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阅读理解模拟质量检测试卷带解析1 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
陈铭
①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陈铭,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父亲》。

既然要说父亲,当然得从我女儿芷诺说起。

女儿芷诺推出产房的第一瞬间,我就问护士:“是不是拿错了,为什么长得这么丑?”(爆笑)护士看了我一眼说“女儿都是随爸爸的呀!”我就释然了很多,然后还是没有欢喜,心里充满的是很仓惶的感觉。

为什么会仓惶呢?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到底做好了一个做父亲的准备吗?什么样的父亲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这个问题我完全没有头绪,所以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去问我的父亲。

(评委点头)
②他是一名四十多年的老警察,在隐蔽战线工作。

这就意味着他不仅很少回家,而且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我和我的母亲都不可能知道,也决不能去问。

③1981年元月2号,湖北省铁山区一座军火库失窃,我父亲被组织迅速召回。

④那一天,他和两名干警在山中排查摸底时,发现一可疑点。

我父亲在屋外一看,窗户里人影重重,他觉得有些奇怪,便跟另外两个同事说;“这样,你们在门口稍微帮我把一下,我进去探探什么情况。


⑤见我父亲一走进去,团伙头目的手便慢慢地挪向枕头下方。

父亲一个箭步钻到他的身后,右手先一步把手枪从枕头下面抽出来,左手手臂锁喉,右手手枪抵头,然后对着所有人说:“不要动!全部都不要动!把枪放下!”
⑥情况万分危急。

怎么办?
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父亲松开了左手,把枪和警官证一起推了过去。

我父亲从我小时候起就跟我说,战士的生命就是枪,任何时候枪不离手,但是在那一个瞬间,他把他的生命推了过去。

⑧我父亲还是笑着说:“你是老大吧,我来是跟你聊聊天的,你今天偷的枪支弹药的数量被法院抓了怎么判都是死刑。

我来是因为我这儿有条活路。

如果今天你放下枪跟我走,我就敢用我的命保你这条命不判死刑,你信我,把枪放下跟我出去,有活路;你不信我开枪,一起死。

你选!”
⑨我父亲后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最漫长的两分钟。

⑩两分钟之后,老大放下手枪,坐上吉普车的后座。

三名警员一枪未开,滴血未流,所有嫌疑人抓捕归案,所有的军火完璧归赵,震惊全国的铁山1·2特大枪支弹药失窃案至此彻底告破。

(掌声,欢呼声)
⑪我讲的特别像一个小说或者像一段故事,但这是历史,这是我手中的这一枚军功章背后真实的历史。

(掏出军功章)
⑫在之后的岁月里,卧底、潜伏、枪林弹雨,我都已经无从知晓了。

作为儿子,我能看到的只有他身上的枪痕弹眼,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痕迹,还有你问他的时候,他的沉默和微笑。

⑬我父亲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刘欢老师的《少年壮志不言愁》,那是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

”(掌声)
⑭各位,我们目力所及的、习以为常的平静和安宁的背后,到底由多少鲜血和生命铸就?每当我想到这些连声响都没有的逝去,连丰碑都没有的牺牲,我只能从我自己内心最深处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掌声雷动)
⑮父亲之于我早已不再是榜样的地位,已经有一点类似于信仰的味道。

很多时候他的照片我一看到,就觉得安心和踏实。

看到他的样子,我就仿佛看到了忠诚,看到了勇气,看到了奉献。

⑯每当我彷徨无依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如果是我爸爸,他会怎么做,当我睁开眼睛,我就可以看到方向,我就可以感受到从心底深处那股无尽的力量。

⑰父母是孩子永恒的生命范本,到底该怎么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也许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⑱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一个那样的人给他看。

芷诺,我的女儿,虽然你现在还听不明白你父亲的这篇演讲,但我希望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的时候,提到你的父亲,你也可以有好故事可以说,你也可以自豪地微笑,你也可以由衷地骄傲。

