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养殖模式更高效?“公司+农户”模式更符合我国肉鸡行业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与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鸡肉食品的
消费在社会居民总肉食消费中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消费肉类,因此我国肉鸡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为实现我国肉鸡行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我国养鸡业发展的现状:鸡肉产品数量持续上升,占肉类消费比例也逐年稳步提升,肉鸡养殖也基本上告别了传统的由农民以散养主导的经营方式,逐渐走向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肉鸡行业在总体上步入了专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简述了国外养鸡业发展的3大模式:大型厂房化养殖模式、适度规模经营养殖模式、集约化经营养殖模式;展示了我国养鸡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公司+农户”模式将是我国肉鸡行业发展的主体形式,肉鸡产业信
息化溯源平台的建立,适时出栏对成本控制的经济效益提高。
国内外养鸡业现状分析
1我国养鸡业的发展现状
1.1发展的情况
肉鸡产业是我国目前畜禽养殖中集约化养殖程度最高的产业。
集约化的养殖模式,相比于农户散养模式,更便于科学、合理、系统地管理,便于新技术的应用,能很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畜禽食品的生产效率。
同时,集约化的养殖可以建立全过程质量把控及食品安全溯源的完整体系,确保了食品安全保障。
经过自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发展,我国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鸡肉制造国和消费国。
一方面,肉鸡工业已经成为了农村生产和农村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在减轻农民劳动力就业压力、带动农户增加收入、促进农村产业化进程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当前全国肉食生产供求均衡的情况下,肉鸡行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城乡居民饮食结构、供给动物蛋白质资源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鸡肉生产在全国肉食贸易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全国鸡肉生产进口、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占全国肉食进口、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左右,对实现中国肉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肉鸡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鸡肉产品数量持续上升,占肉类消费比例也逐年稳步提升,中国肉鸡养殖已基本上告别了传统的以农民散养为主导的经营方式,逐渐走向了集约
化、大规模养殖,中国肉鸡行业在总体上步入了专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同时,鸡肉消费占全国肉类消费的比例上升明显。
1.2面临的问题
1.2.1 养殖技术落后,疫情防控管理水平低,疫情多发,死亡率较高等
当前,在农村肉鸡养殖业中直接负责养殖及管理的技术人员,普遍存在水平不高、缺乏养殖知识、没有疫情防控管理的临床经验等问题。
即便是合同饲养户,由于他们比较分散,专业技术员在他们之间疲于奔命,技术服务如同蜻蜒点水,很难做到精细全面,致使企业鸡群疾病防控工作的质量难以保障。
在这种情况下,疫情一旦再次暴发,全部村庄的养殖户以及整个畜牧小区将面临很大挑战。
1.2.2 饲养设备较落后,经济效益也不高
目前中国农村60%以上的肉鸡饲养户仍然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设备极为简陋,智能化程度也不高,且缺乏通风设备,饲养系统设置也不合理。
棚舍内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氨气含量过高,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时有发生,防控较难,且肉鸡成活率也很低。
加上肉鸡饲养时期一般过长,且上市时机不合理,以致肉鸡养殖的利润普遍较低,使养殖户更不愿意增加资金投入购置较好的生产设备。
1.2.3 抗风险能力差
一方面,一些个体养殖户养殖模较小,经营分散,市场组织化水平低,对新知识新科技接收能力较差,盲目跟风养殖,以致市场风险较高;另一方面,部分养殖户资金薄弱,投资小,栏舍简陋,基础设
施不健全,不仅不利于肉鸡的繁殖,而且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低。
2国外养鸡业的发展模式
2.1大型厂房化养殖模式
该模式以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设施为重要特点,资本和技术力量密集,高投资、高产出、经济效益较好。
以美洲、巴西地区为代表,农村土地资源丰厚,资本和技术实力雄厚,但由于劳动力资源短缺,以大型厂房化家畜养殖场居多。
全美养鸡场的年均养只数已突破了1000万只。
产业化开发管理模式一般为“公司+农民”的合作管理模式,目前全美肉鸡90%以上都是“公司+农民”的合作生产模式。
2.2 适度规模经营养殖模式
