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科粤版(粤教版)九年级下第8章 常见的酸、碱、盐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科粤版(粤教版)初中化学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将煤砸成小块可以使煤充分的燃烧减少一氧化碳跟二氧化硫的产生
B. 汽油跟洗涤剂都可以去除衣服上的油污,原理都是溶解油污形成溶液
C. 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一类化学合成的物质,并且不能增加营养成分
D. 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是铅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答案】D
【解析】 A、煤砸成小块,能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的燃烧,能减少一氧化碳,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硫的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B、汽油跟洗涤剂都可以去除衣服上的油污,原理分别是汽油溶解油污形成溶液、乳化作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C、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的一类化学合成的物质或天然物质,一些食品添加剂能增加营养成分,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人体内铅含量过高危害很大,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更大。
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是铅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2.下列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A. \ A
B. \ B
C. \ C
D. \ D
【答案】C
【解析】 A、氢气和氧气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错误。
B、硬水和软水的颜色可能相同,不能用观察颜色的方法进行鉴别,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
除杂原则,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正确。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除去气体中的气体杂质不能使用气体,否则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故选项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方案错误。
故选: C。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排放到空气中形成酸雨的是()
A. 硫
B. 镁条
C. 铁丝
D. 木炭
【答案】A
【解析】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能被氧气氧化成硫酸,当雨水中的酸达到一定程度,即雨水 pH小于 5.6时形成酸雨;
B、镁燃烧生成的氧化镁不溶于水,不能形成酸雨;
C、铁燃烧生成的四氧化三铁不溶于水,不能形成酸雨;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能使雨水的 pH小于
5.6,不能形成酸雨。
4.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宜食用的是()
A. 玉米粥\ (pHapprox 7.5)
B. 苹果\ (pHapprox 3.2)
C. 柠檬\ (pHapprox 2.6)
D. 牛奶\ (pHapprox 6.5)
【答案】A
【解析】 A、玉米粥的 pH约为 7.5,显弱碱性,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食用,故正确;
B、苹果的 pH小于 7,显酸性,胃酸过多的病人不宜食用,故错误;
C、柠檬的 pH小于 7,显酸性,胃酸过多的病人不宜食用,故错误;
D、牛奶的 pH小于 7,显酸性,胃酸过多的病人不宜食用,故错误;
5.如图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
A. 图①表示向稀盐酸中不断加水
B. 图②表示探究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C. 图③表示向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含有少量氯化氢的二氧化碳气体
D. 图④表示\ 20\^circ C 时,向一定量的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答案】B
【解析】 A、向一定量稀盐酸中不断加水,酸性减弱, pH增大,但不会大于 7,故错误;
B、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加不加催化剂只与反应的速率有关,生成的氧气质量最终相等,故正确;
C、向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含有少量氯化氢的二氧化碳气体,首先是氯化氢与氢氧化钙
发生反应,所以一开始没有沉淀生成,故错误;
D、某温度下,向一定量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很快就会达到饱和,不再溶解硝酸钾晶体,图象应为开始增加,饱和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故错误。
6.向盛有氧化铁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向混合溶液中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烧杯中溶液质量变化()
A.
B.
C.
D.
【答案】D
【解析】向盛有氧化铁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得到混合溶液,则混合溶液中含有Fe_2(SO_4)_3和 H_2SO_4。
向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增加的质量即为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直至稀硫酸完全反应;接着加入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钠,根据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出关系式 6NaOH~2Fe(OH)_3,即每加入 240份质量的 NaOH,就会减少 214份质量的 Fe(OH)_3,故溶液质量仍继续增加,曲线倾斜程度相对起始段减
小,直至硫酸铁完全反应;此后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不再发生反应,溶液增加的质量即为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曲线倾斜程度与起始段相同。
故选 D。
7.下列有关氧气,说法正确的是()
A. 水中的鱼可以利用水中氧气存活
B. 氧气支持燃烧,可做燃料
C. 空气中氧气越多越好
D. 空气中的氧气按质量计算,占了\ 21%
【答案】A
【解析】
8.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Fe_2O_3)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b段的化学反应:\ Fe+ 2HCl= FeCl_2+ H_2uparrow
B. \ bc段的化学反应:\ Fe_2O_3+ 6HCl= 2FeCl_3+ 3H_2O
C. 影响\ 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D. \ d点时恰好完全反应,且\ d点温度高于\ a点
【答案】C
【解析】
9.有关溶液的 pH值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pH=\ 7,肯定是水
B. \ pH=\ 1,能使石蕊试液变红
C. \ pH=\ 7,不能使任何指示剂变色
D. \ pH=\ 14,能使酚酞试液变蓝
【答案】B
【解析】 A.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呈中性, pH= 7,如氯化钠溶液的 pH= 7,选项说法错误;
B. pH= 1时,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选项说法正确;
C.某些指示剂在中性溶液中会变色,如在 pH= 7的溶液中滴入溴甲酚氯指示剂,溶液,溶液由黄色变蓝色,选项说法错误;
D. pH= 14的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选项说法错误。