(选自《超级演说家》陈铭的演讲,有删改)(1)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结构图。

(2)陈铭的演讲一开头就抓住了观众们的心,请结合第①段,说说他是怎么做到的。

(3)演讲在技巧上要注重语气、语调、重音、节奏、体动作等方面。

请至少选择其中两个角度,对第⑧段划线句进行演讲设计,并说明理由。

(4)小林同学班上将要开展以“榜样的力量”为题目的演讲比赛,请借鉴上文开头的写法,帮小林撰写一个80字左右的演讲开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琐忆
①我读书不多,也没有什么大收获,但是故事还是不少的。

②开始读书时就闹了笑话。

我们那时的孩子,尤其是我,混沌得让人不知如何评说,连一些生活常识都不懂得。

一次读林觉民的《与妻书》,首句是“意映卿卿如晤”,其中的“卿卿”我就犯了难,不知是何方神圣。

问别人,无解,(许是那些伙伴们诚心出我的洋相,不告诉我。

)只好去问老师。

语文老师是一位刚上班的姑娘,很腼腆,但很认真,对孩子也很热心。

③“老师,那卿是什么意思?”
④老师瞪大了眼,看着我。

“注释上不是有吗,夫妻间的呢称?”
⑤“对,这个呢称是怎么回事?”
⑥老师红了脸,看着我,无奈地笑了。

她顺势问了句“你那个妻字怎么写的?”我一低
头,发现自己把妻字的下边的女字边写成了走字的下半边。

但我不知道异常,因为我一向这样写。

老师让我把题目和自己写的仔细对照一下,还说了一句“让你一辈子讨不到媳妇”。

同学们哄笑起来,老师也笑起来,连她那嘴边的酒窝也笑红了。

我就成“讨不到媳妇的卿卿”了。

⑦笑话是闹了,我却因祸得福,从老师那里讨来了《唐宋词浅析》一书,足足地,美了一段日子。

⑧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我至今记得书中写表先生在排演《姚期》期间一看到街头骑自行车倒地的情形就立即联想到姚期听到儿子姚刚打死郭大师时的动作处理。

其投入情景让人折服,这已足以和卓别林拿着扳手在路上拧人家风衣纽扣的细节相媲美了。

只是卓氏那是在剧中的表演,而表先生是在生活中的实景罢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买到后就忘情地读了起来。

⑨我当时在教室的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径自看着我的书。

有同学喊去吃饭。

放下书。

发现教室里狼藉一片,地上还有不少血迹,就大瞪着两眼问同学。

同学冲着我笑,说班里打架了,打了群架!我吃惊地点点头,知道天色已经很晚,就和同学吃饭去了。

⑩国老师是我们的历史老师,很严厉。

在他的课上从不允许学生看闲书。

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处罚方法:只要从他的课上被发现看闲书,不管你有什么理由,他就用这本书在你头打,直到把这本书打飞为止。

