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陕西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年陕西高考历史模拟试题2
2016 陕西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 每小题3 分, 共60 分)
1.(2013 北京模拟)《老子》中说: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 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 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
解析:A 据“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为贵” “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等可看出题干中的材料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 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故答案为A项。

2.(2014安溪统考)司马光指出“以魏武(曹操)之暴戾(l i,凶残)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其中的“名义”源自哪一学派思想()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解析:A 材料大意为曹操强悍且有大功, 但不敢废汉而自立, 并不是其“不欲” , 而是他担
心名不正言不顺。

故“名义”应指等级名分, 源于儒家思想。

3. 战国时期,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仪以化之, 起法正以治之, 使天下皆出于治, 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墨子
D. 荀子
解析:D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大体意思是用礼仪教化百姓, 用法管理百姓, 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 这符合荀子“礼法并施”的治国主张。

4.(2014 宁波模拟)古人造字意蕴深远, “伪”者“人为”也。

“伪”字的造字意蕴最能体
现哪家学派思想()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解析:A “伪”意为虚假不真实。

“伪”者“人为”也, 故应反对人为。

由此可知“伪”
字的造字最能体现道家无为的思想。

5.(2013 福州模拟)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
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 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 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解析:D 从材料中“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可看出, 儒家、法家、道家都认为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 与此意相符的是 D
项。

材料中观点不涉及政治主张
,A 项错误;B 、C 两项对材料理解不准确。

6 .(2014 杭州模拟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
( 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
家 ( 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 勋贵兴亡 ) 、 七十列传
( 记重要人物的言行
事迹 , 主要叙人臣 , 其中最
后一篇为自序 )等共 130 篇 , 其中他把孔子写入“世家”而把韩非子写入“列传” (
)
A. 孔子出身诸侯贵族
B.韩非子思想在当时被统治者抛弃
C. 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
D.韩非子出生晚于孔子
解析 :C 《史记》 中 “本纪” “世家” “列传” 是按所叙人物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 ,“世家”
记载诸侯王国之事 , 司马迁将孔子列为“世家”是因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汉武帝时独 尊儒术 , 儒学地位上升 , 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 在思想领
域影响巨大。

7 .(2014 泉州模拟 )据学者考证 , 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 , 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
反自然节律 , 会导致灾异。

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
)
A. 勤俭节约
B. 重农抑商
C. 天人感应
D. 格物致知
解析 :C 人为的违反自然规律会导致灾异是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8.(2013 苏北四市质检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
: “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 , 至
秦汉收其果 , 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

”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
)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君权神授思想
C. 儒家传统道德
D. 法家治国精髓
解析 :C 材料关键信息是周孔“因”与秦汉“果”之间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 , 即孔子 思想与汉代儒学之间的共性之处
, 其表现在两者都提倡儒家传统道德
,C 项正确 ;A 项为孔子所 注重 ;B 项为汉代儒学所提倡 ;D 项与孔子无关。

9.(2013 邯郸模拟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 不知自省 , 又出怪异
以警惧之 , 尚不知变 , 而伤败乃至” 。

这一学说 (
) A. 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 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 C. 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解析 :C 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 目的是提醒人君必须遵循天道 , 实行仁
政 , 对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有一定的作用。

10.(2013 河南一模 )费正清在《中国 : 传统与变迁》中指出 : “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 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 , 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 “全新的创造” 是指 (
)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 ****统治
解析 :C 材料中 “对传统的重新发展”
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 ; “全新的创造” 指的是


适应时代的创新, 即宋代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11.(2014 金华十校模拟) 北宋“二程”解释“中庸”: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 天下之定理。

”在“二程”眼中, “中庸”是( )
A. 不偏不倚
B. 过犹不及
C. 坚守正进
D. 以和为贵
解析:C 分析材料可知“中”即不偏、正道, “庸”为天下不易的法则、定理, “中庸”
即以正道为天下定理, 坚守正进。

12.(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I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C 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的特征, 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孟子集注》七卷,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春秋时期,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排除A 项;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排除 B 项; 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 “心”就是“理”, 排除
D 项。

13. 长期以来, 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
多”的现实, 强调“我为下下人说, 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 制度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长期
以来, 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而李贽强调“世间惟下下人最多” “我为下下人说”, 即他认为儒学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这改变了士大夫垄断儒学的局面,故C项正确。

A、D两项在题干中未能体现;B 项说法过于绝对。

14.(2014厦门*II拟)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
是, 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 匹夫匹妇之所非, 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
A. 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 否定了君主制度
C.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 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解析:D 匹夫匹妇之所是、非代表了民意, 材料强调了国家对民意不得妄自“矫之”, 强调了国家对民意的尊重。

15.(2013 兰州一模)明清时期,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挑战, “工商皆本”的学
说被广泛地提出。

出现上述思想转变的根源是()
A. 土地兼并严重
B. 对外贸易发达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社会性质的变化
解析: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挑战, 黄宗羲等人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

B、 D 两项与史实不符;A 项不利于商业发展, 因此不会导致工商皆本思想出现。

16.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 “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 它与官僚政府组织
有密切联系, 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
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 重实用
B. 重理论
C. 重民众
D. 重实验
解析:A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 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 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也就是重实用。

B、 D 两项是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特点,C 项叙述与题干材料无关。

17.(2013 安徽模拟)徐光启积极主张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1607 年, 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
了《几何原本》前几卷, 并建议开展分科研究。

但徐光启开创的“格物穷理之学”没有在中国
产生近现代科学, 其主要原因在于()
A. 君主**** 制度的阻碍
B. 西方列强的入侵
C.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 科举考试的束缚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 主要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

