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6
教学要点
讲读第三部分。

研习新课
1 讲读第三部分第1层(5、6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

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字词含义:“胜所以自附为婚烟者”中的“所以”表“……的原因”;“以公子之高义”中的“以”作“由于”讲;“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的“安”作“哪里”讲;“独不怜公子姊邪”中的“独”作“难道”讲。

(1)提问: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
明确: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

赵国局势非常紧张。

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

(2)提问: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
明确:“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

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引导学生领会第6段写平原君“使者寇盖相属于魏”,接连派使者赴魏国,万般无祭,只好提到信陵君的姐姐,以求救兵,而信陵君“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始终不听。

这一段描写,对侯生于危难之中巧设奇谋是一种衬托。

2 讲读第三部分第2层(7、8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两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可先写在小黑板上):
①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单独)
②约车骑百余乘。

(套、备办)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不满意)
④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表被动)
(2)提问:侯生向信陵君献了怎样的计谋?要求学生据课文内容复述献计经过,即“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一段。

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信陵君与侯生几次见面时各自的言行:
(3)学生讨论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明确:①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

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

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

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

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

②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

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

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

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4)提问:这两段侧重写谁?与表现信陵君有何关系?
明确:侧重写侯生,表现他出众的智慧和忠诚,但中心人物仍是信陵君,反映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表现他义勇的精神。

文章通过人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 讲读第三部分第3层(9-11自然段)。

学生朗读这三段。

(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①矫魏王令(假传)
②袖四十斤铁椎(袖里笼着,名词作动词)
③公子遂将晋鄙军(带领)
④公子与侯生决(辞别、告别)
(2)讨论归纳各段内容。

第9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取晋鄙军权的经过。

整个过程验证了侯生料事如神。

第10自然段:交代救赵结果。

(所述战争过程极为简略,这是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传统笔法,上承《左传》,下传后人,影响深远。

)并以赵王、平原君衬托信陵君。

第11自然段,交代侯生“北乡自刭”与前文照应,至此情节结束。

(本文窃符救赵的情节以侯生献策并誓言“北乡自刭”始,到此段而终。


(3)提问: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如何看待?
让学生讨论后,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看法:
①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

作者写侯生的自刭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

②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

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

③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

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

4 讲读第二部分第4层(12段)。

学生朗读后归纳:这段交代信陵君救赵后的处境,突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勇精神。

练习:
1 熟读课文,思考分析: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2 要求用讲故事的形式有声有色地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这一片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总结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与步骤
1 检查复习:
用故事形式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的片段。

提示:学生讲故事时,一要注意情节的完整,二要有角色的语言,形象、生动。

讲评时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评述。

2 提问: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
明确: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

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

从情节看,第5自然段秦兵围邯郸是情节的发生;第6—8•自然段是情节的发展;第9—11自然段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第12自然段是尾声。

3 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论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请学生分析信陵君和侯生的各自言行,说说两人各自的性格特点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答案参见“教参”179页)。

4 本文作者对“仁而下士”“义勇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我们对此如何评价?
略。

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仁而下士”“义勇精神”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从目的不同去认识其作用。

练习:
1 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 将“自迎侯生”“窃符救赵”或其他片段改编成课本剧。

(教师可给学生作一些改编工作的指导)在课余时间排练,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附〕板书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及“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

(铺垫)
公子(位显达贵)侯生(位卑贫寒)
虚左、执辔坐上、不让
引车、色和入市访友
色终不变与客久谈
引为上坐、为寿坐上坐
第三部分:信陵君窃符救赵。

椎杀晋鄙──情节高潮
信陵君却秦救赵——情节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