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注意几个“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要注意几个“慢”
一、讲课开始,要慢些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自己把课讲好,还要组织学生学好。

上课伊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应环顾全班,组织学生坐正,目光向老师和黑板聚集,做好听课准备。

这一环节的“慢”是将孩子们正处于课间兴奋中的情绪进行冷却,使之更专心听课的过程,虽然慢了几秒钟才讲课,但营造了全班良好的学习气氛。

学生们集中的注意与老师合拍的思维,其收益绝非抢先几秒钟讲课可得。

相反,如果上课铃声刚停,老师就急忙讲新课,置学生的松散状况于不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上课开始几秒钟的安排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汽车驾驶员把“宁停三分,不争一秒”作为座右铭,我们数学教师也可借鉴。

二、新知引入,要慢些
有些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急于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而,上课伊始就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一下子都倒出来,再拼命往学生的脑袋里灌。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差。

一般地说,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连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

因此,新知的引入要慢些。

尤其是小学数学中那些相对独立、本质属性较隐蔽的知识,更是依赖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在引入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知识,针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新知,这样,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这一环节的“慢”,是让学生整理思维,在观察、分析、比较中学习理解新知,这种教学方法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语言节奏,要慢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为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时,直接出示概念“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这一概念充分显示出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十分困难的。

为了使课本知识变得浅显通俗,使学生易懂易学,数学教师讲课时语言要慢些。

强调“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在叙述概念时要咬文嚼字,通过停顿、语调、节奏等变化,使学生逐句进行分析理解,使这一复杂的概念化难为易。

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应根据不同需要赋予数学语言以不同的情感色彩。

四、课堂提问,要慢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刚提问就让学生举手发言,或同时连续提好几个问题,以致学生无言对答,或回答不到点子上,颠三倒四。

究其原因是提问后,学生缺少分析、思考的时间。

如果教师的提问慢些,提问后,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就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有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给分子加上4后,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问题提出后,有的学生立刻举手,这位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劝他们再认真思考。

当时,教室里寂静无声,但学生都在积极思索,等大部分学生举手后,这位教师才让他们回答。

结果学生都能说出正确答案。

试想,如果提问后不留出充裕的时间,而让学生匆匆发言,多数学生一时能回答出来吗?
五、概括结论,要慢些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经历了观察、思考、推理、交流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后,学生距离得出正确的结论可能只有咫尺之遥,这时,教师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放慢节奏,让学生自己或通过小组交流概括出结论,引导学生由易于理解但不够准确的语言逐步向缜密的数学语言过渡,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这一环节的“慢”,使学生不仅重视结论,更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概括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步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