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9课《蝉》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蝉
法布尔
教学目标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蝉的特点及习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这首诗是个谜语,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35年中,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2.字词积累
罅隙
..(xià xì) 喧嚣.(xiāo) 鳍.(qí) 隧.道(suì) 跳蚤.(zǎo) 车辙.(zhé)
黏.土(nián) 寻觅.(mì) 扒掘.(jué)
罅隙:缝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嚣,吵闹、喧哗。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3.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
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4.课文的两部分分别介绍了有关蝉的什么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1)“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一层次(1)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第三层次(8~11)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2)“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第一层次(12~13)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14~17)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18~24)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
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四层次(25~26)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重点探究。
1.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勾画出过程,看看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
挖洞: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
脱壳: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
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产卵: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小孔。
幼虫钻土: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锄头”向下挖掘,将土掘出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2.这篇文章是怎样描写蝉脱壳的?
先找适当的地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腿、翅膀和后腿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3.请根据课文内容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成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
〈二〉探究说明顺序
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其三,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三〉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
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
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
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
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
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在空中腾跃,翻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
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这个动作尾端从壳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四〉深入剖析情感。
1.你从作者对蝉的观察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体现了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和对昆虫的喜爱。
2.作者在文中寄托了对蝉深厚的感悟,请举例说明。
如“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庭。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什么样的钹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寄托了作者对蝉的深厚的感情。
四、以文带文,知识拓展
无刺蜂的奇异世界
无刺蜂隶属于膜翅目,蜜蜂科,无刺蜂属,起源于非洲,随着蜂群队伍的不断壮大,其分布越来越广泛,逐步扩展到热带与亚热带的各个地区。
在中国,它们占据着海南与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地带。
上帝是公平的,他关上了“螯刺”这扇门,又打开了“强有力的嘴巴——下颚”这扇窗。
失去螯刺的无刺蜂,自有一套独创的看家本领。
它们的制敌策略通常有3种:释放蜂胶,粘住敌人,遂以叮咬,制服敌人;释放毒气、毒液,自卫防身;钻入毛发,粘住咬断。
无刺蜂的后足带有胶状小球,其内含有粘性极强的蜂胶,在遇到挑衅者(如胡蜂)时,它们利用蜂胶的粘性,将胡蜂的翅膀粘住,使其以自由落体之姿坠到地面,之后对其进行撕咬,彻底将其消灭。
有的无刺蜂则以“毒气与毒液”为杀手锏。
在遭遇敌害时,它们如黄鼠狼一般释放一股极其难闻的气体,在熏跑敌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时间;有的种类则喷出具有腐蚀性的液体,所溅之处,无不被其“毁容”,极具杀伤力。
有的无刺蜂在人触碰其巢穴时,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入人的头发、眉毛中,甚至会进入人的眼睛、耳朵,旋即释放粘液,用下颚撕咬,令人产生不适感。
但相对蜜蜂家族中的其他成员,无刺蜂是一类比较温顺的小动物,它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或动物。
无刺蜂秉承着“自卫防身”的原则施用着它们的独门武器,算是一群和平爱好者。
无刺蜂生来与众不同,它设计的“小屋”也别具一格,其复杂程度堪称“蜜蜂之最”。
无刺蜂通常把“家”安在中空的树干或树杈上,巢在树洞内呈长桶状,密封性良好,只留一个小孔与外界相通,孔的外侧通常连有一根“管子”,此“管状通道”由蜂蜡和泥土混合筑成,有的“管状通道”还被设计成“喇叭状”,向内一直通到蜂王繁殖的区域。
整个蜂巢采用多种建筑材料:蜂蜡、蜂胶以及树脂等。
这些建筑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防水。
因而蜂巢就像一个裹紧的粽子,既保温、防水,又御敌。
无刺蜂蜂蜜呈绿褐色,与普通蜂蜜相比,具有水分大、口感略酸、香味更浓郁、还原糖含量较低、淀粉酶值较低等特点。
无刺蜂蜂蜜还以药用价值高而著称。
它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白内障、皮肤病以及一些妇科疾病等方面,疗效显著。
1.通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3分)
2.结合内容列举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个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4分)
3.划线句子中“比较”“通常”两词能否去掉,请作简要说明?(2分)
4.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无刺蜂与其他蜜蜂之间的区别。
(4分)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阅读《昆虫记》,搜集并积累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