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教案(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案编号:
教学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授课题目(章、节)蛋白质化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2、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的概念、维系键;
3、掌握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熟悉蛋白质物化性质;
5、了解蛋白质的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难点:蛋白质物化性质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
课堂教学小结:
一、蛋白质的变性1、概念:天然蛋白质受到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空间结构的破坏,从而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和生物功能的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2、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二、蛋白质的两性性质蛋白质中所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而呈电中性(此时为两性离),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常用pI表示。
三、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胶体、变性和沉淀的性质。
四、蛋白质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有多种。
五、蛋白质具机体的有三大功能:。
不同状态下的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及代谢情况有差异。
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其中8种是体内不能合成的,需从饮食种摄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医院杀菌灭毒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式和蛋白质变性有何关系?
课后反思:
做好新课导入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尽量做到知识点讲解的深入简出,要注意结合日常生活知识和护理相关知识。
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案编号:
教学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授课题目(章、节)核酸化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各类核酸的功能及生物学意义;核酸的化学组成;两类核酸(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核酸的一级结构及其主要化学键;DNA右手双螺旋结构要点及碱基配对规律;mRNA一级结构特点;tRNA二级结构特点;核酸的主要理化性质(紫外吸收、变性、复性),核酸分子杂交概念。
熟悉:核酸的高级结构;核酸酶。
了解:碱基和戊糖的结构;DNA其它二级结构形式;其它小分子RNA及RNA组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主要内容;snmRNA参与基因表达调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两类核酸(DNA与RNA)的细胞分布,功能及生物学意义;化学组成;两类核酸分子组成异同;核酸的一级结构及其主要化学键;
难点:DNA的空间结构。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
课堂教学小结:
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类。
核酸的化学组成
元素组成:C、H、O、N、P(9~10%)
分子组成:碱基(嘌呤碱,嘧啶碱)、戊糖(核糖,脱氧核糖)和磷酸
RNA主要有mRNA,tRNA,rRNA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你所熟悉的疾病中,哪些是基因突变导致的?
课后反思:
该章内容抽象,复杂。
尽量以流程图,要尽量用直观视频图片的方式将内容展示给学生。
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案编号:
教学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授课题目(章、节)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能;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同工酶;酶促反应特点;各种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特点及其应用;酶调节的方式;酶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的概念。
熟悉:酶的组成、结构;酶活性测定及酶活性单位;酶含量的调节。
了解:米-曼方程式的推导过程;酶的命名与分类;酶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酶的概念、化学本质及生物学功能;同工酶;酶的活性中心和必需基团;酶调节的方式;酶的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的概念。
难点: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活性的调节。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
课堂教学小结:
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全酶由蛋白质部分(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
辅助因子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组成。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
酶原的启动:在一定条件下,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酶在疾病的治疗与诊断中有哪些用途?AST,ALT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
课后反思:
该章内容较为琐碎,知识内容量大,尽量做到与日常生活联系,与护理专业联系。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学生要有自学意识。
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案编号:
教学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授课题目(章、节)维生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维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维生素的生理作用
2.掌握各种维生素缺乏症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维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维生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
课堂教学小结:
维生素是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物。
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少,少到只能用毫克或微克来计算。
维生素可以根据它们的溶解性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等。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B1、B2、B6、B12、维生素PP、叶酸、泛酸等)以及维生素C。
缺乏维生素会导致相应的疾病。
维生素常用于治疗疾病的辅助药物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维生素B6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应用?
维生素D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应用?
维生素C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应用?
课后反思:
该章内容较为琐碎,知识内容量大,尽量做到与日常生活联系,与护理专业联系。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学生要有自学意识。
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教案编号:
教学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授课题目(章、节)糖代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
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的基本反应过程、部位、关键酶(限速酶)、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2、熟悉:糖的消化吸收;糖代谢的概况;糖代谢各途径
的调节。
3、了解:磷酸戊糖途径的基本过程;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糖的主要生理功能;糖的无氧分解(酵解)、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及分解、糖异生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去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
教学难点:糖代谢各途径的具体反应过程及其调节。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
课堂教学小结:
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氧化供能,糖分解代谢有糖的无氧分解,糖的有氧氧糖。
有氧氧化是机体获得ATP的主要方式。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主要在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是相对平衡的。
血糖水平的平衡主要是受到激素调节。
血糖水平异常及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紊乱。
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代谢紊乱症?
