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汇总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汇总三
一、选择题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缥.缈(piāo)怂.恿(sǒng)拈.轻怕重(niǎn)
B.毋.宁(wú)翘.首(qiáo)心有灵犀.(xī)
C.亘.古(héng)稽.首(qǐ)相得益彰.(zhāng)
D.修葺.(qì)斡.旋(wō)接踵.而至(zhǒng)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项是()
近年来,全国各地“古琴热”不断_________,越来越多的人学起了古琴。
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不仅是在学一件乐器,更是在抒怀育情、_________经典。
深邃苍远、空灵飘逸的古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_________的文史底蕴,被历代文人尊崇为修身养性的“雅器”。
曲为心声,琴曲熔铸着演奏者的人生阅历、审美观念、人格追求,由此撞击人心,让听者产生_________的共鸣。
A.升温继承厚重浓烈B.升级继承凝练强烈
C.升级传承凝练浓烈D.升温传承厚重强烈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①本学期,某中学开展了以“我与经典”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②通过本次活动,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③大家普遍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④我们欣赏文学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A.,。
,”。
B.、。
、。
”
C.;?。
”D.,??”。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中原地带词人自己的家乡,季节是秋天。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衡阳的大雁过早地向边塞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
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B.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
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D.“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担当的力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
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
他说,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
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
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
(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
(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
(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拳拳报国之志。
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
他们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
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
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
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
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丹心图报国”的于谦。
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困难的精神与品格。
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帮父母挑担子,并慢慢适应了。
B.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
C.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
D.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母亲聊到她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母亲和她的同学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母亲和她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C.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D.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A)(B)(C)三个画线句子分别举子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照应,而且这三个例子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位置。
B.文章②~⑤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迎难而上、百折不屈”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D.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枯萎的蒲公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
冬以它的寒冷,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
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
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
我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它,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②那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让我觉得如此刚强,如此坚毅!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
着铁一般的绿。
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③看着这棵蒲公英,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母亲付出的艰辛。
于是,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
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
“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
她时不时地弓下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捡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
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精美的绣品,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茸茸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位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寻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辛劳的汗滴。
⑦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
我伸出手,沿着叶脉轻抚,与蒲公英对话。
蒲公英,你碰到了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我的心不由得又疼.了一下。
⑨就在这个冬日的午后,我俯下身,看着蒲公英泛黄的叶片,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我的眼眶中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
泪光里,我看到蒲公英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紧接着,我又想起了生活中母亲对我们无私奉献的爱,一种柔情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思念。
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般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有删改)
9.“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为什么用“铁”来修饰“绿”?文章第③段和第⑧段两次提到“我”的心“疼”,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明为什么“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叶们正在尽自己全部的力,把叶片向地面伏下来,每一片叶子都努力伸展着,使劲地贴向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个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一阵风吹过还是有着沁骨的凉。
“我”走在路上,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突然,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让“我”眼前一亮。
B.看着母亲为“我”寻挖蒲公英时移动缓慢的样子,“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一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C.岁月中,渐次地,母亲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