有一次他就当众把我们班一个叫李胜男或者叫李亚男的女生给打了,而且真把书给打飞了。

这位女同学红肿着眼哭了一天,据说她现在已经做了编剧或者导演了。

“打飞了”就成了那时对我们最严厉的惩罚。

我也不幸有了这样的经历。

⑪一次上晚自习,我在看我的书,忘记了时间。

第一节课是国老师的课,他进来了。

我有一个毛病,就是看书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一支笔在手边的本子上画来画去。

国老师走到我跟前,看我一边看一边写,高兴地说:“看书呢。

”我吓了一跳,赶忙回答。

国老师说:“看吧,看吧,边看边写好,写写记得牢!”我长出了口气,趴那里不吱声。

国老师转身要走,我的后桌同学(他不在人世也已经好多年了。

)发话了,“国老师,还好?也不看看看的什么书?还记得牢?”我回头瞪了他一下眼。

国老师转过身,戴上眼镜,推开我,拿起了我的书。

“《世界著名悲剧选》”他一字一顿地自言自语道,看看我,又看看书,犹豫了一会。

书放下了。

⑫“打飞了,打飞了。

”后桌又多嘴了了。

⑬“不说能死!”
⑭国老师犯了难,阴沉着脸,掂量着书,看着那多嘴的同学,他的手一会抬起,一会放下,始终犹豫不决。

教室里一片死寂,我的心几乎要蹦出来。

许久,许久。

⑮“我把它扔楼下去吧。

”声音是那样的无奈和无助。

“您把它扔了我也得捡回来。

”那声音小到只有我自己才能听得到,而且还带了灵腔。

⑯“打飞了,打飞了!”我回身蹦了那同学一脚,他不做声了。

⑰“把书收起来吧,这时候看不好。


⑱国老师慢慢地回转身,弯着腰,疲惫地走出了教室。

那一晚,老师再也没有来我们教室,以后也再没听说有同学因为看课外书而挨打的事。

⑲我爱看书,因此就忽略了生活中的很多细节。

有一年我到了一个新的班级,老师把我安排到一个经常空着的位子上。

同桌是一位女生,挺文静的。

他们说她很漂亮,也很有风
味。

我到了新的班级,新的位置上,人生地不熟,又少言语,每天除了上课就是看闲书,不想还结了书缘。

我后桌的男生突然给我弄来了我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我很感激他,感谢之后就沉没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里去了。

有一次上课,我竟然喊了一声好,引得老师和同学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

老师以为我是为他的讲课叫好,也没太在意。

我逃过了一劫,继续读我的书。

这可引起了我同桌的警惕,她开始注意我这个土小子了,老替我担着心,也劝过我几次。

我也试着隐忍,但当我再次为罗曼罗兰正合我意的匠心安排而大呼“该出现了”的赞许时,她竟然用胳膊肘使劲捅了我一下,小声严厉地说“上课呢”。

我猛地一惊,刚想发火,见她娇嗔地怒视着我,吓得如梦初醒,忍着痛冲她笑了笑。

⑳危机解除了。

㉑一个星期六的下午,阴着天,我正在屋里看书,有人喊我,就出去了。

㉒在走廊里一个极不像学生的人问我,你叫张卿卿吗?我说是。

他又说你知道你做什么了吗,以后小心着点。

还没等我明白怎么回事,一记重拳就砸在了我的左脸上。

我当即大怒,挥拳要打,那人却逃跑了。

回到教室,如坠云里雾里。

后来终于晓得,是我的那个给我书读的后桌起了歹意,他怕我夺了他的至爱而出的下策。

他给我书读也并非善意,那个经常空着位子也不是班里缺人用不着,而是都被他打跑了。

我也没太在意,倒是朋友们觉得丢了面子,纠集了人众,要和他较量。

他胆怯了,央人求情向我道了歉。

㉓“哥,我不是有意对你,我是真的怕失去了她。


㉔“你怎么知道你的灵芝就不是我的杂草!”
㉕我没有好声气,当即把书交还了他,也搬离了那个位置。

那套书的后两本,是两年后我央人从外地借到寄给我读的。

㉖许多年了陈年往事,芝麻绿豆。

(1)文章共写了哪些读书的故事?
(2)文章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㉔段中的画线句。

(4)第⑭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我猛地一惊,刚想发火,见她娇嗔地怒视着我,吓得如梦初醒,忍着痛冲她笑了笑。

(6)选文的题目原为“书趣”后来又改为“琐忆”,你觉得哪一个更好一些,请简述理由。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小题。