10.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用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得溶液 pH变化情况如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 AB段反应现象为有白色沉淀产生
B. \ BC段反应现象为有气泡冒出
C. \ CD段溶液中的溶质为碳酸钠
D. \ CD段溶液\ pH大于\ 7是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答案】D
【解析】
11.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 用工业污水直接灌溉衣田
B. 用水后,随手关闭水龙头
C. 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
D. 改进燃煤技术,减少\ SO_2与粉尘排放
【答案】A
【解析】 A、工业污水直接灌溉衣田会腐蚀农作物,故 A说法不正确;
B、用水后,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水,故 B说法正确;
C、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产生氨气,降低肥效,故 C说法正确;
D、改进燃煤技术,减少 SO_2与粉尘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故 D说法正确。
12.逻辑推理可以实现知识迁移,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食盐溶于水也吸收大量的热
B. 铵盐与碱研磨放出氨气,尿素\ CO(NH_2)_2与碱研磨也能放出氨气
C. 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 CO与空气混合点燃也可能爆炸
【答案】D
【解析】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故错误;
B、铵盐与碱研磨可放出氨气,氮肥尿素没有铵根离子,不是铵盐,不能与碱研磨放出氨气,故错误;
C、中和反应是酸碱之间的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故错误;
D、氢气、一氧化碳都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故正确。
13.化肥碳酸氢铵具有以下性质:易溶于水,受潮时在常温下即能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越快,遇碱性物质时也会放出氨气.该化肥在运输、贮存和施用中做法错误
的是()
A. 运输时注意密封
B. 贮存时不能受潮或暴晒
C. 与草木灰混合施用
D. 施用后立即盖上
【答案】C
【解析】解: A、碳酸氢铵易溶于水,受潮时在常温下即能分解放出氨气,所以运输时注意密封.正确.
B、碳酸氢铵受潮时在常温下即能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所以贮存时不能受潮或暴晒.正确.
C、碳酸氢铵遇碱性物质时会放出氨气,草木灰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不能与草木灰混合施用.错误.
D、碳酸氢铵分解能够生成氨气,所以施用后应该立即盖上.正确.
故选: C.
14.如图是 A、 B、 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在\ 50\^circ C 时,\ A、\ B、\ 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Agt Bgt C
B. \ 40\^circ C 时,\ 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1: 2
C. 若要将\ 20\^circ C 时\ 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降低温度
D. 若\ A溶液中混有少量\ B,提纯\ A物质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A
【解析】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50^\circ C 时, A、 B、 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A\gt B\gt C,故 A正确;
B、 40^\circ C 时, 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 50g,所以 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小于 1: 2,故 B错误;
C、 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若要将 20^\circ C 时 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升高温度,故 C错误;
D、 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 A溶液中混有少量 B,提纯 A物质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 D错误。
15.下列关于硫酸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组成:硫酸溶液中\ H^+ 和\ SO_4^2-的数目相同
B. 性质:能与\ CO_2、\ SO_3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 用途:可用于实验室制备\ CuSO_4等硫酸盐
D. 生产:含硫酸废水加水稀释处理后直接排放
【答案】C
【解析】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6.(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6.(2)若保持原硫酸溶液的质量不变,改用 ng与原氢氧化钠溶液等浓度的氢氧化钙
溶液与其反应,则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答案】(1) 2NaOH+H_2SO_4=Na_2SO_4+2H_2O
【解析】(1)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生成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NaOH+H_2SO_4=Na_2SO_4+2H_2O;
故答案为: 2NaOH+H_2SO_4=Na_2SO_4+2H_2O。
【答案】(2)硫酸钙和氢氧化钙(或 CaSO_4和 Ca(OH)_2)
【解析】(2)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一个分子中有一个氢氧根,氢氧化钙的
相对分子质量为74,一个分子中有两个氢氧根,所以同质量的氢氧化钠比氢氧化钙含
有的氢氧根少,所以改用 ng与原氢氧化钠溶液等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与其反应,氢氧
化钙会反应不完全,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除了反应生成的硫酸钙,还会有未参加
反应的氢氧化钙;
故答案为:硫酸钙和氢氧化钙(或 CaSO_4和 Ca(OH)_2。
17.(1)甲图实验证明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
___________。
17.(2)通过乙图实验中①和③的对比,得出铁锈蚀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请
你写出防止家中菜刀生锈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
17.(3)某同学进行丙图所示实验时,观察到实验结束后溶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
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呈中性。
【答案】(1)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
【解析】解:(1)低处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
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
【答案】(2)与水接触, 用过后洗净擦干
【解析】(2)通过对比①和③可知,铁钉生锈必须与水接触,家中的菜刀用完后洗净擦干可以防止生锈;
【答案】(3)不一定
【解析】(3)若滴入的盐酸过量,溶液呈酸性,也是无色的,故不一定呈中性。
18.(1)雾霾天气导致呼吸系统病人增多,因为雾霾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________。
18.(2)某自来水厂用源水处理成自来水的流程如图:
【答案】可吸入颗粒物
【解析】雾霾天气导致呼吸系统病人增多,因为雾霾使空气中增加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
