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膜反射 1.传导通路:三叉神经眼支→ 脑桥→ 面神 经核→ 眼轮匝肌作出反应。 2.眼部外伤出血或球结膜水肿可影响角膜 反射的出现。 头眼反射 颈椎有外伤时禁做此检查,以免损伤脊 髓。
前庭眼反射(温度试验) 1.检查方法:将头部抬起30°,用注射 器抽吸0-4℃冰盐水20ml注入一侧外耳 道,注入时间为 20-30秒,同时抬起两 侧眼睑,观察有无眼球震颤。完成一 侧检查后以同样方法测试另一侧。 2.结果判定:注水后观察1-3分钟,无眼 球震颤即为消失。
在MAT时大多数患者在4 min即可达到目标 PaCO2值,而AT大多需要8min,这是由 于PaCO2是上升速率较快所致。PaCO2 上升速率主要受以下两方面影响:一方 面与MAT时呼吸机管路导致的死腔增加 有关,另一方面也与AT时伴随着氧气送 入下呼吸道导致的含有CO2气体的排出有 关。
同时改良自主呼吸诱发试验不需要肺部有 严重病变呼吸衰竭患者脱离呼吸机,使 医务人员及患者家属在心理上易于接受, 增加了脑死亡判定的可行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脑死亡判定标准 (2003年)(草案) 1.先决条件:a.昏迷原因明确;b.排除各 种原因的昏迷。 2.临床判定:a.深昏迷;b.脑于反射全部 消失;c.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 呼吸诱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以上3项 必须全部具备。
3.确认试验:a.EEG呈电静息;b.TCD无 脑血流灌注现象;c.体感诱发电位P14以 上波形消失。以上3项中至少有1项阳性。 4.脑死亡观察时间:首次判定后观察12 h,复 查无变化方可最后判定为脑死亡。
(二)脑干反射消失 瞳孔对光反射: 1.传导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 视束→中脑顶盖前区→EdinggerWestphal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瞳 孔扩约肌。
2.注意事项(1) 脑死亡者多数伴有双侧瞳 孔散大(>4mm),但少数瞳孔可缩小。因 此,不应将瞳孔散大作为脑死的必要条件。 有些药物如阿托品可以影响瞳孔的大小影 响对光反射。 (2)眼部外伤可影响对光反射的观察。
改良的自主呼吸诱发试验(MAT) MAT是在患者不脱离呼吸机的情况下,采 用低通气的方法进行。应用同步间歇指 令通气模式(SIMV),设置潮气量6mL/ kg,频率2次/min,流速触发3L/min, 呼气末正压5cmH20。监测经皮氧饱和度 (SPO2)及血气分析,通过呼吸机监测潮 气量、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等指标判 断自主呼吸是否出现。
(三)自主呼吸停止 1.先决条件:自主呼吸诱发试验必须符合下 列条件: (1)肛温>36.5℃(如果体温低下,可升 温)。(2)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 压≥60mmHg (如血压下降,可用药物升 压)。
(3)二氧化碳分压(PaCO2 )≥40mmHg (不足时,可减少分钟通气量)。 (4)氧分压( PaO2)≥200mmHg (不足时, 应吸100%O215-20分钟)。 (5)进行自主呼吸诱发试验前,患者均应用 容量控制通气模式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 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吸入氧浓度 100%,持续30min。符合以上标准后才能 进行。
脑死亡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技术规范
一、先决条件 (一)昏迷的原因必须明确 原发性脑损伤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 等; 继发性脑主要指缺氧性脑病,如心跳骤停、 麻醉意外、溺水、窒息等。 昏迷原因不明确者不能实施脑死亡判定。
• (二)排除一切可逆性昏迷的原因 如急性中毒(一氧化碳中毒、镇静安眠药、 麻醉药、精神药物、肌肉松弛剂等)、 o 低温(肛温32 C)、严重电解质及酸碱 平衡紊乱、代谢及内分泌障碍(如肝性 脑病、尿毒症脑病、非性高血糖脑病) 及休克等。
• 四、确认试验 (一)脑电图( EEG):脑电图平直,不 出现>2uv的脑波活动,即为脑静息。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只能作 为证实条件,TCD 诊断必须建立在临床 诊断的基础之上,以免 出现假阳性。 (三)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ESEP )
判定脑死亡的意义
• 有利于科学的确定死亡时间,减少医疗资 源的浪费。 • 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的供体。 (脑死亡的概念为医学界接受,但由于缺乏 法律对脑死亡的承认,医生缺乏依据脑死 亡宣布个体死亡的法律依据)。
• • • • • •
美国Minnesota标准(1971) 瑞典标准(1972) 日本脑波学会脑死亡委员会标准(1974) 墨西哥标准(1976) 英国皇家医学会脑死亡标准(1976) 美国NIH脑死亡协作研究组标准(1977)
• 武汉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1999年)(草 案) 1、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此为临床 判定脑死亡的首要指标,也是最重要的一 点,只要有一次微弱的自主呼吸就不能诊 断脑死亡,临床上可采用窒息试验判定。
