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易错题27 古诗文默写之开放性默写题(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错题27古诗文默写之开放性默写题——不会在开放中找限制
目录
01易错题简介
易错题型——古诗文默写之开放性默写题
易错原因——不会在开放中寻找限制条件
02易错题例析
03易错题攻略
【攻略一】从意象角度寻找限制:注意意象的寓意或意象用法。
【攻略二】从情境角度寻找限制:注意情境中的关键词。
【攻略三】从指称角度寻找限制:注意指称的特定性。
【攻略四】从艺术手法角度寻找限制:注意艺术手法运用。
04易错题练习
★易错题型——古诗文默写之开放性默写题
古诗文默写之开放性默写题,命题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
高考命题的这一变化,使对名篇名句的考查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篇目,而是许多篇目,既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名篇。
细细探究开放性默写就会发现,开放性默写题也有限制性。
从现有的高考题看,这种限制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意象寓意或意象用法为限制;一是以特定情境为限制;三是以特定指称为限制;四是以表现手法为限制的默写。
把握好这些限制,即能在开放中锁定要默写的文句。
★易错原因——
1.不会从意象(寓意、用法等)角度寻找限制。
2.不会从情境关键词角度寻找限制。
3.不会从指称的特定角度寻找限制。
4.不会从艺术手法角度寻找限制。
★意象式默写
1.(2023年全国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示例二: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示例三: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示例四:正怜香雪飞千片忽讶残霞覆一丛
【解析】
本题既有开放性,也有限定性。
试题提示"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为限制,并未限定花的种类,也未限定诗句具体修辞中使用明喻、暗喻或者借喻,考生可以根据个人诗词积累,填写符合要求的名句。
参考答案的示例一来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承接"胡天八月即飞雪"而来,是对边塞之地八月飞雪美景的形象描写。
八月本为秋季,却飘落了冬日之雪,岑参通过诗歌"妙手回春",将所见雪景比喻成春日梨花。
在四个示例之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也可得分。
★情境式默写
1.(2023年全国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
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答案】
示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示例三: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示例四:玉经磨琢多成器剑拔沉埋更倚天
【解析】
试题设置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填入的诗句要符合设定情境。
既有开放性,也有限定性。
汪教练对因病
自问自答,有助于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读者思考。
这种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
“__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
示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示例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示例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解析】本题有开放性,也有限定性。
限制的是表现手法。
凡符合设问式古诗文即可。
1.从意象角度寻找限制:注意意象的寓意或意象用法。
以意象为开放限制的默写题,所默写的文句都与意象、意象寓意、意象用法有关。
积累记忆常见诗歌意象、意象内涵,及意象的作法,就能迅速锁定要找的文句。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意象的寓意、意象的用法。
【答案】
示例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示例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示例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示例四: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示例五: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解析】本题所填写的诗句都与鸟有关,这是限制之一;意象“鸟”必须承载的是悲思愁绪,这是限制之二;填写的诗句必须是唐宋诗词,这是限制之三。
明白了这三个限制,填写的诗句范围就缩小了。
2.从情境角度寻找限制:注意情境中的关键词。
以情境角度为限制的默写题,情境既是开改,也是限制。
符合指定的情境的所有诗句都可以,但是要特别注意到情境中的关键词。
比如某个特定氛围、特定地方等。
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示例二: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示例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示例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解析】本题既有开放性,又有限定性:体裁限定为诗,时间限定为宋末之前,关键词限定为月、江、壮阔。
试题设置了具体生活情境,填入的诗句要符合设定情境。
随着国家的强大,文化自信的增强,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受到更多人的欢迎,创作领域也颇为广泛,而准确使用古代的名篇名句,则是文艺创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参考答案的示例一出自黄庭坚《登快阁》,示例二出自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示例三出自孟浩然《宿建德江》,示例四出自杜甫《旅夜书怀》,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名篇。
此外,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也视为正确答案。
3.从指称角度寻找限制:注意指称的特定性。
以指称为限制的默写,一般设置了某个特定的称谓为限制。
称谓包括:人名、地名或专有名称。
如:(2022·新高考山东/江苏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李白常常称谢灵运为谢公,比如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
【答案】
示例一: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示例二: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解析】“谢公”是李白对谢灵运的特定称谓。
解答此题,要求填写的诗句是要有谢公称谓,二要是李白的诗。
4.从艺术手法角度寻找限制:注意艺术手法运用。
【解析】表现手法:叠词。
凡是符合叠词运用的古诗语句即可。
注意:是古诗不是古诗文。
意象式默写
