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一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首店经济: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使品牌价值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通过举办进博会,我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市场的强大消费能力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诚意,这对各国品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国际品牌相继抢滩登录一线城市投石问路。

亮相以后,“首店”的发展之路才刚刚起步。

当“二店”“三店”进行多维布局,当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当消费潮流面临转向,当运营方式出现水土不服,(乙)这就需要企业、城市和消费者共同求解如何将短时的“爆红”转化成持久的“长红”?(丙)首店只是吸引大家打开新消费的第一步。

倘若体验和口碑不好,再好看的首店可能也就是一个“空壳子”。

(1)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通过
B . 登录
C . 投石问路
D . 空壳子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永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从比较美学的视野看,“意境说”被视为一种现代的发现。

这意味着,“意境说”是中西审美主义“视界融合”的产物。

中国审美主义的基本构架来自西方,但它毕竟蕴涵着重要的民族特质。

这是因为,当时的美学家虽然都以西方美学为现成的知识背景,但他们最高审美境界却植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

而且,他们都到魏晋这个痛苦而又自由,并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去寻找所崇尚的审美理想。

朱光潜以陶渊明为人格理想的写照,把自己的人格在生活中涵养成“完美的诗”,然后才焕发而为艺术。

宗白华的审美理想则为“晋人风度”,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

但无可否认,他们的审美主义又存在着明显分殊。

朱光潜重“想象”的飞升,而宗白华却重于“情”,更重情感的解放;朱光潜推崇“静穆”的风格,宗白华则倾向动与静、空灵与充实的统一。

具体而言,朱光潜赞美陶渊明情感生活“极端的和谐静穆”,这种静穆渗透着儒家的庄严和达观。

而宗白华的审美理想却倾向于以静为始,动中取静,“静”须具备生命的活力,因而要表现出节奏和韵律、活跃和动感。

这就将其美学与道家的自由体验相通,同儒家生生之德相衔,加之禅境的汇注,从而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姿态。

实际上,华夏古典美学的动感源于儒家的“生生”,静态源于道家的“虚静”。

朱光潜反而只取儒家“节动”的一面,所谓“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相反,宗白华却“感于物而动”,走向情感的抒发和生命的至动,这主要是通过用“动”激活道家美学而实现的。

艺术境界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

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到最高境界必定都是诗,诗的境界是艺术之境的巅峰。

他从诗出发,操作西方美学话语,来剖析意象构成和境界性质。

诗的境界是情与景的契合,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深浅成正比例。

直觉是起点,而意象含着见者的创造。

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终极意义的拷问。

这种境界不仅是生命论意义上的,同时也是审美主义的,生命与审美是相互转化的。

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浓缩着华夏民族审美的最高智慧。

朱光潜和宗白华以他们审美主义的理念,对意境作出“以西释中”或“中西合璧”的阐发,从而反映出古典美学向现代转型的特征。

朱光潜的贡献就在于:从尼采酒神、日神分立出发,把诗的境界理解为情趣与意象、情与景的统一。

宗白华的贡献在于“动”态地诠释意境,认定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动感的“境界层深的创构”,是境界层层升华的过程。

意境的特质就在于心灵深度的感动。

而唯艺术独有的“意境”,才能将主体的心灵升华到至美的极境。

(选自刘悦笛《比较美学视野中的“意境说”》,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意境说”是中西审美主义“视界融合”的产物,却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B . 朱光潜和宗白华都倚重艺术化的理想人格,追求心灵的情态自由与自然的契合贯通。

C . 魏晋是一个痛苦、自由而又最富艺术精神的时代,其名士风度多为后世美学大家所崇尚。

D . 在审美趣味上,朱光潜推崇“静穆”的风格,而宗白华却注重“情感”的解放。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华夏古典美学的动感主要源于儒家的“生生”,静态主要源于道家的“虚静”。