喜欢自己努力的样子
喜欢自己努力的样子,那时的我一定是最可爱的我。

我近乎苛刻地将努力延伸成一种惯性,只是为了跟那些天赋比我好的人坐到一条板凳上平等对话,只是为了拿到什么时心安理得,只是为了活出自己本该拥有的好看模样。

至今回忆起自己的笨,还是会脸红的。

很清楚的记得上二年级时,一道加减题,自己的手指头脚趾头加起来还算不清楚,就让母亲、父亲连同哥哥们的手都伸出来,等着我算加减用。

连续三天如此,第四天晚上,二哥就给了我一大把细细的小木棒,换取了他们的自由。

再大点儿,在别人眼里很简单的题,我就是理解不了,自然做不对,做不对又心有不
甘,不停地问老师。

老师原本很有耐心,反反复复讲,我都坦诚地摇着头,一脸迷茫。

最后,老师满脸无奈,慨叹说:“我知道了,你的脑子不是榆木疙瘩,是花岗岩。


回去问母亲,老师咋说我的脑子是花岗岩。

母亲笑着说:“花岗岩是石头呀,石头才耐摔打,没人能伤害得了你。

不会就继续问!学校老师多着呢,这个问烦了再问那个。

”得到母亲支持的我,一如既往地不懂就问,慢慢地,我终于开窍了。

如今想来,母亲真是不容易,她不斥责怪怨我的蠢笨,将硬硬的伤害柔化成鼓励。

①在母亲的力挺下,我开足马力,汗水卷携着泪水,融化了一些蠢笨的坚冰。

在别人都已入睡的路灯下,别人在打闹嬉戏的课间,在别人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假期,我都在以很笨的方式慢慢搞懂自己吃力的各门学科。

我看见了自己一点一点爬行的痕迹,像蜗牛,歪歪扭扭,轻轻浅浅,方向却没有丝毫偏差。

晨起对着镜子说,继续努力,你看起来就会更优雅。

镜子不搭理我,我依旧给它一张灿烂的笑脸。

②我喜欢努力的自己,与能否牵手成功无关,那一刻的我,一定没有敷衍自己、辜负自己!
也记得开始写作时,兜里总装着纸和笔,走到哪里想到或看到什么立马记下。

为了一句话,揣摩好几天,总想不留遗憾地找出更好的表达。

将草纸上反
反复复修改过的文章一笔一画地往稿纸上誊写,倘使出现一个错别字,哪怕那页快抄完了,也会撕掉重新开始。

誊好发出的文章如同我的孩子,怎能允许没有把她打扮好就去见人?我喜欢虔诚写作、认真誊写时的自己。

人最容易的就是迁就自己,我不想迁就自己,我更想马不停蹄地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我喜欢阅读,喜欢阅读时的自己。

那一刻的我是在努力地靠近幸运,且满心欢喜。

时空差异导致我与很多美好无从相遇,而书籍,开辟了另一种方式,通过它,我可以推开一切尊贵者、深刻者、伟大者的家门,不打招呼径直造访。

可以跟雨果说说不要让冉·阿让起起伏伏却被辜负,可以问问艾米莉·勃朗特为什么非得让希斯克利夫忘记一切美好,可以跟梭罗聊聊在瓦尔登湖畔如何重塑自我,可以去马尔克斯构筑的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看看,可以问问卡勒德·胡赛尼那只风筝真的就那么让他无法淡忘……
我很笨,只能竭尽全力试着赶上聪明者的步伐;我很矮,只能努力垫高自己才能缩小差距。

说到底,其实只是一句话:我喜欢努力,努力时的我应该是最美的,让我自己放心,安心,也舒心。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自己努力的样子的?
(2)“母亲笑着说:‘花岗岩是石头呀,石头才耐摔打,没人能伤害得了你。

不好就要继续问……’”母亲说的话有哪些含义?
(3)请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赏析。

(4)阅读文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

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
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

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

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

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

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

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

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

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

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

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

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

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

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

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

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

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

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

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

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

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

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

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

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

昙花的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

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

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
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

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

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

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⑪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

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

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3)有人认为,本文主体部分描写的是昙花绽放的短暂生命历程,可是第①段却写昙花整整六年“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显得偏题,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

B.瞬息,指昙花绽放的时间很短;永恒,指昙花厚积薄发的精神和尽情、完美绽放生命状态,给人的启迪都是永恒的。

C.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昙花,把昙花拟人化,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喜爱、赞美。

D.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

(5)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联系文本,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探究你对“瞬息与永恒”的内涵理解。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孩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好朋友问起近况,我说忙。

朋友问忙什么,我嬉笑着反问:“俩孩子在家,你说忙不忙?”朋友立马会意:“你说的是你妈啊。

”可不是嘛,人老了就像孩子。

嘴里说她像个孩子,心里也时时提醒自己,把妈当闺女一样养。

③母亲行动不便,每到夜晚,就在她屋里备个尿桶。

早上给地倒尿桶的时候,总发现有尿液流在地板上。

于是,常常一边替她收拾着,一边不耐烦地嘟囔:“妈,你怎么总是把尿尿在外面啊,你不会小心点吗?”嘟囔得多了,视力已经极不好的母亲会不好意思起来:“哪有啊,我怎么看不见!你天天说我,我害怕尿到桶外,正着坐,斜着坐,还是到外面了。


