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胸腹式气息训练方法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VANGJSIH GYAUYUZ文体综合·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音乐教学中胸腹式气息训练的方法,建议教师利用抬手报数游戏进行胸腹式吸气训练、利用吹蜡烛训练掌握胸腹式呼气支点位置、利用压腹憋气闻花法进行胸腹式呼吸训练、利用偷气阅读法进行胸腹式换气训练。
【关键词】胸腹式气息吸气呼气支点位置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1-0141-02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对演唱者气息的控制有严格的要求。
笔者在基层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多年,发现学生在唱歌时,经常出现脸红脖子粗、青筋直暴、歌声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控制好气息,没有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这样唱出的歌声音色不均、音准不佳。
气息训练是唱歌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开展的一项基本练习。
“胸腹式呼吸”又称胸腹式联合呼吸,是最佳的唱歌气息方法。
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师应紧紧围绕胸腹式气息训练要点,开展系统的、层递式的气息训练教学,利用各种练习、游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唱歌气息习惯,夯实学生演唱的基础,促进唱歌教学可持续开展。
以下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自行设计的一套循序渐进的胸腹式呼吸训练方法。
一、利用抬手报数游戏进行胸腹式吸气训练
音乐教学中,学生需要演唱各种类型的歌曲。
遇到一些曲风爽朗、激昂的歌曲,要求唱得响亮、有力,学生就会抬头、提胸、耸肩膀、扯着嗓子唱,尽量提高音量,以此达到歌唱的要求。
但是这样唱出来的歌声音色刺耳不堪,而且学生的嗓子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
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演唱时没有使用胸腹式吸气方法。
对此,教师需先让学生感受胸腹式吸气的方式,再训练其掌握方法。
根据这个思路,笔者设计了一个抬手报数的小游戏。
游戏要求学生身体站直,双手举过头顶并进行自然呼吸。
这时,由于肩膀上有了双手托举的重量,学生很难再耸起肩膀吸气,只能改用腹部来呼吸。
随后,笔者让学生在这样的吸气方式下进行报数,报数时声音要响亮迅速,不能拖沓。
抬手报数的游戏富有趣味,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
接下来,笔者加大游戏的难度,要求学生抬手接龙《送别》这首歌的歌词。
有了前面抬手报数的经验,学生已经可以在不耸肩的情况下读完全曲的歌词,逐渐找到了胸腹式吸气的感觉。
为了帮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感受是胸腹式吸气,游戏结束时,笔者提出问题:“大家在游戏中的吸气感觉和我们平时唱歌有什么不同吗?”已深有体会的学生积极回答:“想大声报数和读歌词时抬不了肩膀了。
”笔者顺势提出唱歌的吸气要求:“对的。
胸腹式吸气强调肩膀不能耸起来,胸肋骨要张开,气要吸满胸腔。
平时我们唱歌时,也要时刻注意像抬手报数一样不能耸起肩膀。
现在大家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唱一唱《小星星》《粉刷匠》等儿歌。
”在接下来的唱歌实践中,学生都有意识规避耸肩的问题,个别学生自觉难以避免,就抬起手来唱。
在胸腹式吸气方法的指引下,学生唱歌时逐渐减少了喊破喉咙的现象。
二、利用吹蜡烛训练掌握胸腹式呼气支点位置
掌握了胸腹式吸气的方法后,下一步就要为吸进去的气找支点了。
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唱歌时声音不均衡,会越唱越小声,或者音量时强时弱,这其实是找不到呼气支点的位置,不懂用气息来控制声音导致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数教师遇到这个问题会不断强调:“气息就在我们的肚子,我们要用力撑开用气唱歌。
”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吐尽气息能更快而准地找到气息的支点位置。
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这个方法,笔者设计了一个吐气找支点的小游戏。
游戏要求学生站直,口中快速吐“嘶”音吹灭一排蜡烛。
吹的时候不能只靠嘴巴吹气,还要运用到腹部的力量,尽量推出更多的气流,吹灭更多的蜡烛。
笔者让学生采用比赛的方式吹蜡烛,为了比一比谁的“气量”最大,学生纷纷加入游戏。
学生在吹蜡烛时,腹部的气吐完后,会因压迫收缩感到很累,笔者相机告诉学生:“感觉‘累’的地方就是气息的支持点。
”学生因此清楚地知道了呼气支点在哪里。
这个游戏既能锻炼学生的肺活力,又能让学生准确地感受胸腹式呼气的支点位置,效果立竿见影。
紧接着,笔者选用《送别》这首速度较慢的歌曲来检验学习效果,先让学生找到吹蜡烛时感觉“累”的地方,并在这个“累”的时候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句音高较低的部分。
因为气息有了支点的支撑,学生唱歌时低音区的音色逐渐平稳。
接着,笔者要求学生继续唱难度较大的高潮部分“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在平稳气息支持下,学生高音区演唱的音色比以前更饱满有力,延长音也能平稳地支持到结束。
三、利用压腹憋气闻花法进行胸腹式呼吸训练
教学中,笔者还发现学生唱歌时呼气的支点容易跑或忘记。
如学习唱《快乐的节日》这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时,唱到“跳呀,跳呀,跳呀”这几句跳音的时候,学生只能坚持唱对一两句,后面的跳音因为气息放松了,支点消失了,变成了连音,唱出的歌声变了味,偏离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
学生在练习连续高音的时候,如演唱《小龙舟》中“小小龙舟划得快,划进那太阳怀里面……”等类似的抒情乐句,又容易忘记吸气要吸得深,导致无法唱出连音,唱不完整乐句。
上述问题均是学生在唱歌时,没有掌握好连续呼吸的气息导致。
因此,笔者设计了压腹憋气闻
小学音乐教学胸腹式气息训练方法探究
□梧州市逸夫小学邓璇
GVANGJSIH GYAUYUZ
·文体综合