B . 在朱光潜看来,文学到最高境界必定都是诗,而诗的境界是艺术之境的巅峰。

C . 在宗白华看来,意境不仅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且是动感的境界层深的创构。

D . 意境是将主体的心灵升华到至美的极境,它的特质就在于它能引起心灵深度的感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朱光潜的“诗境论”赞美陶渊明情感生活“极端的和谐静穆”,这种静穆渗透着儒家的庄严和达观。

B . 宗白华的“意境说”倾向于以静为始,动中取静,这种“感于物而动”与道家的自由体验相通,也与儒家的生生之德兼容。

C . 朱光潜和宗白华以他们审美主义的理念,对意境作出“以西释中”和“中西合璧”的阐发,反映出古典美学向现代转型的特征。

D . 朱光潜与宗白华的“意境说”皆因包孕了中国古典审美的基因,而最终成为了现代中国意境理论的两种“范式”。

3. (9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
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

《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

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

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

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言其史传之成就,“”,言其文学之成就。

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性质的加强,和“”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

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

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

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

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

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

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

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

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

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

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1)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文学史传
B .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史传文学
C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传文学
D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史传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B . 《国语》是一部国别体著作。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C .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

D . 《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

B . 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 . 孙子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其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关。

D . 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

(4)与例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A . 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

B .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C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 . 大上海成了孤岛了,一片黑暗笼罩。

群鬼出现,百怪跳梁。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群星璀璨毋庸质疑精辟(bì)
B . 完璧归赵流芳千古荟(huì)萃
C . 推崇倍至朝秦暮楚血(xiě)腥
D . 悬粱刺股俯拾皆是滑稽(jì)
4. (12分) (2015高二上·九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竹心
陈敏
大学毕业那年,我心血来潮,就和竹心一起报名参加了赴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

就在我们即将赴任的前一天晚上,竹心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长途电话。

我是第一次知道竹心的寡母多年来一直患有半身不遂,常年靠竹心的舅父照顾日常生活。

其实平日在校园里我们时常擦肩而过,彼此打招呼的次数却很少。

这次只是因为共同的热情我们才要走到一起,所以便开始留意起了竹心。

我发现竹心是一个不拘言笑的人,她说话的声音很轻,白皙而冷静的面庞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有股深邃的光芒透出。

竹心支援山区教育事业的序幕还没有拉开就要划上一个休止符,我不禁替她惋惜起来。

我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征程。

长途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呼啸了几个小时以后便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盘旋起来,它颠簸着,摇晃着,喘着粗气,像一个患哮喘病的老人。

一路上完全看不见我想象中的山水田园和参天大树;甚至看不到野草野花和牛羊的影迹。

我只看见光秃秃的、馒头一样的黄土包一个挨着一个,身后卷起大团大团的黄色尘雾。

天是黄的,地是黄的,甚至每个人的脸也变成了土黄色。

我感觉要晕车了,并很快昏天黑地地发作起来。

接近黄昏时,颠簸的车辆终于停了下来。

我将要发光发热的地方——东卧牛乡到了。

我下车和前来迎接我的乡长同志握手寒暄。

乡长扛着我的行李带我走了很长一段路,还向我介绍了学校里的一些情况。

他说:学校三个年级
总共有九十来个学生,可教师只有三个,且都是当地人,水平不怎么高,凑合着能把学生管住就行。

乡长还说教育组下达所开设的科目都开不了,还说像我这么高水平的人应该尽量多代几门课。

乡长指着前面说:“看,那就是学校。


学校不大,也很旧,倒是被打扫过了。

夜幕降临了,学生都打出了自制的红灯笼来欢迎我,灯笼在黄土包上忽明忽暗,像空旷的天空上寂寞的星星。

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把我领进一间很小的土屋说:“这是你住的地方,我去了好几家才搜集到了一点白面,给你蒸了这篮子馒头,够你吃一个星期了。