该模式远不及大型的工厂化饲养模式,主要是受制于耕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匮乏,但由于资金和科技实力雄厚,以机械化作业为主。
此模式在欧美比较典型,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且人口规模比较稳定,但劳动力资源相对紧缺,且地域气候条件比较有利于家畜养殖业蓬勃发展,因此鼓励适当规模、农牧结合饲养,并规定家畜粪便进入农田和草原;针对生产过剩的粪肥,建立了粪肥运输管理补助规划,并将其加工为颗粒肥料。
产业化发展模式,一般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企业”为主。
2.3集约化经营养殖模式
该模式属土地资源非常紧缺、以资本和技术集约为主要特点的经济类型,在日本、朝鲜地区比较普遍,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人多地少,虽然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都较高,但畜牧业资金比较紧张,
肉鸡以家庭或农庄养殖居多,进一步发展成适当规模、集约化经营。
3我国养鸡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3.1 养殖模式的发展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肉鸡生产国,我国近年来的鸡肉产量与消费量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而年均增幅则与过去相比有所下降,预示着我国未来肉鸡产业的发展速度将步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
在产品发展目标上,未来肉鸡产品的生产规模将不断扩大,标准化程度、产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
在产品发展模式上,“公司+农户”将是当前肉鸡行业发展的主要形态,对肉鸡的饲养生产基本保持粗放模式。
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目前对肉鸡生产并无明显优势,加上养殖方法相对落后,个体能力低下,技术手段普及较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肉鸡生产的总体状况和技术水平。
历经40多年的发展,我国肉鸡产品已实现了从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养殖模式的过渡。
从当前看,我国肉鸡生产的主体组织形态繁杂而多样,分为“农户散养”“纵向整合的一条龙企业发展”“公司+联合社+农民”“公司+农民契约营销”四类模式。
根据“公司+农户”模式在世界上具备的一般性(如全国90%肉鸡是契约饲养),可以预见“公司+农户”模式将是我国肉鸡行业发展的主体形式。
相对“公司+农户”模式,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纵向一体化的一条龙企业发展”模式有一些优点,但该模式将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对资本实力较雄厚的大型企业(如上市公司)而言可能不是很大的压力,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压力却
很大。
另外,建设养殖场所需要大量土地,会受到很多因素制约,而“公司+农户”模式则能更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3.2 肉鸡产业信息化溯源平台的建立
为提高家禽生产质量可追溯的社会公信力,公司研发了覆盖从肉鸡产品到屠宰标准一体化的系统,以满足公司、政府部门和消费者等第三方利益,并拥有第三方认可的肉鸡生产行业技术体系产品检测和生产质量可追溯平台。
该平台包括了雏鸡生产、肉鸡产品、肉鸡宰杀加工、肉鸡仓储、肉鸡营销、技术体系管理部门、质检和检疫等子系统,以及一个负责所有子系统注册、消费者信息和管理部门信息公布的网站系统。
平台使用了JavaEE框架开发技术,全部项目的设计均建立在SSH架构上,并遵循了MVC的设计模式。
使用Java语言和a 餐厅Script 3.0语言设计,并使用Flex技术进行视频即时通讯支持,数据库系统则使用SQLServer 2005,Wep服务器为ApacheTomcat 6.0。
该平台做到了肉鸡产品从生产、宰杀加工、冷链运输到产品销售等每个环节信息的可跟踪,从而可以在操作层面确保肉鸡食品安全。
同时可以统计肉鸡生产性能的一些相关数据,对一些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大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3.3 适时出栏对成本控制的经济效益提高
开栏时间的选择主要应根据饲料报酬及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来
决定。
从肉鸡的绝对增重状况和饲料转化率分析,在7周龄以内出栏的效益最大,在8周龄后绝对增重状况随之减少,同时耗料量也不断上升,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同时饲养日龄增加,肉鸡的死亡率日趋
上升,随着饲养周期的延长,肉鸡每年的饲养批数必然减少,因此造成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增加。
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市场消费需求规格定出栏日龄,一般城市消费用作烤鸡的饲养日龄可以偏小,用于分割冷冻鸡的饲养日龄相对偏大。
3.4 养鸡业区域的发展动态
区域集中度正持续提升,通过对2003—2012年全国排名前10位产品集中度数据分析发现,2003年全国前10位的省份,集中度比例是73.16%,至2010年,在8年间提高到了78.35%,平均增长了5.19%,表明前10位省份肉鸡产能占全国的总产量比例正持续提升。
从总体来看,我国肉鸡产品集中度呈现东、中、西部逐步下降的态势,东部最为发达,中部较东部稍微低些,西部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