1.“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这富有美感的意象传达诗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雪”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有时描写的是严寒景象,如“__________________”;有时则用来比喻江水浪花之类,如“____________________”。
4.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
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浮云”意象意蕴丰富,比如隐喻鄙视功名利禄的精神气度,比喻奸邪小人,比喻人的漂泊迁徙等。
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猿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水”具有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特点,古代诗人常用“水”来比喻愁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象征意义丰富。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推崇菊花,他们种菊花,佩戴菊花,用诗歌吟咏菊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古人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玉,石之美者”,无论古今,玉都深受中国人喜爱。
北京冬奥会奖牌灵感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璧。
古诗词中与“玉”相关的句子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古诗词中,诗人既以“日月”实指太阳和月亮,如“________________”;也以之借指时光岁月,如“________________”。
12.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重视意象组合,唐宋诗词中就有组合落木和江水这两种意象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名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窗”之内外,景色大异。
古人常以“窗”入诗,表达独特的视角与情思,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在古诗文中,诗人常借“鱼”的意象来描绘和谐美好的环境,抒发自由自在的感情,如在我们学过的诗文中就有这样的例子:“______,______。
”
39.古人写诗词善于从大自然取材,常以“星”作为重要意象来营造特定意境或寄寓感情,如
“__________,__________”。
40.“窗户”是中国古代诗歌当中较为常见的意象,经常用来表达忧愁苦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
42.“浮云”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通常有遮蔽阻挡、漂流不定、变化无常等,该意象在唐宋诗词间中经常出现,如“,”。
43.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纤细洁白、轻柔飘飞的杨花,常常成为迁客骚人寄托漂泊无依、离愁别恨的感情载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
44.美学家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
“杏花”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古人常用骏马寄托作者的情怀,唐诗宋词中常常闪现骏马的身影,如“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6.缤纷的落花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飘零的落花中,或弥漫着春光流逝的伤感,或寄寓着青春不再的失落,或抒发了美人迟暮的感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黄鹂俗称黄莺,常常被赋予美好欢快的象征意义,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48.在所有兵器中,剑的意象与诗词结合得十分紧密,古代诗人经常借剑的意象来表达尚武精神报国精神等多种思想感情,如诗句“,”。
49.枫至秋而叶红,其色如醉,令文人墨客情思翩翩,因而成为古代诗词曲中常见意象。
请举出两个借“枫”传情达意的句子:“”、“”。
情境式默写
1.各种女性角色是诗人经常赋写的对象,古诗词中描写妇女劳动场景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集成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可选择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同学在积累作文素材时,囫囵吞枣摘抄名言警句,却不注重领会思考。
用俗话来说,这叫“捡芝麻丢西瓜”。
这种做法是不明智的。
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想要创作一篇历史小说《飞将军李广》,他在前言中想引用一句褒扬李广的古代名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同学在阅读边塞诗时,不禁为诗中闺中思妇断肠、征人思乡之情而动容。
你认为小明读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刚在设计新版话剧《梁祝》的人物台词时,为了表现男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能够引用的诗词有“,”。
7.第19届杭州亚运会闭幕式中,“攀花赠远人”的节目演绎了中国式的送别之礼,中国古典诗词里也有许多攀花赠人的诗句。
如:“,”
8.小刚在写一篇散文,想引用古诗文中强调做事要坚持的句子,经过整理,他找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9.小达到故宫游览,在九龙壁前看着威风凛然的浮雕龙刻,不禁想到很多诗人曾把这神奇、祥瑞的龙写入了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刚同学离开西安前往新疆,一进入塞外,大西北的壮阔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刚去看画展,一幅险峻的群山图让他惊叹,他想引用古人的诗句来形容眼前的山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明想从所学的诗文中选取两句话集成一副对联挂在书房,提醒自己学习、做事贵在坚持,可选择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称式默写
1.“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对世界格局的独特认识,在古诗词中常常见到“天下”这个词语,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
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
15.古诗文中的“千里”一词往往并非确指之数,而是用以表示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古代常以“汗青”指书籍史册,在古诗中“汗青”一词多次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清风”拂面,撩动古人的心弦,又化作佳句融入古代的诗文,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手法式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