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身文」和“被动句”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境适用
受身文在日语中广泛使用,而被动句则在汉语中较为常见。
4. 受身文与被动句的互译技巧
直译法
在保持原文结构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词汇对译。
意译法
根据原文的语义和语境,采用相应的表达方式进 行翻译。
转换法
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的句式结构转换为符合目 标语表达习惯的结构。
引言
02目的和背景源自目的对比分析「受身文」和“被动句”在 语法结构、语义特征、使用频率等方 面的异同,揭示它们在语言运用中的 特点和规律。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受身文」和“被动句”进行 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对比分析将重点从语法结构、语义特征、使用频率等 方面进行。
「受身文」和“被动
03
句”定义及特点
「受身文」定义及特点
定义
「受身文」是日语中的一种句式,表示动作或作用承受者作为主语,强调其受到 动作或作用的影响。
。
「受身文」更强调动作承受者的受动性 和受影响程度,而“被动句”则相对更
注重动作本身和动作结果的描述。
情感色彩与语气强度对比
「受身文」通常带有一定的消极情感 色彩,因为动作承受者往往是被动地 、无奈地接受某种动作或结果;而“ 被动句”则可以根据上下文的不同, 表达积极、中性或消极的情感色彩。
VS
在语气强度上,「受身文」往往比“ 被动句”更为强烈,因为「受身文」 更强调动作承受者的受动性和受影响 程度,从而引起读者或听者的同情和 关注。
背景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对「受身文 」和“被动句”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它们在语言表达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准确理解语言现象和提高语言运 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受身文」和“被动句”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它们在日语和汉语中 的表现形式和异同点。同时,还将涉及相关语法解析、实例分析等内容。
特点
在「受身文」中,动作或作用的承受者通常使用助动词「れる/られる」来表示 被动,同时句子中的动词也会相应地变为被动形式。此外,「受身文」还可以表 达一种客观、间接的叙述方式,使句子更加委婉、客观。
“被动句”定义及特点
定义
“被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句式,表示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强调动作行为对主语 的影响。
语义与功能
在语义与功能上,被动句主要用于描述事件的被动参与者,强调动作对受事的影响;而「 受身文」除了可以表示被动关系外,还可能承载更多的语义信息,如情感、态度等。
不同语系中被动表达方式举例说明
汉藏语系
在汉藏语系中,汉语通过词汇手段(如“被”字句)来表示被动关系;藏语则采用形态 变化来表示被动。
阿尔泰语系
动词形态变化对比
「受身文」中的动词需要变为受身动词,即动词的未然形后 续「れる」、「られる」,表示被动或受到的影响。
“被动句”中的动词一般不需要形态变化,而是通过添加“ 被”等被动标记来表示被动关系,但有时候为了强调受动者 的受影响程度,可以使用动词的补语形式,如“被打败”、 “被感动”等。
时态、语态与语气表达差异
异同点
在表达被动关系时,「受身文」和“被动句”都强调 动作或作用对承受者的影响,使句子更加客观、间接 。但是,在具体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上,两者存在 一定的差异。例如,「受身文」需要通过助动词「れ る/られる」来表示被动关系,而“被动句”则通过“ 被”字来表达。此外,在动词的变化和句子的语序等 方面,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受身文」在日语中有时态的变化,可以表示过去、现在 和将来的被动关系,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态的变化来表达不 同的语气,如可能态、使役态等。
“被动句”在汉语中也可以通过添加时间状语来表示不同 时间的被动关系,但语态和语气的表达相对较弱,通常需 要借助其他词语或句式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被迫” 表示不情愿的被动,“被誉为”表示受到赞誉的被动等。
意象与图式
在意象与图式方面,被动句通常强调动作对受事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动作-受事”的图式结构;而「受身 文」则可能通过更为复杂的句式结构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意象和图式。
认知过程与策略
