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格列佛游记》运用的讽刺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格列佛游记》运用的讽刺手法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在1720年至1725年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创作的,作为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通篇采用了讽刺的写作手法,揭露了英国殖民统治的黑暗,同时在创造中,作品在讽喻的体裁类型及讽刺手法上,都可以说是作者创作生涯中使用过的讽刺手法集成。

本文结合着《格列佛游记》中的相关内容,对作品出现的夸张、对比、反讽等讽刺艺术手做如下分析。

1 《格列佛游记》及其内容介绍
在作品创作上,《格列佛游记》继承了欧洲流浪汉小说的结构,通过“离家—远游—返乡”的U型模式(四次)讲述了主人公海上漂流时的奇遇。

在这四次模式中,每次叙述都采用了不同的讽刺手法,首先,在小人国游记中,作者结合了“小人”这一特点,添加了一定的童话色彩,但从现实角度出发,童话的外壳下却是对英国社会的“政治讽喻”。

其次,与小人国游记相比,大人国游记也体现了童话色彩,在包含乌托邦小说与哲理小说性质的同时,也是对作者社会理想的体现。

再次,文中的第三部分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直接联系,即内容涉及到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及当时科学技术、文化历史的发展等等。

最后,慧驷国游记可以将其看成是动物语言,在这部分内容中,“慧驷马”被作者喻为社会的主宰者,而“耶胡人”则被作者喻为动物,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将这里描绘成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乐园。

2 《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2.1 夸张的讽刺艺术
作为讽刺家们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巧妙的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达到讽刺目的。

在这部长篇讽刺语言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格列佛游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巫人国及慧马国等几个地方的经历,对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谄媚贿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例如:在游历小人国时,小人国的国王只比他的臣民高一个指甲,但却狂妄自大的将自己任命为全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个国家,臣民要想得到一官半职,其选拨的方式居然是跳绳,谁跳的高谁就能获取最高职位,而一个部长,不需要太多的才能,只需要身手敏捷就好等等,含沙射影的讽刺了英国政府机构的平庸无能。

2.2 对比的讽刺艺术
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在采用夸张的讽刺手法时,同样采用了对比的讽刺手法。

如作品中出现的“大人之大、自己之小”与“小人之小、自己之大”等内容,都采用了极度的夸张手法,同时融进了对此讽刺艺术。

如在游历小人国时,格列佛除了身材占有优势外,其理解能力、智慧也大大超过了小人国的群民。

格列佛作为新兴的英国资产阶级儿子,从骨子里享受着自身俱生俱来的优越性,对小人国的社会制度与生活嗤之以鼻;但到了大人国之后,与这个国家的群民相比,格列佛觉得自己像个渺小“小人”。

作者将两部分内容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小人国的经历,让格列佛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而到了大人国之后,他就像个小学生一样,需要用新的眼光去了解这个社会。

正是在这两种社会制度下,作者看清了英国统治下的社会弊端,并将英国看成一个“小人国”。

在经过大人国的游历后,格列佛的思维、眼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与之前游历小人国相比,他开始认识到现有的社会制度,然后又对其进行了全盘否定,在这种对比艺术中,斯威夫特让读者进一步的了解到他的讽刺力量及其造成的影响。

2.3 反讽的讽刺艺术
作为斯威夫特常用的讽刺手法之一,反讽艺术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作品引导读者进行探索,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进而与作者一起去嘲笑生活中的荒谬事件,而作品中出现的大量反语,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机智幽默的讽刺才能。

斯威夫特在创作中,通过使用反语,将文章的辛辣程度推到了顶点,同时也构建了这部作品的整体架构。

在对斯威夫特讽刺艺术进行评价时,司各特对其作品中幽默丰富的道德含进行了认可,通过这种方式来揭露荒诞,在体现作品叙述刻薄性欲多样性的同时,更能表达作者对当时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与嘲讽。

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运用了讽刺的艺术手法,对当时英国议会政治和反动宗教势力进行了无情、辛辣的讽刺与抨击,有的利用异邦人的唇舌,有的隐喻挖苦,有的以兽讥讽人,凡此种种,风趣滑稽,神情皆备。

同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体现在情节的幻想性与现实的真实性的有机结合上。

在这本作品中,作者通过虚构的童话世界,对当时英国社会生活进行了真实反映,再加上作者精确、细腻、贴切的文字描述,使读者身临其中,给人一种真实感。

在《格列佛游记》中,小说对当时社会现状进行了抨击,同时在深层面上对人性进行了讽刺,尤其在第四卷中有关“钱”的议论上,格列佛在没有金钱、军队警察的慧马国里,以极其卑微、低下的语气跟马主人解释道:“我们那里的耶胡
认为,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

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

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

因此,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在这段对话中能够看出,作者开始对人性进行了拷问,在了解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后,表达了自己对资本主义的厌恶与憎恨。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格列佛游记》中,作者通过夸张的叙事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可恶、怪诞现象,同时对反语进行了巧妙的运用,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用意,也正因如此,《格列佛游记》才能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完美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王浚波.论《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J].太原大学学报,2010(4):62-64.
[2] 張玲.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J].职业时空,2011(8):146-147.
[3] 刘妍.《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J].华人时刊·文史哲园地,201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