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 五人墓碑记课件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置作业
• 1、 完成课后练习二。 • 2、 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
• 一、就文意理解和理清思路质疑解难。
• 1、 讨论第一段要点
• ⑴首句笼罩全篇,“蓼洲周公之被逮”伏下文 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激于义”是五人之 死事的本质,“死”伏下文五人当刑,重在 “激于义”三字,“义”是全文关键字。
明代 顾宪成与高 攀龙等人在东林院 讲学,评议奸佞,影响很 大,被称为东林党。后遭宦官 魏忠贤的迫害和屠杀,表现了至死不 屈的气节。后来张溥等继续在东林讲 学,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与 阉党斗争。明亡后,又参 与抗清斗争,表现了 崇高的民族
气节
教学目标
一、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三、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 的特殊句式等。 •四、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10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
11 不复敢有诛治 诛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12 激昂大义
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 13 荣于身后 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
14 尽其天年。 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一词多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首领:头颅,脑袋。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有”同“又”。
2、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
词类活用
• 1、人皆得以隶养之 •4、为之声义
隶,名词作状语,当作 •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
奴隶那样。
•5、缇骑按剑而前
• 2、去今墓而葬之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碑记
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 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 颂死者功德。
有关作者
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 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 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 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这篇碑记与一般碑记不同
1 一般碑记要求“唯叙事实,不加议论”, 而 本文却夹叙夹议,议论甚至超出了记 叙;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 自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 来推断不明白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习依靠语脉、语感来推断重点词 义的方法。
古今异义
•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 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行为,名词。
句式判断
判断句
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
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宾语前置
1、 谁为哀者 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之”字提宾
• ⑵叙建墓经过仅用一个长句。“魏阉废祠”暗 示地方缙绅屈身事魏(伏第五段“缙绅而不能 易其志者,……有几人欤”),“立石与其墓 之门”(伏结尾“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与 之形成鲜明对比,抑扬分明。
• ⑶“盛”伏下段“独五人之皎皎”,表明作者 将有所议论。
朗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本段为什么不接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
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
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讨论明确:
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 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 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 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 “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 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
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 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墓事发表议论?
讨论明确: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 生之大”四字,实为结尾张本。
本段中两个“夫”字作用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第一个引出事实作为立论的 出发点,第二个引出议论的内容
从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
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 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 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 明确:
•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 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 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 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 段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 长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 题,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 夫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 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2 传统碑记总是详细的记叙墓主一生的事迹, 而本文却只记叙了墓主一生中的一个重大 事件;
3 本文的抒情色彩很强烈,既有对五位烈士 的赞扬敬佩之情,又有对擅权横行的宦官 阉党,屈节动摇的官僚缙绅的轻蔑之意。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 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 及五人死难经过。
本文中心是歌颂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 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批判甘心 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全文 由五人的死生意义推及各种人的死生意义, 由五人的“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 家应尽的责任。所以,“故予与同社诸君 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 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 既扣住文章题目,说明作碑记的目的,也 扣紧中心,写出全文的结论。它与全文中 心是完全一致的。
•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 3、按诛五人
•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 颜色不少变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 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 印象。 5 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今无此义。
6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介词结构后置句
1、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 忠义暴于朝廷 4、 荣于身后 5、 不能容于远近 6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 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 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省略句
1 断头置城上 (于)
2 投缳道路 (于) 3激昂大义 (于) 4 扼腕墓道 (于)
这首五言短诗是在1976年人们 在四人帮专权时期,千方百计的阻 止人们纪念周总理时候自发的写下 的。
如果说这首诗反映了人民反强暴,反压
迫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表现了人民民主力 量和独裁专制的深刻较量,人民的反抗斗争 对于四人帮的垮台起到了重大作用的话,那 么,我们今天再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 用情去体味这五位正义之士的死难心境,用 心去感受作者纪念死难者的意义,我们就会 深深的领悟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当我 们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之后,那么,在祖 国生死存亡的关头,在祖国蒙受灾难的时刻, 我们就不会无动于衷!
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
五人意气扬扬,激于大义而死——独死之皎皎 富贵之子,得志之徒疾病而死——湮没不足道。
五人——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缙绅—— 大阉之乱,多易其志
五人—— 慷慨就义的高风亮节 高官—— 一旦抵罪的辱人贱行
了解五人死难的意义
还依稀记得这样一首诗:“欲 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 杰,扬眉剑出鞘。”
他有他有
却的却的
死人活人
了活着死
。着;了


——
臧 克 家
五人墓碑记
明 张溥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
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 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
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 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 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 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 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 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 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 墓”。
• 3、 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 与柳子厚的《墓志铭》比较,体会此种 文章的语言特点。
• 布置作业: • 1、 练习一 • 2、 练习四
• 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 2、找出文中记叙、议论的句子。
概述立碑原因
激于义而死
五人之皎皎
追述死义经过
行 周公被逮时
义愤,形容词。 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 从……看来,介词。
合宜的道德,行为
为之声义/谁为哀者
或道理,正义,名词。
替,给,介词。


1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1 轻重固何如哉
品行,名词。 2 敛赀财以送其行 走,动词。
3 其辱人贱行
本来,引申为“究 竟”“到底”,副词。
2 斯固百世之遇也。 实在,真是,副词。
墓:名词用作动词, 修墓。
•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 为魏之私人
• 3、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抚: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 8 、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 远近的百姓。
9、 抶而仆之 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10、 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为之声义

皎 五人当刑时
慷慨就义
论述死义影响
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缙绅比气节

激昂大义

皎 与高官比死生
勇敢忠义
了解“激于义而死”的主题
激于义而死
周公被逮时——为之声义,敛财送行 不堪痛心,噪而相逐 (义行)
五人当刑时——意气扬扬,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颜色不变(义举)
大阉之乱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生于编伍,不易其志(义志)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 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 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 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 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 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 ① 归纳各段要点。 ② 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 ③ 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 明确:
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 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
• 一、找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 1、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从全文看, 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 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 2、 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 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 义。如第二段把富贵之子、慷慨之徒与 五人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