B 项是外部环境, 客观上有利于近代科学的产生, 可排除。

A、
C、D三项都是其原因,相比较,A项是主要原因。

18.(2013浏阳月考)《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日隶书”。

《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
上材料反映了()
A. 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 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制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隶书的创制主要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便于书写。

隶书是秦代八种字体之一, 楷书的出现比隶书要晚,隶书的出现是在秦代,A、B C三项表述错误。

19.(2013 洛阳一模)英国学者罗素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传统文化有三个显著
特征。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用表意符号书写而非拼音文字
B. 崇尚道德伦理而非宗教信仰
C. 用科举文士理政而非世袭贵族
D.崇尚通俗艺术而非高雅艺术
解析:D 在艺术领域,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是士人艺术, 也就是高雅艺术, 通俗艺术不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主流, 故 D 项错误。

20.(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H ,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
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解析:B 本题考查京剧对人们的影响。

脸谱来源于生活, 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 排除A、 C 两项。

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如“白脸的曹操”, 白色寓意奸诈自负, 否定了曹操的历
史贡献。

本题选 B 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 小题, 每小题20 分, 共40 分)
21.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通过家国意识同构, 旨在实现社会和谐, 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 以伦理为纪纲,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妇和顺; 一家雍睦(和睦), 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 须要安分守己, 尊莫凌卑, 强莫欺弱; 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
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 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 “孝顺父母, 尊敬长上, 和睦乡里,教
训子孙, 各安生理, 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 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 敬听宣读,
悉心向善, 皆作好人, 有过即改, 共为盛世良民, 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 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
主张。

(6 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 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6 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 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
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所起的积极作用。

(4 分)
解析: 本题以家训宗规伦理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社会影响的认识。

第(1)问第一
小问从材料一中“孝弟(悌)……仁之本与”可得出仁的根本是孝悌。

第二小问较简单,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2)问据材料二中“一家雍睦(和睦)”“宗族称孝, 乡党称弟
(悌)” 等信息
归纳即可。

第(3)问从材料三中“件件当遵守” “悉心向善, 皆作好人”可看出统治者与民众皆
尊崇儒家伦理, 统治者“宣圣谕”重提倡, 民众重在遵守“作好人”。

第(4)问需综合三则材料,
从政治、宗族、道德等方面分析积极作用。

答案:(1)根本: 孝悌。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 实施仁政。

(6 分)
(5)主要内容: 家庭和睦; 宗族团结; 乡里和谐。

(6 分)
(6)态度: 尊崇儒家伦理。

做法: 统治者提倡; 民众遵守。

(4 分)
(7)积极作用: 维系家庭家族和睦; 维护政治、社会稳定; 传承民族道德, 影响思想文化发
展。

(4 分)
22. 有学者认为: 明代中叶以后, 中国社会已经显露某些民主的、人文的近代社会的熹微晨光, 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之中叶以后, 即嘉靖前后, 小说出现得很多, 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

……讲世情小说出现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

……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

最的是《金瓶梅》。

……清代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

……人情派,即可以的《红楼梦》做代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材料二下面是两幅封建社会时期的绘画作品
材料三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
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

他认为: “穿衣吃饭, 即是人
伦物理。

”也就是说, “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 “道心”的
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 他说: “夫私者, 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 而后其心乃见, 若无私,
则无心矣。

”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 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
理价值。

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 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
跃局面。

材料四某校教师研习城市发展史的学习笔记
明代中叶以后, 手工业和商业繁盛, 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 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
服屋宇, 穷极华靡, 金钱珠宝, 视为泥沙。

伴随商业的发展, 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 机工出
力, 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 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至清朝苏州已
经是十万烟火, 财富甲于天下。

与之相随的是, 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 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 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
说流派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 概述
这一小说流派的基本特点。

(4 分)
(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
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
称为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4 分)
(3)材料三中, 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特征是什么?在他生活的时代, 思想界的主流思想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4 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 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
倾向是什么?结合材料四, 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8 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讲世情” “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 “写炎凉的世态”等可归纳
出流派及特点。

第(2)问从材料二两幅画的信息可看出是文人画, 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从材料三中“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可知李贽思想观点中的特征是反正统
意识; 结合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思想界的主流是理学。

第(4)问需综合明代文学、绘画、
思想的特点并由此归纳出明代中叶以后传统思想文化的倾向。

形成原因据材料四总结归纳。

答案:(1)世情小说。

描摹人生世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世态炎凉、人间的悲欢离合)。

(4
分)
(2)文人画。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 强调表现个性(或抒情写意)。

(4 分)
(3)反正统意识。

理学(或心学)。

(4 分)
(4)民主的、个性化的、世俗化的思想文化倾向
(人文主义的、回归人性等思想文化倾向)。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

(8 分)
备注说明,非正文,实际使用可删除如下部分。

本内容仅给予阅读编辑指点:
1、本文件由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编辑而成,同时支持WPS。

2、文件可重新编辑整理。

3、建议结合本公司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编辑。

4、因编辑原因,部分文件文字有些微错误的,请自行修正,并不影响本文阅读。

Note: it is not the text. The following parts can be deleted for actual use. This content only gives reading and editing instructions:
1. This document is edited by Microsoft office office software and supports WPS.
2. The files can be edited and reorganized.
3. It is suggested to revise and edi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mpany and individuals.
4. Due to editing reasons, some minor errors in the text of some documents should be corrected by yourself, which does not affect the reading of this artic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