课后反思:
该章知识内容量大,学生化学知识薄弱,尽量放慢来讲。
注意和学生交流互动,及时找到学生难理解节点。
教案授课日期:年月日教案编号:
教学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授课题目(章、节)脂代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脂类的组成、基本结构构成;脂肪的动员;脂
肪酸的?-氧化;酮体的生成及利用;胆固醇代谢;血脂的种类、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载脂蛋白的作用;
血浆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2、熟悉:脂类的消化和吸收;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脂
酸的合成代谢;甘油磷脂的代谢;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过程。
3、了解:不饱和脂酸的命名及分类;脂酸的其它氧化方式;
多不饱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鞘磷脂的代谢;胆固醇的结构及合成过程;血浆脂蛋白代谢异常。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脂类的组成、基本结构构成;脂肪的动员;脂肪酸的?-氧化;酮体的生成及利用;胆固醇代谢;血脂的种类、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及结构;载脂蛋白的作用;血浆脂蛋白的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血浆脂蛋白代谢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
课堂教学小结:
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lipid)是一类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
脂肪即三脂酰甘油(TAG)也称为甘油三酯,类脂包括胆固醇及其胆固醇酯、磷脂、糖脂。
甘油三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脂供能,类脂的主要生理功能: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素、维生素、胆汁酸等。
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并且酮体分子小,水溶性好,可通过血脑屏障,是脑组织的重要能源。
酮体利用的增加可减少糖的利用,有利于维持血糖水平恒定,节省蛋白质的消耗。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超速离心法(密度法):CM、VLDL、LDL、HDL;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冠心病,脂肪肝的发病原因?体检时要注意哪些生化指标?课后反思:
该章知识内容量大,学生化学知识薄弱,尽量放慢来讲。
注意和学生交流互动,及时找到学生难理解节点。
教案授课日期:年月日教案编号:
教学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授课题目(章、节)生物氧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呼吸链的
概念、两条主要呼吸链的顺序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主要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P/O比值的概念;ATP的生成和利用。
2、熟悉:物质体内氧化与体外氧化的异同;氧化磷
酸化偶联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通过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转运。
了解:呼吸链各成份的结构;其它氧化体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呼吸链的概念、两条主要呼吸链的顺序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主要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P/O比值的概念;ATP的生成和利用。
教学难点:
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
课堂教学小结:
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的过程。
呼吸链指线粒体内膜中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系列具有电子传递功能的酶复合体,可通过链锁的氧化还原将代谢物脱下的电子最终传递给氧生成水。
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
氧化磷酸化将氧化呼吸链释能与ADP磷酸化生成ATP 偶联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生物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的关系是什么?
课后反思:
该章内容较为抽象,是建立在前三章的基础之上学习的,通过本章学习,要起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教案授课日期:年月日教案编号:
教学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式:讲授性,主体参与教学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多媒体
授课题目(章、节)氨基酸代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营养作用;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酮酸的代谢;氨的代谢;一碳单位的代谢;甲硫氨酸与转甲基作用;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的重要产物。
2、熟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3、了解:体内蛋白质的转换更新;个别氨基酸的代谢过程。
重点与难点: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酮酸的代谢;氨的代谢;一碳单位的代谢;甲硫氨酸与转甲基作用;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的重要产物。
教学难点:
氨基酸如何转变成糖及脂类;氨基酸如何彻底氧化。
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设计:详见附页
课堂教学小结: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数量、种类、量质比。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指氨基酸脱去氨基生成相应α-酮酸的过程。
脱氨基方式:氧化脱氨基、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非氧化脱氨基
氨是机体正常代谢产物,具有毒性。
体内的氨主要在肝合成尿素(urea)而解毒。
正常人血氨浓度一般不超过0.6μmol/L。
尿素生成的过程由HansKrebs和KurtHenseleit 提出,称为鸟氨酸循环(orinithinecycle),又称尿素循环(ureacycle)或Krebs-Henseleit循环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苯丙酮尿症,帕金森病,高血氨症等发病机理?
课后反思:
注意相关疾病视频材料不要影响知识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