”他又指着蹲在墙角的一口大瓮说:“我还让娃娃们给你攒了些水,这里吃水不方便,要走好几里地才有水井呢,你就省着点用。

你早点歇,明天还要上课呢。

”说完后两个人都走了。

我回过头来,看了看“床”:两只摇晃的凳子上架着四块歪歪斜斜的木板,一坐上去就发出刺耳的嘎吱声,仿佛要拒我于千里之外。

一颗滚烫的心顿时掉进了一盆冰凉的水中,两滴眼泪禁不住地滑到腮边。

我正琢磨着怎么来铺这个床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老师,是我。

”我开了门,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小木盆。

她说:“我叫刘妞妞,王主任让我给你送个木盆,让您晚上起夜时用。

”我问王主任是谁,刘妞妞说就是刚才给您送馒头的那个人,他是乡教育组的领导。

刘妞妞还说:“王主任说前几个从省城来的大学生老师都是被饿跑的,他怕您也被饿跑了,所以就找来白面给您蒸了馒头。

”刘妞妞看着我问:“老师,有了这篮馒头您不会被饿跑吧?”刘妞妞临走时再三叮咛我:“老师,黑来起夜千万不能出门,外面害怕怕。

”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

我翻看那篮子白馒头,这是怎样的一篮馒头啊,又黄又硬,和这里的黄土包不差两样。

如豆的灯光下我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赶快离开,这里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就收拾回城,我用学生为我准备的混黄的瓮水洗了把脸,就匆匆地出发了。

我赶到车站,发现乡长和那个王主任早已来到车站了。

乡长看了我一眼,干巴巴地说:“我知道你会走的。

”我似乎是拿鼻子笑了一下后,就头也没回地登上了开往省城的长途客车。

我又回到了校园。

通过半年的努力,考取了我一直崇拜的尤教授的研究生。

三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我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职称,忙于爱情,忙于房子,忙于孩子。

像一条穿梭于城市海洋中的鱼。

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

我接了一个新生班级的课。

这天,我郑重地走上讲台。

我兴致勃勃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再让学生做,我要熟悉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

轮到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位女学生了。

她笑吟吟地站起来说:“白老师,事实上我们在六年前就已相识了。

您还给我当过一夜老师呢!我叫刘妞妞,来自甘肃阴山县的东卧牛乡。


们家乡的变化可大了。

现在已经通了电,接了自来水,还办了一个希望中学……
我的脑子有些混乱,脱口问了句:“你的老师是谁?”
“竹心,她说她认识您;她现在是我们那个中学的校长。


“竹心!”我无意识地重复了一句。

我觉得有一团火开始从我的耳根燃烧,一直燃烧到面部,又燃烧到了每一根发梢上。

(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我”和竹心虽是大学同学却不是很熟,直到她和“我”一起报名参加去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我们才成为朋友。

B . 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理想和坚持的故事,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竹心去到了东卧牛乡,并做了很多努力,坚守了自己的理想。

C . “我”到了东卧牛乡的学校后发现,虽然这里条件艰苦,但学生们还自制红灯笼迎接“我”,不禁受到了感动。

D . 刘妞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人物,她见证了“我”在西北贫困山区的短暂经历,也见证了竹心的支教经历。

E . “我”离开支教地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并最终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这说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2)
这篇小说第三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
文中画线的语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4)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竹心”,但作者对竹心却着墨很少,而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写“我”的经历,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邛州知州杨君笠湖传
袁枚
雍正间,西林鄂文端公作苏州布政使,设春风亭,招致四方贤俊,皆以耆旧见重,而以十四岁童子与会者,唯杨君一人。

君名潮观,字宏度,号笠湖,常州无锡人,生而沉默寡言,秩秩见于面目。

以乾隆元年举人,历宰晋豫滇南三省,迁知四川简邛二州,再调泸州。

在文水五年编审之期,值历年徭役不均,君亲加区别,除鳏寡孤独者千余人,过杞县有羸男惫妇百余焚香跪道旁,乡保指曰:“此公所活氓也。

”君愕然,乡保曰:“公不记某年闻赈归来一案乎?大府不准报销,此辈皆公捐俸所活氓也。

”亡何,长子掄举进士,而公奉调泸州,年逾七十,初志不欲往。

旋闻泸大饥,道殣相望,慨然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即到官碾谷,检交一切在官闲款,分设三粥厂。

