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大备课组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专题名称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主讲人课时安排2课时
考纲解读考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
响。





1.从题型上看,本专题知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今后联系政治、地理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性题
目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2.从内容上看,在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形势下,预计2013年高考将重点关注多极化趋势的加
强以及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3.从难易度上看,由于近几年高考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模式考查,所以难度有所增大。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影响;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考点一:两极对峙(“冷战”)格局的形成
1、历史背景:(1)二战后期,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两极格局框架(雅尔塔体制实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
范围) (2)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基础(原因:两国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全球战略(4)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国家利益冲突)
教学设计2、“冷战”对峙的形成过程
(1) 丘吉尔“铁幕”演说, 揭开“冷战”序幕(46年)
(2) 政治上对抗:美: “杜鲁门主义”(47年) 苏: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 经济上对抗:美: “马歇尔计划”苏:经济互助委员会
(4) 军事上对抗:美国: “北约”(49年) 苏: “华约”(55年)
3、总特点: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
4、影响:①导致美苏军备竞赛, 使国际局势出现紧张。

②客观上产生一些积极影响:双方势均
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世界整体发展。

促使亚非拉国家组
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考点二:两极对峙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主要事件: 德国分裂(1949年) 朝鲜分裂(48年)和古巴导弹危机(62年)
朝鲜战争(50-53年) 越南战争(61—73年)
考点三: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①形成原因
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丧失原有地位,要求改变受美国支配的局面
外部:美苏争霸,认识到只有联合才能保障安全和发展。

思想文化:渊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关键:法德和解
②形成过程
51年煤钢共同体;58年,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67年,欧洲共同体;92年,通过《马
斯特里赫特条约》;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一体化从经济领域
扩大到政治领域。

③.影响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2.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①原因
外因:美国扶植和朝鲜战争提供的机遇
内因:(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重视科技、
教育;注意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出“贸易立国”;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
动经济的发展;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

②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从1956—1972年,高速发展时期,到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随着经济
实力的膨胀,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形成日、美、西欧三足鼎立;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促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个人
备注
教学设计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背景:
①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②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宗旨与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任务: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影响: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第三世界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自1949年到1978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探索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考点四多极化趋势
1.表现
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2. 原因
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美苏“冷战”消耗了双方的实力;
欧共体、日本、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都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
3.多极化趋势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①此时的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还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

②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
考点五两极格局瓦解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
①原因
历史:照搬苏联体制产生了许多弊端;外部:西方的和平演变。

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苏联解体
①原因
历史: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

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②经过
1991年,俄等11个前苏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③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3.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国际局势:
①世界局势
教学设计特点: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原因: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等矛盾暴露出来;美国的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频繁;
②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特点: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表现:美国企图独霸;欧、日、俄、中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反对一国独霸、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高涨。

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拓展探究
一、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1.美国与西欧
(1)战后初期:西欧依赖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①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济、并借此控制了西欧各国。

②随着“冷战”加剧,美国采取了分裂德国的政策,造成德国的最终分裂。

③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最终导致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

①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关系。

资本主义世界逐步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美国与日本
(1)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单独占领。

(2)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本采取扶植政策。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激化。

(4)20世纪80年代,日美经济竞争继续扩大。

二、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1、对中国的影响:①意识形态的对抗相对减弱但仍继续存在。

②有利于中国吸取苏联的教训。

③中国也得到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其它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深。

2、中国应对的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③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总之,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们一定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