④母亲吃饭,嘴很挑剔,不能咸不能淡,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

豆腐要切成头发丝细;单熬小米汤上清下淀吃起来糙,要勾点面才好;不敢吃红肉少吃点白肉才好;脆苹果又酸又硬要吃软绵的“黄香蕉”“花花牛”她各种各样的要求,可真难为了我这一向不讲究只图个肚儿圆的人。

每次牺牲了全家人的习惯照着她的意思来做,到最后却也总是不如她的意。

听着她挑出来的各种毛病,心里就会滋生出许多怒气来。

母亲再说话,不由也语带讽刺地怼回去:“我看你啊,就是皇太后,得给你配个专用御厨。

”母亲听后也不生气,照常做着她的事儿。

⑤母亲还争宠,爱和四岁多的女儿争。

吃过晚饭,一个要看动画片,一个要看戏曲,一老一少争起来。

女儿争不过就哭闹时,我往往又会不耐烦地怼她:“你是大人你跟一个小孩抢?”母亲也不妥协:“我都在屋里困了一天了,先让我看会儿我睡了再让她看啊。

”这个时候,老公做了个中间人,常常喊了女儿到屋外走廊上踢会儿球。

母亲一个人看又觉没意思,就又喊女儿:;“来来来,咱一起来看你的动画片。

”女儿买个新玩具,母亲也好奇,一定要摸一摸,女儿如果不同意,她又说女儿真小气;到了星期天,俩大小孩子又要争着出去“放风”。

⑥推着母亲就不能带女儿,带着女儿就无法推母亲,无奈只好一个分在上午一个分在下午。

有时实在均衡不开,丢了母亲,她就会抛出一句酸酸的话来:“只知道疼你闺女,你闺女是亲闺女,我就不是你亲妈。

”搞得人哭笑不得,有时候忍不住态度又不好起来。

⑦不耐烦地怼了母亲之后,又怕她伤心,就会特意去照镜子,提醒自己镜子里是一张怎祥难看甚至是狰狞的脸。

可是,每每再遇到母亲的任性不讲理,又会不可自控地不耐烦。

⑧终于有一天,母亲在餐桌上露了笑脸:“今天的菜炒得好,不咸不淡,我也能咬得动。

”她这么一夸,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像犯了错的小宫女得了皇太后的赦免,一下子也高兴起来:“妈,你就不能别那么挑剔,体谅体谅人,将就一点吗?”“在你跟前我还要憋屈着自己,我还能在谁跟前不憋屈?”我呆住,把就要涌出的话退到了肚子里。

⑨是啊;是啊,我是她最亲爱的小女儿,现阶段是她的依靠是她的天空是她最依赖的人。

⑩面对小小女儿,我心疼她,我想让她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违背自己的心意去迎合别人,我不想让她委屈,我只想让她像鱼儿一祥,起码在家这个江湖里能自在地游来游去。

可是,面对母亲——我的另一个“大孩子”,我为什么就只会不耐烦就只想让她将就一次又一次?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我每次恶声恶气地去怼她她不回应,因为她知道,我们彼此是亲人,有缺点去包容,有理不需去讲,有架吵内心却从不去真计较。

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是的。

⑫我们从母亲那里要来,我们就该还她根基,让这朵花生在泥土里,让她在夕阳的微光里,无需遮拦地释放着自己的孩子气。

(选自《幸福·悦读版》2019年2期)(1)从全文来看,母亲的“孩子气”体现在哪里?
(2)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①⑪两段横线处,①段处选________,⑪段处选________句。

A.老舍曾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有点孩子气。

B.自从母亲来到我家,陡然添了许多忙碌。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文章里提到了很多人物,除“我”与母亲外,还有老公、四岁的女儿,你对哪个人物形象感触最深,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