程为2
AC
s,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
1212
12
222
AC AC
AC AC
s s v v
s
v
s s
t t t v v
v v
====
++
+
答案: (1).
s
v
t
= (2). 40.0 (3). 0.2 (4). 大 (5). 12
12
2v v
v v
+
点睛:重点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及速度公式的应用,难点是最后一问求全程的平均速度,注意用全路程除以全程所用时间,切不可用两个速度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6.小车平均速度的测量
【来源】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
2019-2020学年八年(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26.0cm 4s 方法1 0.15 不是 增大斜面倾斜程度(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
190.0cm 64.0cm 26.0cm s =-=,
[2]210s 6s 4s t =-=.
(1)[3]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正确;方法2是两次平均速度的平均值,错误.
[4]甲至丙的路程390.0cm 0.9m s ==,时间36s t =,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
3330.9m 0.15m /s 6s
s t υ=
==. (2)[5]由表中实际数据可知,126.0cm 0.26m s ==,所用时间12s t =,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
1110.26m 0.13m /s 2s
s t υ=
==, 小车全程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6] 增大斜面倾斜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s
v t
=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
7.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 ,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 )、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____(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____(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 ,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________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来源】河南省许昌市襄城一中(初)2019-2020学年八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上学期
第一次)
【答案】时间 大 大 0.25 7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时间造成的误差,斜面坡度应较小;
(2)[2][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4]小车长15.00cm ,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
s =15.00cm×2=30.00cm=0.3m ,
小车的平均速度:
0.3m 0.25m/s 1.2s
s v t =
==; (4)[5]已知木板长为120.0cm ,小车长15.0cm ,所以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小车数量是120.0cm
1715.0cm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
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8.如图甲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___;
(2)滑块从A 滑到C 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m/s ,滑块在AB 段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 段的平均速度;
(3)下图是小明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描绘的滑块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符合实际情况的是:_____;
(4)小丽实验时,测出斜面顶端A 点到斜面底端C 点的距离s 和滑块通过的时间t ,如图乙所示,利用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平均速度比滑块的实际速度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理由是__________.
【来源】【区级联考】福建省龙岩市金丰片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联考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0.1
小于 B 偏大 路程测量值偏大 【解析】 【详解】
(1)根据实验的原理s
v t
=,在实验中,除了数字钟,还应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路程s ;
(2)由图可知s AC =40cm=0.4m ,t AC =14:35:04-14:35:00=4s ,滑块由A 滑至C 的过程中平均速度0.40.1/4AC AC AC s m
v m s t s
=
==,s AB =40cm-20cm-5cm=15cm=0.15m ,t AB =14:35:02-14:35:00=2s ,滑块在AB 段的平均速度0.150.075/2AB AB AB s m
v m s t s
=
==,s BC =20cm+5cm=25cm=0.25m , t BC =14:35:04-14:35:02=2s ,
0.250.125/2BC BC BC s m
v m s t s
=
==,v AB <v BC ; (3)因为v AB <v BC ,所以小车沿斜面加速下滑,随着时间的增长,速度逐渐变大,故B 符合题意;
(4)小车通过的路程等于斜面的全长减去一个小车的长,图乙中小车通过的距离等于斜面长,测量的距离比真实值偏大,根据s
v t
=
可知计算的平均速度比滑块的实际速度偏大。
9.如图,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_.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_____(“较小”或“较大”);
(3)小车通过AB 段时测得时间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_____cm/s ; (4)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_____(选填“大”或“小”);
(5)根据你的实验,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上半程的速度 _____小车通过下半程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来源】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四模物理试题 【答案】便于记录路程和时间 较小 25 小 小于 【解析】 【分析】
(1)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在不同位置停下来,便于计时;
(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分析平均速度的变化;(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详解】
(1)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不同位置停下来,便于记录路程和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3)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 AB=1.6s,AB段的长度s AB=80.0cm-40.0cm=40.0cm,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40.0
25/
1.6
AB
AB
AB
s cm
v cm s
t s
===;
(4)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s
v
t
=可知平
均速度会偏小;
(5)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加速运动,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10.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如图甲所示,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是因为________.
(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s-t图像.
(______)
从O点开始的距离s/m0102030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0 1.25 2.50 3.75 5.00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像,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_______ (填“正”或“反”)比,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的.
(4)实验中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________有关.
【来源】【市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物理试题【答案】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正不变
气泡的大小
【解析】
(1)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的原因是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便于计时的方便;
(2)把表格中的坐标点
(0,0),(10,1.25),(20,2.50),(30,3.75),(40,5.00)等,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图:
(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像知道: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路程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之间近似成正比关系,因此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不变的;(4)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气泡的大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