在认知过程和策略上,「受身文」和被动句也存在差异。被动句的认知过程相对简单直接,主要通过识别动 作和受事来构建被动关系;而「受身文」则可能需要借助更为复杂的认知策略和推理过程来理解其意义。
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如蒙古语、突厥语等)中,被动关系通常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 示。
印欧语系
在印欧语系中,英语、法语等语言主要通过形态变化(如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来表示 被动关系;而德语等语言则可能采用更为复杂的句式结构来表示被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两者认知机制剖析
视角与焦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视角和焦点上存在差异。被动句通常从受事者的角度出发 来描述事件,而「受身文」则可能从更为客观或全面的视角来呈现事件。
• 结论与展望
目录
01
1. 受身文与被动句的定义
受身文
日语中的一种句式,表示动作或 作用承受者的主语用受身形来表 示的句子。
被动句
汉语中的一种句式,表示主语是 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用介词“被 ”等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2. 受身文与被动句的语法结构对比
01
02
03
主语差异
受身文的主语通常是动作 或作用的承受者,而被动 句的主语则必须是动作行 为的承受者。
跨语言视角下的「
07
受身文」和“被动句
”对比研究
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两者关系探讨
普遍性与特殊性
跨语言类型学认为,被动句在多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但「受身文」则可能仅存在于某些特 定语言(如日语)中,显示了两者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上的差异。
结构与形式
从结构与形式上看,被动句通常通过形态变化或词汇手段来表示被动关系,而「受身文」 则可能采用更为复杂的句式结构,如日语中的「受け身文」。
「受身文」和“被动句” 的对比分析
汇报人:XX 20XX-01-31
目 录
• 目录 • 引言 • 「受身文」和“被动句”定义及特点 • 「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语法上对比分析 • 「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语义上对比分析
目 录
• 「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语用功能上对比分 析
• 跨语言视角下的「受身文」和“被动句”对比 研究
结论与展望
08
研究成果总结
明确了「受身文」和“被动句”在定 义、结构、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探讨了「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表 达被动意义时的异同点,以及它们在 语言交际中的功能与作用。
通过大量语料分析,揭示了两者在实 际运用中的频率、分布及语境偏好。
总结了「受身文」和“被动句”在汉 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关 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日语中的「受身文」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如受害、受益、感激等,因此常用于文学 作品、新闻报道等需要表达特定立场和态度 的场合。
“被动句”的风格特征
汉语中的“被动句”则相对较为客观、中立 ,常用于科技文献、法律条文等需要客观陈 述的场合。此外,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如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避免提及动作的执行者 等情况下,也会使用“被动句”。
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进一步深化对「受身文」和“被 动句”的理论研究,挖掘其更深 层次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加强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 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获取更丰富 的数据支持,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和准确性。
拓展研究领域,将「受身文」和 “被动句”的对比研究应用于其 他语言或方言中,探讨跨语言的 共性与差异。
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将相 关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翻 译实践等领域,发挥其应用价值 。
THANKS.