在泸不满百日,凡活五十九万七千人。

笑曰:“吾事毕矣!”即以老乞归。

河南布政使苏崇阿查赈,问有滥否。

曰有。

有遗否,曰有。

苏怒,厉声曰:“又遗又滥,何以为赈?”君曰:“口称无遗滥,而心不自信,故不敢欺公。

”苏曰:“然则,汝有可信者乎?”曰:“官无侵吏无蚀,是可信也。

”苏嘉君言之诚,慰劳而去。

君以古贤自期,与今之从政者格格不入。

河南灾,奉檄办河料二百万,君频蹙曰:“野无青草,何能办料?”即牒民疾苦求免。

俄而有省会来者曰:“君痴矣!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君笑曰:“吾诚不解!”亦卒不问其作何解也。

君常自言,居官信心而行,投艰不辞,理繁不乱,然往往有恨者。

在杞县回署,求赈者麻集,有一人裸而攀车,隶人逐去,次日早出已死深雪中。

泸州营兵借谷所送,册漏造防汛者姓名续请,而君病竟忘补给。

以此二事时时抱憾。

呜呼,今士大夫乘坚策肥,知有己而已,视民若秦越,人之不相关,君能仁其民,而过后犹痛然,其行事居心岂凡所及耶!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值历年徭役不均值:适逢
B . 君以古贤自期期:要求
C . 即牒民疾苦求免牒:发文
D . 然往往有恨者恨:怨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潮观是乾隆元年的举人,沉默寡言,面呈智慧,十四岁时受苏州布政使的邀情,与年高望重的人在春风亭相聚。

B . 杨潮观听闻赈灾情况后回府,但上司不肯动用公款救济灾民,他就捐出自己的俸禄,使这些灾民得以活下来。

C . 杨潮观不知赈灾工作的进展如何,缺乏自信,面对苏崇阿“赈灾有无遗滥”的提问,他便都以“有”回答苏崇阿。

D . 杨潮观从杞县回府衙时,途中有一个人裸身攀车请求救济,被衙役赶走,第二天发现其死在深雪中,杨潮观对此事时时抱憾。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旋闻泸大饥,道殣相望,慨然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②此是上游知君杞县有累,故特多其数,为君生财计,君不解,乃固辞耶?
(4)杨潮观为官方面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作简要概括。

(不超过30个字)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20高二下·六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储邕之武昌
李白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① ,诗传谢胱清。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注)①《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诺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长江万里情”句艺术地通过一个“情”字将自然景物与送别结合起来。

B . “送尔”两句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与诗人离别到武昌的依依惜别的场景。

C . “湖连”两句,想象途中之景:水阔山连,行船疾驶,群山好像在向后跑一样,
D . 此诗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一贯的风格。

(2)诗歌最后四句运用了何种艺术技巧?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9高三上·广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他为了追求心中美好的事物,即使一次次牺牲生命也不足惜的心志。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尽管在吃穿方面比不上别人,但却因内心愉悦而浑然不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 (1分)校园中师生间的交流要讲究方法。

以下两个情境中师生的话语不够得体,请根据其要表达的意思作调整,使听者乐于接受。

情境一:高三的一次月考后,沈鑫成绩下滑,心里很难过,就去找班主任谈心。

班主任说:“你这次考得不好,早在我预料之中,还难过什么!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只会更糟。


情境二:韩梅上数学课时有些内容没听懂,中午她去找郝老师,郝老师正在批改作业。

韩梅说:“老师,你今天讲课速度太快了,我没听懂,你现在给我讲一讲吧。


班主任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