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明代,由于王阳明后学的盛行,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黄宗羲语),空疏已达极点。 有的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针对明末学风的空疏,清初一些学者起而提倡"实学"。所谓"实 学",用当时颜习斋的话说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而贯穿这所谓"实学"的一个中 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强调 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而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学术政治见解,并 用于改革社会。被称为清初三大儒的黄宗羲、李颙、孙夏峰不用说,其他如顾炎武、王夫之、 唐甄、魏禧,朱之瑜、陆世仪、方以智、傅山、颜元、李塨、王源、刘献庭、顾祖禹等等,都 是这一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他们提倡的程度和方面,各有不同)。
国学 骈体文
醉赋
第十一段
明代 贝 琼
作品赏析
• 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 道”是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 到完善。后经王夫之、顾炎武、魏源等发展,认为写文章既要文以载道又要经世致用,道用结 合。所谓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文以载道。所谓“道”者,既能为“庙堂”所谋,更须为“江 湖《汉书·货殖传序》:“富者土木被文锦,犬马餘肉粟。” 唐 柳宗元 《答吴武陵<非国语 >书》:“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楚威王 闻 庄生 之 贤,遣使持黄金百鎰、文锦千端、安车駟马,聘为上相。” 清 吴伟业 《和杨铁崖天宝遗事 诗》:“给来妙服裁文锦,赏就新诗赐饼金。””所用,即经世致用之意。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是柳宗元在永州时,就吴武陵对《非国语》一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所 作的回答。柳宗元重视文学的经世致用作,但承认文学的作用是有限的, “仆之为文久矣, 然心少之,不务也,以为是特博弈之雄耳”。这是他宦海浮沉,几经沧桑,特别是改革失败被 贬永州后的沉重的反思。柳宗元认为,尽管不能对文学的作用抱太大的奢望,但是毕竟仍须勉 力为之,尽量使之有用。“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之道”。 这里的“施之事实”和“辅时及物之道”,说得浅近一些,就是要求写文章要经世致用,切中 时弊,有益于时代和社会。由此可见,虽然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都重视“文”与“道”的 关系,但柳与韩的“道”还是有所区别的。柳之“道”虽也以《书》、 《诗》、《礼》、 《春秋》、 《易》等五经为其“取道之原”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但他更注重文章所反 映的现实内容,即本篇中所谓的“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这一后,在他 的《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的“道之及,及于物而已耳”;和《与杨海之第二书》中的“且 子以及物行道为是耶非也?伊尹以生人为己任,管仲衅浴以伯济天下,孔子仁之。凡君子为道, 捨是宜无以为大者也”;都可以作为印证。柳宗元激烈地反对不切合实际而徒具形式的作品。 他说:“夫为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 之以僻,是犹用文锦覆陷井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他反对“文胜质”并不等于不要 文。 “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本篇中还流露出“不愿为人师”的情绪,与《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一致的。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贝琼(1314~1379年)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 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 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 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 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 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 间集》等。
九州几裂,百川无回。豪杰相噬,白骨生苔。吾其与犀 首之徒,相忘于无事之日乎。
……………………………………………………… ………………………………………………………
学以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学的传统。宋代兴起的新儒学即所谓理学(包括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这个传统,专讲道德性命、修身养性,不务实际。特别到明末的王阳明后学 ,束书游谈,几近狂禅,学问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点者 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一二能解事者。" 甲申革鼎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总结明亡之经验,他们深感书生空谈误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