05
「受身文」和“被动
句”在语义上对比分
析
主语与宾语关系转换问题探讨
「受身文」主语通常为动作承受者,表 达直接受到动作影响的事物;而“被动 句”主语也可为动作承受者,但更多情 况下是通过介词引入,表达间接受到动
作影响的事物。
在「受身文」中,动作发出者往往不出 现或被省略,而在“被动句”中,动作 发出者可以通过介词短语明确表达出来
信息焦点与话题突出方式差异
「受身文」的信息焦点通常落在主语上,即动作承受者上,通过对其受动性和受影响程度的描述来突 出话题;而“被动句”的信息焦点则可以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以落在动作本身、动作结 果或动作承受者上。
在话题突出方式上,「受身文」往往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强调动作承受者的受动性和受影响 程度,从而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而“被动句”则更多地通过语序、重音等手段来突出信息焦点和 话题。
特点
在“被动句”中,主语通常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动作行为则通过“被”字来表示。 同时,“被动句”也可以表达一种客观、间接的叙述方式,使句子更加客观、中立。与 「受身文」不同的是,“被动句”中的动词不需要变为被动形式,而是通过“被”字来
表达被动关系。
两者关系与异同点
关系
「受身文」和“被动句”都是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式, 但分别属于日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谓语差异
受身文的谓语采用受身形 ,而被动句的谓语则采用 “被”字结构。
宾语差异
受身文在特定情况下可以 省略宾语,而被动句则必 须明确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
3. 受身文与被动句的语义功能对比
语义重点
受身文强调动作或作用的承受者,而被动句则强调动作行为本身 。
表达效果
受身文常用于描述客观事实或情况,而被动句则常用于表达主观 感受或态度。
篇章衔接功能对比
「受身文」的篇章衔接功能
在日语篇章中,「受身文」常作为连接前后文的桥梁,通过描述主语受到的影响或结果,将前后文内容紧密联系 在一起。
“被动句”的篇章衔接功能
在汉语篇章中,“被动句”则更多地用于对某一事件或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其篇章衔接功能相对较弱。
风格特征体现及运用场合限制
「受身文」的风格特征
「受身文」和“被动
04
句”在语法上对比分
析
句子结构差异
「受身文」的句子结构一般为主语(受动者)+受身动词,表示动作或作用对主 语产生的影响,常跟「に」、「から」、「によって」等格助词连用,提示动作 的发起者。
“被动句”的句子结构通常为受事主语+被+动词,其中“被”字是汉语被动句 的标记,有时也可以用“叫”、“让”、“给”等词代替。
「受身文」和“被动
06
句”在语用功能上对
比分析
交际功能差异
「受身文」的交际功能
在日语中,「受身文」常用来描述动 作或事件对主语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强调主语的受害或受益情况,从而表 达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
“被动句”的交际功能
在汉语中,“被动句”则更多地用于 客观陈述某一动作或事件,强调动作 的执行者或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主 语本身。
受身文在日语中广泛使用,而被动句则在汉语中较为常见。
4. 受身文与被动句的互译技巧
直译法
在保持原文结构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词汇对译。
意译法
根据原文的语义和语境,采用相应的表达方式进 行翻译。
转换法
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的句式结构转换为符合目 标语表达习惯的结构。
引言
02目的和背景源自目的对比分析「受身文」和“被动句”在 语法结构、语义特征、使用频率等方 面的异同,揭示它们在语言运用中的 特点和规律。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受身文」和“被动句”进行 全面深入的研究。其中,对比分析将重点从语法结构、语义特征、使用频率等 方面进行。
「受身文」和“被动
03
句”定义及特点
「受身文」定义及特点
定义
「受身文」是日语中的一种句式,表示动作或作用承受者作为主语,强调其受到 动作或作用的影响。
。
「受身文」更强调动作承受者的受动性 和受影响程度,而“被动句”则相对更
注重动作本身和动作结果的描述。
情感色彩与语气强度对比
「受身文」通常带有一定的消极情感 色彩,因为动作承受者往往是被动地 、无奈地接受某种动作或结果;而“ 被动句”则可以根据上下文的不同, 表达积极、中性或消极的情感色彩。
VS
在语气强度上,「受身文」往往比“ 被动句”更为强烈,因为「受身文」 更强调动作承受者的受动性和受影响 程度,从而引起读者或听者的同情和 关注。
背景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对「受身文 」和“被动句”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它们在语言表达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准确理解语言现象和提高语言运 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范围和方法
研究范围
本研究以「受身文」和“被动句”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它们在日语和汉语中 的表现形式和异同点。同时,还将涉及相关语法解析、实例分析等内容。
特点
在「受身文」中,动作或作用的承受者通常使用助动词「れる/られる」来表示 被动,同时句子中的动词也会相应地变为被动形式。此外,「受身文」还可以表 达一种客观、间接的叙述方式,使句子更加委婉、客观。
“被动句”定义及特点
定义
“被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句式,表示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强调动作行为对主语 的影响。
语义与功能
在语义与功能上,被动句主要用于描述事件的被动参与者,强调动作对受事的影响;而「 受身文」除了可以表示被动关系外,还可能承载更多的语义信息,如情感、态度等。
不同语系中被动表达方式举例说明
汉藏语系
在汉藏语系中,汉语通过词汇手段(如“被”字句)来表示被动关系;藏语则采用形态 变化来表示被动。
阿尔泰语系
动词形态变化对比
「受身文」中的动词需要变为受身动词,即动词的未然形后 续「れる」、「られる」,表示被动或受到的影响。
