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祝》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比
中文4班许伟杰1240110420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在英国的维洛那城里,有两个世仇极深的家族。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凯普莱特大人的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大人的儿子罗密欧偶然邂逅,结果他们二人一见钟情。

爱,是没有理由的。

当他们知道双方的家族难以解开的世仇时,也无法终结他们爱情。

他们山盟海誓,决心冲决家族的偏见,永结百年之好。

于是,在好心的神父劳伦斯的主持下举行了婚礼。

可是,家族世仇却象毒蛇一样缠绕着他们。

凯普莱特的侄子提伯尔特与罗密欧在街头偶遇,他不肯放过仇敌,便与罗米欧发生了格斗,不幸在格斗中被杀死。

罗密欧招至了放逐之祸,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朱丽叶。

这时,凯普莱特便要把朱丽叶嫁给塞帕提斯伯爵。

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朱丽叶装做服毒自杀,以期搪塞帕提斯伯爵的提亲。

不料,人们以为她真的死去,便为她筹办盛大的葬礼。

这时,罗密欧在放逐地得到讯息,以为朱丽叶死去,便痛不欲生地匆匆赶来,在朱丽叶的灵床前喝下毒药自杀。

恰恰这时朱丽叶的药性过去,苏醒这来。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生死关头见了最后一面。

罗密欧死了,朱丽叶也拔剑自杀身亡。

这对情人的鲜血唤醒两个家族的良知,他们终于重归于好。

《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宁波的鄞州。

祝员外家的小姐祝英台从小聪资好学,祝员外拗不过爱女的恳求,允许她化妆成为男儿到学府去读书。

在学堂里,祝英台遇到了诚实憨厚、风流倜傥的梁山伯。

他们在寒窗苦读中产生了深深的友谊。

马财主带着丰厚的财礼到祝家提亲,祝员外便急招祝英台回家,要让她出嫁到马财
主家。

情窦初开的祝英台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梁山伯,但是她张不开口向他表白,于是在梁山伯十八里相送时,她自比水中并游的鹅、自比井中的鸾俦、自比在佛前对拜的夫妻,反复向梁山伯暗示自己就是家中的小九妹。

然而梁山伯天生愚钝,根本就没有往情爱上去想。

祝英台回家后得知马家逼嫁,死也不从。

梁山伯前来探望,得知祝英台已经名花有主,郁闷而死。

祝英台被逼上轿,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她下轿祭拜,悲愤至极一头撞上坟头,以死殉情。

两个有情人化成美丽的蝴蝶,从坟中飞出,飞入花海。

关键字:爱情悲剧
正文:
一、爱情观:从两个动人的爱情悲剧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
的共同点是都歌颂了至死不愈的忠贞的爱情。

罗密欧的死虽然出于误会朱丽叶已死,但是当着朱丽叶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时,便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以死殉情;祝英台是看到自己心爱的梁山伯故去,便不惜撞开荒冢,与梁山伯共同化蝶。

它们所歌颂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境界。

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文学是共通的。

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和价值观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着鲜明的差别。

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两部不朽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巨大差异。

首先,东方“爱”的含蓄与西方“爱”的直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所描述的两个年轻人的爱情,
是那样火热和大胆。

罗密欧和朱丽叶不管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多深,也不管世俗的看法多么顽固,一见钟情后便迅速敞开心扉,向对方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

他们爱得狂热,爱得象火山爆发一般喷泄而出。

这种直率的表达“爱”的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悲剧观:悲剧,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种类,一向被人誉为“崇高
的诗”。

是一种以极其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的艺术,它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遭受苦难和灾祸,最终导致死亡的故事。

以爱情为题材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悲剧的代表。

他们以不朽的艺术魅力活跃于戏剧舞台上,充分体现了戏剧的悲剧美。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山伯与朱英台》都取材于古老的民间传说。

《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东北部的一个小城——维罗那,至今那里还保留着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居和朱丽叶的坟墓。

意大利人民喜爱这个故事,世代传颂它,正如我国人民喜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一样。

1562年,一位名叫阿瑟·勃罗克的英国诗人曾把这个传说写成长诗《罗米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但诗作平平,未产生大的影响。

1595年,莎士比亚参考了这部长诗,进行再创作,写成了一部世界名著。

在勃罗
克的诗歌里,故事延续了两个月,莎士比亚则把它浓缩为五天,情节集中,形象鲜明,并赋予它巨大的社会意义。

《梁山伯与祝英台》宋元时有戏文《祝英台》,金元写过《梧桐雨》杂剧的著名戏曲家白朴写过《祝英台司死嫁梁山伯》杂剧,明代传奇则有朱从龙的《牡丹记》、朱少斋的《英台记》,无名氏的《同窗记》,清代有无名氏的《访友记》等。

解放后,许多地方剧都有《梁祝》剧目。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搬上银幕,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

1955年,上海越剧院带着它和《西厢记》等越剧赴德意志民主人民共和国和苏联进行访问演出,获得好评。

我想,《罗米欧与祝丽叶》与《梁山伯与祝应台》之所以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历演不衰,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主要一点就是因为它们的主人公都双双殉情,也就是两剧所体现的悲剧美紧紧的吸引了观众的心,下面我就这两部剧作的悲剧美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