【答案】Ⅰ、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检验硬水与软水可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加入肥皂水后搅拌,产生泡沫较少的是
硬水;
Ⅱ、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可能的原因是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或待过滤的液体中含有难溶性杂质太多等;引流。
【解析】Ⅰ、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检验硬水与软水可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加入肥皂水后搅拌,产生泡沫较少的是
硬水;
Ⅱ、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可能的原因是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或待过滤的液体中含有难溶性杂质太多等;引流。
19.(1)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试管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实验中,试管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若要使 80g氧化铜完全被还原,试管 A中实际加入的木炭质量应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g。
【答案】(1)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解析】(1)酒精灯加网罩使得外围的火焰向中间集中,从而提高了加热的温度。
【答案】(2)\ 2CuO+ Coverset高温=!=!=!= 2Cu+CO_2uparrow
【解析】(2)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试管 A中盛放木炭和氧化铜,二者在高温的条件下
发生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O+ C\overset高温=\!=\!=\!=
2Cu+CO_2\uparrow。
【答案】(3)\ CO_2+ Ca(OH)_2= CaCO_3downarrow+ H_2O, 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3)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的 CO_2从玻璃管进入试管 B中,与澄清石灰水发
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_2+ Ca(OH)_2= CaCO_3\downarrow+ H_2O,可知 CO_2
使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因此现象为: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4)\ gt
【解析】(4)若要使 80gCuO完全被还原,根据方程式 2CuO+ C\overset高温=\!=\!=\!=
2Cu+CO_2\uparrow可知,理论上 80g的 CuO与 6g的 C恰好完全反应,由于在高温条
件下,碳与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或生成的二氧化碳反应,试管 A中实际加入的碳的质
量应 \gt6g。
20.(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 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
________色。
20.(2)依据性质② 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 NaOH和空气中________发生反应而
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写出一个能发生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反应④中盐若为硫酸铜,则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蓝
【解析】(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 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蓝色;
故答案为:蓝。
【答案】(2)\ CO_2, \ CO_2+2NaOH=!=!=Na_2CO_3+H_2O
【解析】(2)依据性质② 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 NaOH和空气中的 CO_2发生反
应而变质,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_2+2NaOH=\!=\!=Na_2CO_3+H_2O;
故答案为: CO_2; CO_2+2NaOH=\!=\!=Na_2CO_3+H_2O。
【答案】(3)\ HCl+NaOH=!=!=NaCl+H_2O(合理即可)
【解析】(3)能发生反应③的是盐酸(或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或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HCl+NaOH=\!=\!=NaCl+H_2O(或
H_2SO_4+2NaOH=\!=\!=Na_2SO_4+2H_2O);
故答案为: HCl+NaOH=\!=\!=NaCl+H_2O(合理即可)。
【答案】(4)有蓝色沉淀生成
【解析】(4)反应④中盐若为硫酸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
酸钠,则反应的现象为有蓝色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有蓝色沉淀生成。
21.(1)悬浮物是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除去水中悬浮物的方法是________。
21.(2)实验室用 pH试纸检测河水 pH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检测河水化学需氧量需要用到硫酸亚铁铵滴定液,其配制方法是:称取 20g
硫酸亚铁铵溶解在 100g水中后,用玻璃棒边搅拌边缓慢加入 20g浓硫酸,再加入 860g 的水稀释。
①往硫酸亚铁铵溶液加入浓硫酸时,用玻璃棒边搅拌边缓慢加入的目的是________。
②上述方法配制的硫酸亚铁铵滴定液中硫酸亚铁铵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答案】(1)过滤
【解析】(1)悬浮物是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除去水中悬浮物的方法是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答案】(2)将玻璃棒蘸取河水滴在\ 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河水的\ pH
【解析】(2)实验室用 pH试纸检测河水 pH的操作是将玻璃棒蘸取河水滴在 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河水的 pH;
故答案为:将玻璃棒蘸取河水滴在 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确定河水的 pH;
【答案】(3)①加快硫酸的溶解、散热, ②\ 2%
【解析】(3)①根据用玻璃棒边搅拌边缓慢加入的目的是加快硫酸的溶解、散热;
②配制的硫酸亚铁铵滴定液中硫酸亚铁铵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dfrac20g20g+100g+20g+860g\times100%=2%;
故答案为:①加快硫酸的溶解、散热;② 2%。
22.(1)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2.(2)写出 b点时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
22.(3)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时,可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________。
【答案】\ 2NaOH+ H_2SO_4= Na_2SO_4+ 2H_2O
【解析】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
H_2SO_4= Na_2SO_4+ 2H_2O。
【答案】\ H_2SO_4、\ Na_2SO_4
【解析】 b点时,溶液的 pH小于 7,溶液显酸性,说明硫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
为 H_2SO_4、 Na_2SO_4.
