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2《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东北区域概况
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
2、面积:124万KM2
3、人口:1.2亿
4、地貌特征:
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等)
沃野千里(东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形成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1)土地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黑土、黑钙土)肥沃、宜农、宜林、牧等荒地多(2)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热量:自南向北递减(3)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3,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4)草场资源(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资源
(5)其它:水产资源、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
2、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最早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农业机械工业发展快,交通便利,促进商品粮交易
三、农业发展
1、熟制:一年一熟
黑龙江:春小麦、大豆、马铃薯
2、农产品吉林:玉米、高粱
辽宁:冬小麦、棉花
3、布局变化:农田向东西两侧推进——农业开发
城市周围(郊区农业):副食品基地——市场需求
四、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比较粗放,耕地破坏严重(盲目开荒的后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乱砍滥伐、重采轻育、开荒、火灾、虫害等);
3、开垦沼泽地(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破坏了湿地环境;
4、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五、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读“美国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析指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带、玉米带和棉花带分布的大体范围。

并分析美国的自然条件(光、温、水、土等)对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2)根据美国的自然条件,分析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否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解析: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但是不同部分地区在光、热、水、土等的自然条件数值上有差别,适应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

美国农业生产的地区专门化.是充分利用不同自然条件的典范.符合客观要求.并且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1)乳畜带: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

由于这里纬度位置偏北、气候湿冷、无霜期短.不适宜种植谷物.而利于多汁牧草生长;这里接近东北部工业区,面向
市场。

小麦带:分布在中部和北部。

这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降水较少。

玉米带:玉米是喜温、喜光、喜湿的作物。

位于乳畜带以南地区。

棉花带:需充足的光热条件。

位于南部地区。

(2)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解析:所谓商品粮基地是指以销售粮食为目的而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地域。

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商品粮基地.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粮食的商品率高、增产
潜力大等。

东北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全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从自然条件而言.黑土肥沃,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粮食产量高.另一方面.宜农荒地多.增产潜力大;从社会因素而言,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人口数量少.对粮食的需求量少,因此,结余的粮食较多.可以提供大量的商品粮。

因此说.商品粮基地的形成.粮食生产的数量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

世界商品农业发达的地区均具备了上述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