“被动句”中的动词一般不需要形态变化,而是通过添加“ 被”等被动标记来表示被动关系,但有时候为了强调受动者 的受影响程度,可以使用动词的补语形式,如“被打败”、 “被感动”等。
时态、语态与语气表达差异
异同点
在表达被动关系时,「受身文」和“被动句”都强调 动作或作用对承受者的影响,使句子更加客观、间接 。但是,在具体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上,两者存在 一定的差异。例如,「受身文」需要通过助动词「れ る/られる」来表示被动关系,而“被动句”则通过“ 被”字来表达。此外,在动词的变化和句子的语序等 方面,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受身文」在日语中有时态的变化,可以表示过去、现在 和将来的被动关系,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态的变化来表达不 同的语气,如可能态、使役态等。
“被动句”在汉语中也可以通过添加时间状语来表示不同 时间的被动关系,但语态和语气的表达相对较弱,通常需 要借助其他词语或句式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被迫” 表示不情愿的被动,“被誉为”表示受到赞誉的被动等。
意象与图式
在意象与图式方面,被动句通常强调动作对受事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动作-受事”的图式结构;而「受身 文」则可能通过更为复杂的句式结构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意象和图式。
认知过程与策略
在认知过程和策略上,「受身文」和被动句也存在差异。被动句的认知过程相对简单直接,主要通过识别动 作和受事来构建被动关系;而「受身文」则可能需要借助更为复杂的认知策略和推理过程来理解其意义。
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如蒙古语、突厥语等)中,被动关系通常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 示。
印欧语系
在印欧语系中,英语、法语等语言主要通过形态变化(如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来表示 被动关系;而德语等语言则可能采用更为复杂的句式结构来表示被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两者认知机制剖析
视角与焦点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视角和焦点上存在差异。被动句通常从受事者的角度出发 来描述事件,而「受身文」则可能从更为客观或全面的视角来呈现事件。
• 结论与展望
目录
01
1. 受身文与被动句的定义
受身文
日语中的一种句式,表示动作或 作用承受者的主语用受身形来表 示的句子。
被动句
汉语中的一种句式,表示主语是 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用介词“被 ”等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2. 受身文与被动句的语法结构对比
01
02
03
主语差异
受身文的主语通常是动作 或作用的承受者,而被动 句的主语则必须是动作行 为的承受者。
跨语言视角下的「
07
受身文」和“被动句
”对比研究
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两者关系探讨
普遍性与特殊性
跨语言类型学认为,被动句在多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但「受身文」则可能仅存在于某些特 定语言(如日语)中,显示了两者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上的差异。
结构与形式
从结构与形式上看,被动句通常通过形态变化或词汇手段来表示被动关系,而「受身文」 则可能采用更为复杂的句式结构,如日语中的「受け身文」。
「受身文」和“被动句” 的对比分析
汇报人:XX 20XX-01-31
目 录
• 目录 • 引言 • 「受身文」和“被动句”定义及特点 • 「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语法上对比分析 • 「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语义上对比分析
目 录
• 「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语用功能上对比分 析
• 跨语言视角下的「受身文」和“被动句”对比 研究
结论与展望
08
研究成果总结
明确了「受身文」和“被动句”在定 义、结构、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探讨了「受身文」和“被动句”在表 达被动意义时的异同点,以及它们在 语言交际中的功能与作用。
通过大量语料分析,揭示了两者在实 际运用中的频率、分布及语境偏好。
总结了「受身文」和“被动句”在汉 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关 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日语中的「受身文」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如受害、受益、感激等,因此常用于文学 作品、新闻报道等需要表达特定立场和态度 的场合。
“被动句”的风格特征
汉语中的“被动句”则相对较为客观、中立 ,常用于科技文献、法律条文等需要客观陈 述的场合。此外,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中,如 强调动作的承受者、避免提及动作的执行者 等情况下,也会使用“被动句”。
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进一步深化对「受身文」和“被 动句”的理论研究,挖掘其更深 层次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
加强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 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获取更丰富 的数据支持,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和准确性。
拓展研究领域,将「受身文」和 “被动句”的对比研究应用于其 他语言或方言中,探讨跨语言的 共性与差异。
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将相 关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翻 译实践等领域,发挥其应用价值 。
THANKS.