花的方法,用于训练学生进行胸腹式呼吸。
这种训练法要求学
生先对着镜子观察自己放松的大肚子、憋气的小肚子的样子,再
用手摁住肚子不让它凸出来,边憋气收肚子边像闻花一样均匀
地呼吸。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小腹始终保持紧
绷,包括吸气的时候也不能放松。
这样的方法直观地让学生记
住了胸腹式呼吸的要领。
当学生掌握了胸腹式呼吸方法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效
果,笔者设计了一个录音大比拼的小游戏让学生实践。
游戏要
求学生摁住小腹,均匀气息后朗读10个小节歌词,边读还要边
行走,以20米为一个目标,比一比谁走得快读得稳。
为了赢得
游戏的胜利,学生在边走边读时,努力地稳定自己的气息和声
音。
学生读的时候,教师在旁边录音,学生完成之后回放录音检
验实践成果。
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逐渐掌握胸腹式呼吸的方法,并将这种
方法迁移到歌曲的演唱中。
在练习唱《快乐的节日》和《小龙舟》
这两首歌曲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把控住气息,唱出的歌声
既连贯又稳定。
四、利用偷气阅读法进行胸腹式换气训练
经过胸腹式的吸气、呼气、呼吸等训练,学生已经能稳住气
息自如地歌唱了,但是面对各种难度较高的曲目还是力不从心,
例如《青春舞曲》这首歌曲,节奏较快,旋律较复杂,变化音较多,
学生唱完整首曲子下来气喘吁吁,这其实是气流不够充沛有力
导致的。
只有加强快速换气训练,使肺部形成充沛有力的气流,
才能支持每个乐句的演唱,完美表达歌曲情感,应对各种不同风
格的曲目。
经过反复研究,笔者总结出一个偷气阅读法,用于胸
腹式换气训练。
课中,笔者给学生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散文进行偷气阅读训练,要求他们快速不换气地朗读完文
章的第一自然段——“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
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
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
时却是我的乐园”,才能偷换一口气。
偷换气的时候注意要用极
快的速度,吸入一口气,使肺部气流瞬间充沛有力,换了气后马
上接着读。
经过朗读训练后,笔者让学生利用《青春舞曲》这首
歌进行“偷气”演练,一口气唱完“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到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几个乐句。
当学生能顺利完成这个
任务后,再加大难度,要求学生唱完这一乐段后不换气反复演唱
同一乐段,在气息实在支持不住的时候快速偷换气接着唱。
这
个训练充分地锻炼了学生胸腹部的气息力量,让他们在唱歌时
能够快速地换气,顺利唱完整首歌曲。
歌唱艺术是由气、声、字、腔四部分构成,气息排第一位。
由
此,在小学阶段,就要开始重视气息的训练,帮助学生打好歌唱
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抬手报数游戏、压腹憋气
闻花法、偷气阅读法等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胸腹式呼
气、吸气、呼吸、换气的要求和知识,解决歌唱中气息浅、音色不
均、声音没有支点等问题,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及音乐素养。
作者简介:邓璇(1978—),女,瑶族,广西柳州人,一级教
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童声合唱教学。
(责编黄健清)
能不能设法让别人一目了然呢?(学生思考后
组内交流,并开始重新摆放)
在本案例中,活动任务变得富有挑战性,学生有了自由裁量
权,也有了创新的空间,思维被有效激活。
首先,根据学生以往
的数数经验,设计了首轮数数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感受20以内
各数的大小;然后,让学生体验十进制的含义。
当发现他们数数
局限于“1个1个”往上累加,而且清数之后又将学具归拢的时
候,笔者加大问题的挑战性:“能否设法让数好的学具让人一目
了然?”此时学生由刚开始的信手拈来到现在的手足无措,成功
制造“认知冲突”。
最后,笔者又不循常规,鼓励学生共同商议,
在集思广益中,出现了10个摆一小堆的方案,初步建立十进制
的数字模型,学生对数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自主活动感悟数量
“悟”表现为洞察原理,这是思维的最高形态。
在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情境、合作、对话等元素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感知上
升到感悟的高度,掌握解题要领,理解数的意义。
例如,在“两位数乘整数的口算”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
教学过程:
师:有机纯牛奶营养价值高,经常饮用有机纯牛奶,可以增
强体质。
(出示有机纯牛奶配送图,图中显示5箱有机纯牛奶)看,
我们订购的有机纯牛奶又到货了。
师:读图后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奶企送来5箱有机纯牛奶,每箱12瓶。
出示问题:三年级共有117名学生订购有机纯牛奶,每人领
取一瓶,搬来5箱够发吗?
师:怎么解答这个问题?
生2:12×5=60(瓶),60<117,因此5箱有机纯牛奶不够发。
生3:口算就行,每箱装配12瓶,5箱一共有60瓶,比117瓶
差太多。
师:那你计算一下,还需要增发多少箱才够数?
生3:再增发4箱应该够数了。
生4:我觉得增发5箱才够数,因为5箱一共有60瓶,两个5
箱有120瓶,120瓶刚好超出3瓶。
生5:我也赞成,总共运来10箱有机纯牛奶才够分。
该案例中,笔者对新知没有强行要求学生强记于心,而是让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针对“还要增发几箱才够数”展开讨论。
通过估计、讨论,学生进一步体会数量上的变化带来实际问题的
解决。
期间,学生的思维一直很活跃,所思所想十分到位,对数
的认识也完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作者简介:凌一萍(1976—),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
历,一级教师,
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林剑)(上接第1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