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国培 名师伴成长国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约在国培名师伴成长
——“国培计划(2015)”新平县小学数学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新平县平掌小学
俗话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县开展了“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
而平掌乡小学作为第五学区的乡(镇)学校之一,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
平掌乡小学19名小学数学老师热情高涨,积极参加了这次的培训学习,通过培训,我校老师的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启发。
对我校老师既有教育教学管理观念上的改变,也有理论上的提高、知识上的积淀。
这次“国培计划(2015)”小学数学送教下乡的学校主要是第五学区的乡(镇)学校,即建兴小学、平掌小学和漠沙小学。
“国培计划(2015)”送教下乡第一阶段诊断示范活动,12月13日—17日在建兴小学举行,主题是复习课教学,这次竞赛现场抽签决定顺序、年级和课题,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内容为数与代数的、实际问题和图形与几何的复习。
竞赛项目包括课堂教学、教学设计、课件和教学反思。
15节课,体现了同样的内容,不同的风采。
玉溪师院文老师、新平县教科所王老师及送教下乡专家组成员结合着诊断课和示范课指导我们课堂教学要符合课型特点,不要复习课、新课和练习课混为一趟;文老师指导我们,学科教学要形式但不要过于形式化,不要把知识教“死”了,要抓住知识点的本质施教,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
程。
王老师作了《提高对国培的认识深化校本研究》的专题讲座之后,对学校提供的诊断课进行了全面分析,作了《我们复习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专题讲座。
新平县小学数学国培专家团队成员陈丽老师结合着示范课作了《如何有效的数学复习》的专题讲座。
为今后开展校本研修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国培计划(2015)”送教下乡第二阶段磨课研课培训,4月10日—12日在漠沙小学举行,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实际问题教学。
这次培训,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乡(镇)小学的统一组织下,4月5日至8日,在各自备课的基础上三位教师在所在学校进行了第一次磨课---上课、课后乡(镇)学校教务处组织了议课,三位教师再次对教学设计、课件进行了修改。
第二阶段,三位教师于4月11日在全县统一活动点进行第二次磨课----上课、之后,以乡(镇)学校为单位分成3个小组进行议课,国培送教下乡专家组成员有王发林、白通、胡志能、陈会莲和三个乡(镇)学校的教师代表龚艳萍、张仙、杨艳冬老师从教材的把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学各环节的把握三个方面进行议课、发言。
最后,三位授课教师再次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以《磨课促我进步磨课促我长》为题汇报第三次上课的设想和活动感悟、收获。
“国培计划(2015)”送教下乡第三、四阶段----成果展示及总结提升培训,6月12日—15日在建兴小学举行,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复习课教学,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学员优质课展示,漠沙、建兴、平掌各1节,第二个阶段,教学经验分享(交流)漠沙2人,
建兴、平掌各1人。
培训过程中,县级培训专家团队成员刀剑良、李自芳和王发林老师从不同的层面作了复习课专题讲座。
期间,玉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数学教研员、高级教师朱光辉老师前来指导,朱老师用案例的形式作了《融会贯通促进发展——小学数学复习课例谈》的专题讲座。
总结提升阶段,漠沙、建兴、平掌三所学校数学教研员从乡(镇)学校的层面对一年来参加“国培计划(2015)”小学数学送教下乡培训学习进行了总结,县教科所王老师从全县的层面对一年来“国培计划(2015)”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进行了总结。
并要求三个乡(镇)小学深化国培送教下乡的成果,推进校本教研。
我校的老师能加此次培训学习,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感到压力。
一段时间的国培学习,对我校老师来说,收获丰厚,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校老师学到了很多。
教学理念方面: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说工作忙、杂事多,常抱怨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于是工作中总是一副得过且过的思想状态,总想着教不好学生不是我的能力问题,而是许多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通过此次学习,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这种“寄生虫”思想,使我们明白了好的条件不是等着我去用,而是需要自己去创造、去挖掘,即使在有限的条件下,也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举动,同样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教学方式方面:国培培训,使我校教师认识到我们不但要转变教育理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