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就业市场构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就业市场构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樊里略;杨道平;陈佳
【摘要】Under the tough competition of employment market,we should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by taking the social demands for guidance.This paper,based 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osition of the regional college and Computer and Science Department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as a case study,discusses the training mode to cultivate talents.By putting into practice,it has proved that the employment rates are improved.%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作者依据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和自身定位,以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为例,探讨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实践,学生的就业层次得到了明显提高。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4)001
【总页数】5页(P109-112,120)
【关键词】就业市场;地方院校;培养模式
【作者】樊里略;杨道平;陈佳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贵州遵义563002;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贵州遵义563002;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贵州遵义56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
一方面,IT企业所需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和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大量出现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对软硬件研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而另一方面,高校提供的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1]。
产生供求矛盾的原因有几点:首先是高校IT专业及专业课程的设置落后于市场需求变化,造成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错位和脱节;其次是IT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复合程度不够,应用能力与企业
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难以胜任企业工作;其三是高校师资队伍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导致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弱。
另外本系学生还存在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团队协作能力不强的弱点。
在此背景下,遵义师范学院计科系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重新修订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本方案已在计算机科学系07、08和09年级学生中部分使用,产生了
较好的效果。
1 就业背景分析
学院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完成本科学业是为了就业或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学习。
过去,作为一所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的师范类院校,遵义师范学院计科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隶属于师范类,为了更好的培养地方所需的人才,我们对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年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与统计。
通过表1可知:教师岗位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2010年教师岗位12人中有9人是特岗,在政府和企业从事一般性服务工作的非计算机专业岗位就业稳定,而选择IT岗位的学生,或是自主择业或是在企业中从事维修和维护工作,从事软
件或网络开发与设计的几乎为零。
表1 遵义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2010年就业率统计表就业率%200830291091.220092828593.820101223894.3时间教师岗位(人)非计算机专业岗位(人)IT企业岗位(人)
产生以上就业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于需求量较小,贵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岗位趋于饱和,逐年萎缩;(2)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不高,导致学生投身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不高;(3)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无法胜任软件或网络开发与设计岗位。
综上所述,我校计科系继续走师范之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进行改革。
与此同时,为了与国家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相适应,贵州省目前正在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具有贵州特点的新型工业化,确保在今后十年使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地方性院校,为了配合贵州工业强省的策略,使学生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我系决定由师范转型为工科。
2 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工科人才培养方案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研究型(科学型)、工程型(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和应用型(信息技术型)三种培养规格框架,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服务的对象确定专业培养方向[2]。
2.1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工科型人才培养目标
遵义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3]的办学特点。
这种办学特点要求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扬自身师范教育之长,面向基层,服务基础教育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师范教育为主、有针对性地发展非师范教育,培养适
应基础教育改革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从本专业学生的来源看,本地学生比例为97.6%,外省学生比例为2.4%;来自农村的学生为78.7%,城市的学生为22.3%(含县城)。
总的来说,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少部分来自城镇和外省。
而贵州农村的中学信息设备配置较弱,对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
因此,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偏低,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科认识几乎没有,毕业生毕业的目的是尽快回报家庭和社会。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回访,了解了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收集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本系专业培养方式的建议。
经过全系的酝酿讨论,我系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质量的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本科应用型人才。
2.2 以就业为导向,改进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高质量的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求,本着“学生为本”、社会需求为导向、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我系分别于2005、2007、2010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构建了面向就业市场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按照软件工程方向为主,网络工程为辅的专业建设原则,形成了如图1所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为了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专业课程搭建了四个平台,即通识基础教育平台、文理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
其中,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板块组成,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我们在专业方向上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两个方向,设置
两个方向课程模块。
“软件工程”类课程模块有编译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测试、GUI编程技术和.Net环境与程序设计等;“网络工程”类课程模块有网络
管理与维护、网络通信协议分析、网络安全、交换与路由技术和网络操作系统等。
通过在三、四年级分方向培养学生,使学生学有专攻,形成自身的特点,从而解决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出现的知识结构性欠缺、专业性不强等问题,让课程体系的建设随着就业市场变化而调整,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
2.3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毕业生到企业后,由师傅带徒弟的实习方式已经成为历史。
企业需要毕业生能立即投入到项目开发中,为企业创造财富,这就向传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现实性的挑战。
多年来,由于场地、时间和人员的限制,传统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以课内实验环节为例,一方面,学院从教学组织、考核等方面对实验环节做出了一系例的规定;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不重视,教师布置的实验预习任务,大部分学生没有做课前的准备,加之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在实验过程中难以一一顾及,最终造成课内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直接导致随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无法顺利完成。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系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性工作,初步形成如图2所示以传统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基础,以开放实验、科技活动为补充,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激励手段的多维一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而达到推动实践教学发展,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通过对传统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造,提升了课内教学效果。
明确实验目标,重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分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规划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组成系列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分层次的系列实验(如图3)。
验证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走路”;设计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走路”;研究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创新品格,让学生“自己找路”[4]。
2.4 专业实训环节
实训是联系学院与企业的纽带,是解决教育与产业脱节问题的机制。
一直以来,我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邀请了企业的高级技术主管、项目主管直接参与课程教学,使学生提早接触企业理念与生产实践,建立良好的校企关系,让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积极探索与软件开发设计企业和IT培训企业的合作,进行大学生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学生的实际
动手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去年,我系与加拿大达内重庆分公司合作,实训计算机专业学生23名,其中有17人在知名IT企业成功就业(其他6名同学因个人原因暂未就业),月薪3500元以上。
3 探索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我系还积极探索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和途径,目的是通过第二课堂体现程序设计课程群四年“不断线”(见表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团队协作和就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引进实训企业开展实训,解决教育与产业脱节和错位问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计算机应用活动为依托,通过连续不断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成才率。
表2 四年“不断线”的程序设计课程群(软件工程方向)时间目标第一学期系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学期通过常用软件测试第三学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程序语言类)第四学期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作品)第五学期数据结构综合测试
第六学期 MFC界面编程训练第七学期软件工程实训第八学期毕业设计
近年来,本专业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与开发大赛中荣获贵州赛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全国总决赛中,两名同学获得三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优秀奖。
在近两年中,获得数学建模竞赛贵州赛区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5名。
在学生每年参加的各类院级竞赛中获奖几十项。
在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资格)考试中,1名同学获得高级软件工程师,9名同学获得软件开发师。
4 培养“双师型”人才,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对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实践部分的课程,要求教师能结合实际软件开发的案例授课,而我系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乏实际开发软件的知识。
因此,在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进行教师的培养,我们每年选派2名教师到企业,完整跟踪几个项目,积
累软件开发和网络规划设计的经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同时,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让老师在指导学生项目的同时,完善自己。
5 结语
学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阅。
工科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学院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我系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和院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一直进行着实践与探索,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今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完整、互相衔接并且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3]。
参考文献:
[1] 季玉茹,王德忠.基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5):10-14.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蔺永政,周劲,董吉文.地方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9-15.
[4] 陆慧娟,周永霞,何灵敏,等.面对本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