4.注意事项:超出以下情况即停止试验,改为 机械通气 (1) R/VT<105; (2)R>8次/分或<35次/分 (3)VT >6ml/min; (4)P<140次/min或变化<20%,无新发的 心律失常 (5)SPO2 >90%
• 自主呼吸诱发试验原理 呼吸中枢在脑脊液PH值低下时产生自主呼 吸,如果脑脊液pH降低到一定程度,仍 未出现自主呼吸,则说明脑干的呼吸中 枢丧失功能,间接判断脑干功能丧失。
3、反射消失:包括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头 -眼反射及眼前庭反射消失,瞬目运动、 吞咽、呵欠、发音、角膜反射和咽反射 消失,各种深浅反射消失。 4、脑电图示脑电波变平或等电位脑电图
5、所有上述表现持续24小时无变化 6、排除低温(体温低于32.2℃)和中枢神经 系抑制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的影响后才能 确立。
2.试验方法及步骤:(1)脱离呼吸机8分 钟。(2)将输氧导管经气管插管插至隆 突水平,输100%O26L/min。(3)观察 腹部及胸部有无呼吸运动。(4)8分钟 内测PaCO2不少于2次。 3.结果判定:若PaCO2≥60mmHg或超过 基线水平20mmHg,仍无呼吸运动,即 可确定无自主呼吸。
3.注意事项: (1)试验前必须用耳镜检查两侧鼓膜 有无损伤,若有破损则不做此检查。 外耳道内有血块或堵塞,处理后再行 检查。 (2.)没有明显的眼球震颤,但有微弱 的眼球活动,就不能判定前庭眼反射 消失。
(3)头面部外伤造成的眼部出血、水肿可 影响眼球活动。 咳嗽反射 1.传导:喉,气管,支气管感受器接受机 械性刺激,经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引起 咳嗽。 2.注意事项:刺激时即使没有明确的咳嗽, 但有胸廓运动时,仍可认为咳嗽反射存 在。
二、临床判定 (一)深昏迷 1.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用拇指分别强力 压迫患者两侧眶上切迹或针刺面部,不 应有任何面部肌肉活动。用格拉昏迷量 表(GCS)测定昏迷评分为 3分。 2.注意事项: ( 1)任何刺激必须局限于头面部。
(2)在颈部下刺激时可引起脊髓反射。脑 死亡时枕大孔以下的脊然存活,仍有脊 髓反射及脊髓自动反射。脊髓反射包括 各种深反射及病理反射,牵张反射,屈 肌反射。 (3)有末梢性三叉神经病变或面神经麻痹 时,不应轻率判定 ( 4)脑死亡者不应有去大脑强直、去皮 质强直痉挛或其他不自主运动。 (5)脑死亡应与植物状态严格区别。
脑死亡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ICU
脑死亡的发展史
• “脑死亡”概念首先产生于法国。 • 1959年,法国学者P. Mollaret和M. Goulon 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首次提出“昏迷 过度” 的概念,同时报道了存在这种病理 状态的23个病例,并开始使用“脑死亡” 一词。 • 他们的报告提示:凡是被诊断为“昏迷过 度”的病人,苏醒可能性几乎为零。医学 界接受并认可了该提法。
• 许多国家采用全脑死亡的概念,欧洲部分 国家采用脑干死亡的概念。 • 目前认为:脑死亡即包括脑干在内全脑机 能完全、不可逆转地停止,而不管脊髓和 心脏机能是否存在。或者定义为:脑死亡 是脑细胞广泛、永久地丧失了全部功能, 范围涉及大脑、小脑、桥脑和延髓。即发 生全脑死亡后,虽心跳尚存,但脑复苏已 不可能,个体死亡已经发生且不可避免。
脑死亡诊断标准
•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最先提出脑 死亡的诊断。以后法国、英国、日本等相 继提出各自的诊断标准,但至今全球尚无 统一标准。 • 美国哈佛大学标准(1968年)(第一个脑死亡 诊断标准)
• 1、感受性和反应性丧失:对外界刺激和内 在需要完全无知觉和反应,甚至最强烈的 疼痛刺激也不能引起发音、呻吟、肢体退 缩或呼吸加快等。 • 2、自发性肌肉运动和自主呼吸消失:经医 生观察至少1小时,关闭呼吸机3分钟,仍 无自主呼吸
• 1980年我国学者李德祥提出脑死亡应是全 脑死亡,从而克服了大脑死(不可逆昏 迷)、脑干死等脑的部分死亡等同于脑死 亡的缺陷,这一观点已获我国学者共识。 • 1995年,英国皇家医学会次重申,脑死亡 的定义是意识功能不可逆丧失和呼吸功能 不可逆丧失,并建议将脑死亡改称为脑干 死亡。
脑死亡的法律定义
• 1968年在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上,美国哈 佛医学院脑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提出 了“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作为新的死亡 标准,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脑死亡诊断 标准。 • 从此脑死亡的命名被全世界广泛使用。
• 1971年,美国提出脑干死亡就是脑死亡的 概念。 • 英国皇家医学会于1976年制定了英国脑死 亡标准,提出脑干死亡为脑死亡,比不可 逆昏迷前进了一步。 1979年明确提出病人 一旦发生了脑死亡便可宣告其已死亡。
2、不可逆性深昏迷:无自主肌肉活动,对 外界刺激无反应,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 3、脑干反射消失:①瞳孔固定,对光反射 消失;②角膜瞬目反射消失;③无垂直性 眼球运动;④冷热反应消失;⑤眼心反射 消失;⑥阿托品试验阴性。
4、脑电图呈直线:12h内2次观察结果是 平直线可考虑脑死亡,动态观察(EEG Holter)持续平直线6h可以诊断脑死亡。 5、脑死亡的临床特征需被持续观察12h以 上。 以上诊断标准适用于成人。5岁以下的儿童 由于对损伤有较强的耐受性,诊断脑死 亡时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