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7古诗两首[修改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17 古诗两首
17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这两首诗歌不同的旋律与优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课件出示“庐山瀑布”彩图,创设情景。

2、师述,激情: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那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手法,再现了庐山的雄伟壮丽,你们想读读他写的诗吗?
3、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二、初读、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
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如:“庐”:我游过庐山,认识这个字。

“炉”:火炉,冬天我们家要生火炉。

通过和“庐”比较,记住字音,字形及字义。

“疑”:我喜欢“疑这”字,因为我喜欢质疑,老师经常夸奖我,说我是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初读。

(1)介绍诗人,激发读大诗人诗作的热情。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人称“诗仙”。

他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自由朗读本课的古诗。

(2)欣赏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感悟诗意。

感受大自然的美。

2.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李白看了庐山的瀑布,写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你们看了插图,读了古诗有什么感受,快说出来给同学们听听。

如:
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悟到庐山瀑布的壮观。

通过看插图体会到云雾缭绕,瀑布像从天上流下来的一条河。

注意不要要求太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3.合作学习,熟读古诗。

在小组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

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特别有意思的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讨论和交流。

小组集体读古诗,为背诵做准备。

4.指名、全班齐读古诗。

5.进行朗读、背诵比赛。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朗读古诗的比赛,评出优胜者,大家议一议,他们为什么获胜。

(2)自荐参加背诵比赛,并评出几位优秀者。

四、写字
1、读读要写得字。

2、你觉得哪些字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指导书写:炉、绝、银、烟、窗。

示范讲解:“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

“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3、学生写字。

4、评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他们俩漫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

你们读过他们的诗吗?还想读他们的作品吗?自由朗读《绝句》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自悟
1.读一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看一看:边读诗边看插图,感知诗句的意思。

3.议一议:跟同桌议一议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象。

4.画一画: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5.背一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三、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识字检查: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吴”:我妈妈姓吴,口天吴
“岭”:我喜欢“岭”字。

因为山岭是我们的绿色屏障。

“疑”:我喜欢“疑这”字,因为我喜欢质疑,老师经常夸奖我,说我是个不懂就问的好孩子。

2.交流理解。

先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提出不懂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解疑,教师作点拨、讲解。

3.展示图画。

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杜甫的《绝句》,则别有一番景象,另有一种情怀。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

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

4.朗读古诗,读出适当的语气。

四、再读诗句,感悟春景之美
1.教师范读。

2.自读、小组合作读。

3.配乐、配画、入情入境诵读古诗。

五、游戏感受古诗中的对仗
1.回顾以前学过的对对子的课文。

2.找朋友:两个——一行
黄鹂——白鹭
西岭——东吴
千秋——万里
六、写字。

1、读读要写得字。

2、你觉得哪些字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什么?
3、指导书写:吴、含、岭、鸣、泊、流、柳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4、学生写字。

5、评议。

七、积累运用(课件出示)
1.读下面两首古诗,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

八、实践活动
课外选一首古诗,自己读读背背。

在班里开一次,“古诗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外学到的古诗。

资料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

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在政治上也未能施展抱负。

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前人编注的李白诗文集中,以清王琦所注《李太白诗集》较为详备。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前,居住长安近十年,抱负不能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反映了各阶段阶层的动态、思想及矛盾,多方面表达了当时人民的愿望,是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以古体、格律诗见长,风格多样,意境广阔,情感深沉。

有《杜工部集》。

第二篇:人教版二下语文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师述:
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对话平台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一岁一()。

野火(),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

()。

飞入无处寻()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

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

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相关链接: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三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古诗两首《草》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草》教学设计教材解读:
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描写春天的诗,《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首诗是写:原野上那茂盛的小草,到秋天就枯萎了,但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它又能蓬勃的生长起来。

设计说明:
本单元的主题都和春天有关,第二课《草》这篇课文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学习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小草虽然平凡但是生命力极其顽强,从而能够从内心去欣赏和学习小草的顽强精神。

所以我的导入从单元主题“春天”入手,并从上节课《找春天》中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树叶吐出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引出“草”这个课题。

本课的生字“枯”和“荣”这一组反义词,要求孩子们不仅要读准,而且还要会认会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体会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3、启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理解“枯”“荣”“原”“岁”“离离”“烧不尽”的词义。

3、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找春天》导入
1、紧扣单元主题“春天”。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本单元的第一课学习了什么吗?我们发现春天刚来时的景物是怎样的呢?(生: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树木吐出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师:多美的春天啊,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与春天有关的古诗。