【答案】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解析】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
碱性溶液变红,逐滴滴入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硫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23.根据图 18所示标签的“施用”方法,得出碳酸氢铵的一点化学性质是
________________。
碳酸氢铵还右哪些化学性质,小组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1)探究碳酸氢铵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一:取少量碳酸氢铵放入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再滴入________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氢铵溶液显碱性。
(2)验证能否与碱反应
实验二:取少量碳酸氢铵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发现
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用镊子夹取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
试纸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与碱发生了反应。
小明同学根据标签上的施用方法,对实验结论提出了质疑。
继续进行实验三,得出结论。
实验三:取实验二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________溶液(一种盐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3)探究能否与酸反应
实验四: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固体逐渐减小,有气泡
生成,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请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反应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拓展探究】
(1)根据实验三,可以通过验证___________,来证明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2)碳酸氢铵作为铵态氮肥,既不能与碱性物质,又不能与__________混合施用。
【答案】【查阅资料】受热易分解, (1)无色酚酞, (2)蓝色, 氯化钙, (3)\
NH_4HCO_3 + HCl =!=!= NH_4Cl + H_2O + CO_2uparrow
【解析】【查阅资料】碳酸氢铵施用时,避免高温天气下使用,说明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故填受热易分解;
(1)碳酸氢铵溶液无色,滴加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显碱性,所以加入
的是无色酚酞,故填无色酚酞;
(2)生成的气体为NH_3,呈碱性,用镊子夹取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所以试纸会变蓝,故填变蓝;证明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加入足量的
氯化钙溶液(一种盐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CaCO_3,故填氯化钙;
(3)碳酸氢铵与稀盐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NH_4HCO_3 + HCl =\!=\!= NH_4Cl + H_2O + CO_2\uparrow,故填 NH_4HCO_3 + HCl =\!=\!= NH_4Cl + H_2O + CO_2\uparrow。
【答案】【拓展交流】(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酸性物质
【解析】【拓展交流】(1)证明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就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是
否有新物质生成;
(2)碳酸氢铵作为铵态氮肥,既不能与碱性物质、又不能与酸性物质混合施用,这些
都会和碳酸氢铵反应,使碳酸氢铵分解,无法达到施肥效果,故填酸性物质。
24.(1)硅 (Si)是太阳能电池和电脑芯片中不可缺少的材料.硅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
化学反应
为: SiO_2+ 2C^高温Si+ 2x\uparrow .由此推断 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4.(2)过氧化钙 (CaO_2)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钙,所以,过氧化钙常用于鱼
池供氧剂.
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CaO_2+ ________ H_2O= ________ Ca(OH)_2+
________ O_2\uparrow
24.(3)北京奥运火炬所用的燃料是丙烷(化学式为 C_3H_8),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4.(4)如图是工业上制备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答案】\ CO
【解析】解:(1)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
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可推断出 X的化学式为: CO;
【答案】\ 2, \ 2, \ 2, \ 1
【解析】(2)本题选用观察法,配平即可;
【答案】\ C_3H_8+ 5O_2mathopsubstack= != != != != != ^点燃4H_2O+ 3CO_2
【解析】(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_3H_8+
5O_2 \mathop\substack= \!= \!= \!= \!= \!= ^ 点燃 3CO_2+ 4H_2O.
【答案】ABD
【解析】(4)化学反应前后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故 C正确;由图可知,反应前 2个化合物的分子、反应后 1个化合物分子和 3个单质分子,故分子个数、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该反应中共涉及一种单质和三种化合物,故 D错误;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 1,故 E正确.
25.(1)在食品工业上,________(填序号)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A.食醋B.小苏打C.菜子油D.食盐
25.(2)农业上使用的硝酸钾属于________肥。
25.(3)饮用硬度过大的水不利于健康,生活中常用________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25.(4)冰箱中放活性炭除去异味,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性。
【答案】(1)\ B
【解析】(1)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即小苏打;
【答案】(2)复合
【解析】(2)农业上使用的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
【答案】(3)煮沸
【解析】(3)生活中常用煮沸方法来降低谁的硬度;
【答案】(4)吸附
【解析】(4)活性炭有吸附性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试卷第11页,总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