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阅读》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2)常见的被动句情势: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2)常见的被动句情势: ①有标志性词语“于”“见(于)”“为
(所)”“受(于)”“被”等,比如“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2)常见的被动句情势: ①有标志性词语“于”“见(于)”“为
3.数学代入法
3.数学代入法 数学方法有时也是解决语文题的一个
好方法,其中代入在解决文言虚词方面就 有十分简捷的功效。所谓“代入法”就是 用其他词语代替加点的词,看语意是否产 生了变化,则可以推断出其用法。
三、译准句式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判断句、被动句、省
二轮复习:文言阅读
命题规律
1.选文标准——浅易性。 2.选句标准——特殊性。 3.设题标准——稳定性。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估计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估计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估计词义。
二、译准虚词
1.语境分析法
二、译准虚词
1.语境分析法 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是紧密联
系的,用法不同,其意义往往也不相同。
二、译准虚词
1.语境分析法 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是紧密联
系的,用法不同,其意义往往也不相同。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二、译准虚词
1.语境分析法 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是紧密联
5.据修辞
5.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 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5.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 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所)”“受(于)”“被”等,比如“信而见 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无标志性词语,比如“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无标志性词语的被动句的 判别原则:主语是谓语动词安排的对象。
2.课文迁移法
2.课文迁移法 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考生不要去死记一些抽象的固 定搭配,而要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例句,比较 其基本格式和标志性词语,找出其共同特点 ,从而准确辨别各类文言特殊句式。如“何 如”是文言固定句式,表示疑问或反问,可 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等。 考生可以联系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 固何如哉?”来理解。
3.语法推断法
3.语法推断法 从语法角度切入也是一个辨别文言特殊
句式的不错的方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 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 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 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所 以考生可以根据词语在句中所充当的语法成 分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来推知整个句子的句 式特点。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 所笑”,结合文意可知,“仆”是主语,是 受动者,“乡党”是施动者,因此此句为被 动句。
第六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 的角度判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 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第六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 的角度判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 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 ”:(被)重用、任用。追亡逐北。北:逃跑 的人。
①“者”和“也”配合式,“廉颇者,赵 之良将也”。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判断句、被动句、省
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相 对而言是固定的。 (1)常见的判断句情势:
①“者”和“也”配合式,“廉颇者,赵 之良将也”。
②主语+为/则/是+宾语,“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
4.语境分析法
4.语境分析法 文言文中省略句可以省略的成分很多,
情况也很复杂,到底省略了什么,要放在 原文中去分析,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蛇)触(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 御之者”。
四、文言文翻译口诀
四、文言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料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通情达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义;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估计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估计词义。
如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 禳(与祭祀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例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 《鸿门宴》)
4.依总分
4.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 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 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 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 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 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估计词义。
2.找虚词
2.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
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 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 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
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 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 联词),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 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
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
、纵使等等。
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
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 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 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 。当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 联词),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 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
答题方略
一、译准实词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 意思,更主要的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 估计。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 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估计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估计词义。
如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 禳(与祭祀有关)、觐(拜见)。
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相 对而言是固定的。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判断句、被动句、省
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相 对而言是固定的。 (1)常见的判断句情势: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判断句、被动句、省
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相 对而言是固定的。 (1)常见的判断句情势:
第六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 的角度判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 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 ”:(被)重用、任用。追亡逐北。北:逃跑 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 义。利用音形关系,通假估计。高考题:此 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二、译准虚词
系的,用法不同,其意义往往也不相同。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语法分析法
2.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也是辨别虚词意义的一种方
法。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的一般是代 词;状语一般是由副词充当;介词往往与名词 、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 到连接作用,不做句子成分。如:“而翁长铨 ”,“而”用在“翁”前,起到限定修饰作用 ,做代词用,可以译成“你的”;在“诸君而 有意,瞻予马首可也”中,“而”起关联作用 ,根据意义可以估计,表示假设,可以译成“ 如果”之类;在“吾恂恂而起”中,“而”连 接状语与谓语中心词,表示修辞,可译成“地 ”;在“如是而已”中,“而”与“已”构成 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 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三、译准句式
1.标志辨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判断句、被动句、省
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相 对而言是固定的。 (1)常见的判断句情势:
①“者”和“也”配合式,“廉颇者,赵
之良将也”。
②主语+为/则/是+宾语,“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
③主语+副词+宾语,“即今之傫然在墓 者也”。
三、译准句式
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 、纵使等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 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例2: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 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 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 亦殆矣!”(《新序·刺奢》)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 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 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 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1.标志辨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判断句、被动句、省
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相 对而言是固定的。 (1)常见的判断句情势:
①“者”和“也”配合式,“廉颇者,赵 之良将也”。
②主语+为/则/是+宾语,“此则岳阳楼 之大观也”。
③主语+副词+宾语,“即今之傫然在墓 者也”。
辨别判断句的一般原则:①能用“是”字 来翻译;②句中无其他谓语动词。
五、文言文断句
五、文言文断句
1.读文段
五、文言文断句
1.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文言 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 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篇段, 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 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 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