05
「受身文」和“被动
句”在语义上对比分
析
主语与宾语关系转换问题探讨
「受身文」主语通常为动作承受者,表 达直接受到动作影响的事物;而“被动 句”主语也可为动作承受者,但更多情 况下是通过介词引入,表达间接受到动
作影响的事物。
在「受身文」中,动作发出者往往不出 现或被省略,而在“被动句”中,动作 发出者可以通过介词短语明确表达出来
信息焦点与话题突出方式差异
「受身文」的信息焦点通常落在主语上,即动作承受者上,通过对其受动性和受影响程度的描述来突 出话题;而“被动句”的信息焦点则可以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可以落在动作本身、动作结 果或动作承受者上。
在话题突出方式上,「受身文」往往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强调动作承受者的受动性和受影响 程度,从而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而“被动句”则更多地通过语序、重音等手段来突出信息焦点和 话题。
特点
在“被动句”中,主语通常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而动作行为则通过“被”字来表示。 同时,“被动句”也可以表达一种客观、间接的叙述方式,使句子更加客观、中立。与 「受身文」不同的是,“被动句”中的动词不需要变为被动形式,而是通过“被”字来
表达被动关系。
两者关系与异同点
关系
「受身文」和“被动句”都是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式, 但分别属于日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谓语差异
受身文的谓语采用受身形 ,而被动句的谓语则采用 “被”字结构。
宾语差异
受身文在特定情况下可以 省略宾语,而被动句则必 须明确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
3. 受身文与被动句的语义功能对比
语义重点
受身文强调动作或作用的承受者,而被动句则强调动作行为本身 。
表达效果
受身文常用于描述客观事实或情况,而被动句则常用于表达主观 感受或态度。
篇章衔接功能对比
「受身文」的篇章衔接功能
在日语篇章中,「受身文」常作为连接前后文的桥梁,通过描述主语受到的影响或结果,将前后文内容紧密联系 在一起。
“被动句”的篇章衔接功能
在汉语篇章中,“被动句”则更多地用于对某一事件或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其篇章衔接功能相对较弱。
风格特征体现及运用场合限制
「受身文」的风格特征
「受身文」和“被动
04
句”在语法上对比分
析
句子结构差异
「受身文」的句子结构一般为主语(受动者)+受身动词,表示动作或作用对主 语产生的影响,常跟「に」、「から」、「によって」等格助词连用,提示动作 的发起者。
“被动句”的句子结构通常为受事主语+被+动词,其中“被”字是汉语被动句 的标记,有时也可以用“叫”、“让”、“给”等词代替。
「受身文」和“被动
06
句”在语用功能上对
比分析
交际功能差异
「受身文」的交际功能
在日语中,「受身文」常用来描述动 作或事件对主语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强调主语的受害或受益情况,从而表 达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
“被动句”的交际功能
在汉语中,“被动句”则更多地用于 客观陈述某一动作或事件,强调动作 的执行者或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主 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