D.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的种子比喻成母亲的白发,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满头白发的样子,也具体写出了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表达出母亲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E.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由母亲联想到蒲公英,详细地描写了早春时节,蒲公英蓬勃生长的状态,表达了母亲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本文也生动地描绘出冬日午后家乡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深深怀恋。
三、课内阅读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嵁:不平的岩石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澈:穿透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邃:凄凉,凄清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水尤.清冽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
..差互
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冽”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尤”进一步地突出了水之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B.“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C.“空游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
D.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
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四、句子默写
16.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2),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3)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子曰:“,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6)一上高城万里愁,。
(许浑《咸阳城东楼》)
(7)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求委国为臣姜。
吴主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
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吴王将许.之许:②乃兴师北伐.齐伐: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综合性学习
20.某班将开展以“阅读,共享书香”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三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近几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并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对技术推动下的数字阅读有了更多体验。
对于一些喜欢数字阅读的人来说,如果电子阅读器不再只显示黑灰白三色,而是呈现更加丰富的色彩,阅读体验会大不一样。
如今,这一愿望已经不难实现,2020年3月,国内某电子书阅读器品牌发布一款彩色墨水屏电子阅读器。
这款阅读器可显示4096种色彩,可以更好地阅读儿童绘本、艺术画集、带图解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等。
在数字技术推动下,电子阅读器阅读、听书、AR互动等阅读形式发展迅速,让读书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材料三)
泰州市举办2020年“胡瑗读书节”启动仪式。
线上以直播方式启动,通过播放“全民阅读,让书香溢满泰州”主题宣传片,推介读书节重点活动,同时举办了作家见面会、凤城讲坛专题讲座、阅读有奖知识问答等活动;线下同步开展了“最美阅读瞬间”摄影展作品征集活动、“那书与我”征文大赛、晒一晒“我家书房”新闻采访等活动。
(1)请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的阅读呈现出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填空题
21.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22.《骆驼祥子》中,在曹先生家拉包月的那段生活,祥子是得到人格尊重的。
他得到了哪些尊重?请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作文
23.在成长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收获。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借书寻师,历尽艰辛,不懈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经受磨砺,勇于面对并战胜终于走向成熟与坚强……在自己成长的体验与收获中,我们珍藏难忘的记忆,珍惜真挚的情谊,感悟深刻的道理……亲爱的同学,在成长的路上,你又有怎样的体验与收获呢?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2)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A.拈.轻怕重(niān);
C.亘.古(gèn);
D.斡.旋(wò);
故答案为: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答案】D
【解析】【分析】第一空的主语是“古琴热.”,适宜用“升温”;继承,收纳某一个家族或个人的东西,与财产相关。
传承,精神、文化等思想方面的传递、接续、承接之意。
第二空要传的是“经典”,属于无形的文化传递,故用“传承”;凝练,紧凑简练,言简意赅。
厚重,丰富而贵重。
第三空是作定语,修饰“文史底蕴
..”,以“厚重”为宜;浓烈,厚重强烈,通常指味道。
强烈,极强的,力量很大的。
第四空作定语,修饰“共鸣”,表现由别人的某种思想感情引起相同的思想感情,宜用“强烈”。
D 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选词填空。
答题时应注意,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搭配关系。
3.【答案】C
【解析】【分析】C两面对一面,应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前面加上“是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
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
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C
【解析】【分析】“要有物理直觉”“要有数学见地”和“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三句话是并列关系,应该用“;”隔开;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是一个疑问句,故句末应该用“?”;
“核武器试验时……不能完全避免的”是完整的一句话,故句末应该用“。
”;
“我不能走”是邓稼先说的话,人物对话应该先用“。
”“!”或“?”等结束语句,再使用后引号;
故答案为:C
【点评】判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误并修改是中考最常考的题型,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常见的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例句识记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最后结合语境分析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恰当。
5.【答案】A
【解析】【分析】A“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塞下”,而不是“中原地带词人自己的家乡”;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答案】6.D
7.A
8.C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议论文论点的提出常常在文中的四个地方:文章的标题、开头的语段、结尾的语段或归纳各分论点,总结出中心论点。
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
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
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⑴、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6.本题考查论点的判断。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在形式上是完整的陈述句。
文题“担当的力量”是本文的论题,由此可判断①段“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为论点。
故选D。
7.A.根据①段“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父辈们十几岁时”可知,本项陈述内容“和母亲聊到她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与原文不符。
“母亲和她的同学……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母亲和她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8.C.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没有比喻论证;论证的是“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的分论点,进一步论证的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的观点。
故选C。
【答案】9.第一问:用“铁”来修饰“绿”,表明绿得深重、浓烈,表现了蒲公英生命的刚强与坚毅。
第二问:第③段,提到的“疼”是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第⑧段提到的“疼”是因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10.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生命力顽强的状态,表达了“我”对蒲公英的喜爱与敬意。
11.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赞美了母亲刚强坚毅的品质及对我们无私奉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