师板书课题,“草”,全班齐读课题。

2、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草》
3、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写这首诗时他当时只有16岁,非常的了不起。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诗,生把都不准的字注音。

2、生自读古诗,圈出生字“枯”“荣”,拼读生字,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生字,纠正字音。

4、观察生字的特点及结构,指导书写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用“—”画出带有“枯”和“荣”这两个生字的诗句,并想一想这两个生字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生:一岁一枯荣)
2、理解“枯”和“荣”是什么意思呢?(生:枯:枯萎、干枯;荣:茂盛)
3、结合图片理解“枯”和“荣”,并在解读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岁”的意思。

4、请同学们再读诗,找出诗中描写小草长的茂盛的诗句,并理解诗意及“原”、“离离”在诗中的意思。

(生:离离原上草;原:草原、原野;离离:指草长得茂盛)
四,体会感情。

1、师:茂盛的小草生长在原野上,一年会茂盛一次也会干枯一次,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从诗中你读出了小草什么的特点?(生:生命力的顽强
2、诗中的那句话体现了它生命力的顽强呢?请同学把它读出来。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烧不尽”是什么意思?(生:烧不完)
4、师:秋天到了小草就开始慢慢枯萎,到了冬天就完全干枯了,只要用火一烧,就能烧的干干净净,诗人白居易却说它烧不尽,为什么呢?(生:春风吹又生)
5、师:是啊,小草虽然渺小,却又极强的生命力,怎样烧都烧不完它,只要第二年春风一吹,它又能蓬勃的生长起来,难怪白居易要写这首诗来赞美它。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句,体会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五、表演感悟。

师:现在大家来演一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师先做演示把桌面当地面,手演小草,演示小草的蓬勃生长。

然后请同学上台表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小手慢慢伸出桌面,直至小草蓬勃生长,小手越来越高)反复两次。

下面的同学也可以互相合作表演。

师:同学们,你们感受到小草的生命力了吗?小草的生命力怎么样?(板书:生命力顽强)
师:那你们喜爱小草吗?生:喜爱
师:带着这种喜爱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把你们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原诗的后面还有内容,就在本课的我知道中,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理解下诗意,体会情感。

七、板书草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力顽强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人教版]
17《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吴红梅学习目标:
1、
会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学习重点:感悟诗情。

学习准备: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4月5日上午第二节,4月6日上午第一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课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

李白人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他们俩漫游祖国山山水水,写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你们知道他们是结下深厚友谊的朋友吗?我们今天又要一起学习他们的作品了。

二、
自由读《望庐山瀑布》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
观察插图,说说你看到图上什么美景?诗人是怎么写的?
四、
学生看图,教师描述意境: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呢。

五、
背诵朗读
六、
自己学习《绝句》,交流:你看图、读诗,读懂了什么?
七、
请个孩子看诗句,说说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八、
质疑
九、
品味:
1、画出诗歌中描写颜色的词语,欣赏体会(黄、翠、白、青明丽色彩)感悟季节。

2、判断动静诗句的描写,欣赏《绝句》动静交替的美感。

3、品味:“千秋雪”时间的永恒,“万里船”空间的广阔
十、背诵第二课时
一、
朗读背诵古诗两首
二、
拓展学习古诗《绝句》,背诵其他学过的李、杜诗篇
三、
写字教学
四、
识字检测
五、
完成课堂作业
第五篇: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图片、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乞巧)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年来,老师和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

那在你的记忆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学习古诗有很多的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

)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

)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

(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指名读)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

)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

)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

)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古诗。


4.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反馈:
1.汇报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

(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自由说说,借机理解“碧霄”)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能背诵杜甫的《牛郎织女》吗?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
三、四行。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说说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

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她织的鸟,
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各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

)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

)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古代家有女孩,总希望她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乞巧节又名女儿节出示古诗“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想象古人在过乞巧节的心情与情景,再读读
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反馈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2.她们穿了多少条红丝呢?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再诵读诗句。

四、拓展感悟: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2.同学试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

哪些同学还搜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拜新月》、《开元天宝遗事》、《迢迢牵牛星》、《七夕》……)
第二课时(嫦娥)
复习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

一、体会
1、根据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从神话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3、其实诗人的想象也挺丰富的。

(自由读诗,体会想象意境)
二、自学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这首诗题为嫦娥,却着墨不多,通篇看到的都是云天幻景,说说你的所见。

(读句子联系注解读懂字面意思。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那么嫦娥呢?(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嫦娥孤单寂寞的处境)
4、除了,这渺渺云天,皎皎河汉,嫦娥还能见着什么吗?她最想见的会是什么呢?(后羿,人间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