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郊区李家庄中学刘巧萍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三课,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加•费•因格。

文章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探究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我的教学设想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探究创造的内涵和要素,学习论证方法,通过有趣的活动,让他们尝试创造,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我的预设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的关系,树立创造的信心;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创造的快乐,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并且初步了解议论文要围绕一个话题提出观点,并加以证明的特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崇尚科学。

教学过程:
一、小品激趣导入:看一段小品,不过出题的不是我,而是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答题的是他的老搭档范伟。

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品《卖车》片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

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

”】
学生交流:1.范伟答错了吗?2.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讨论归结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三课《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在质疑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问题意识得以培养。


二、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所获取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读课文)
1、师:作者在本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生答:“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师:对,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以及思维视角的转换,都会使得事物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提醒学生注意两个段落和一道习题:第4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习题二。


在课前我们请大家做一回小老师针对文章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在小组内将问题进行整理,,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老师可指导学生将相关问题再次整合,小组讨论时,教师可巡回指导】
2、小组选派代表走上讲台讲解、陈述小组探究的成果
补充:教师预设讨论问题(投影出示)
(1)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可举例说明)
(3)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
(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6)、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
(1)、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2)、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不会放弃探求,才会有所发明创(4)、主要根据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客观事物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5)、“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

“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步不前”。

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6)、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有: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必须留意细小的想法。

持之以恒地进行尝试。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发言的机会】。

师小结: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

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沦,拥有刨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

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四、归纳课文的论证方法。

学生作答:举例论证引证法(8—9—6—10段)
教师点拨:理清论证思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来说异常重要,需要注意第4段、第9段的过渡作用、末段的总结作用。

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一起来做思维操【投影出示】
过渡: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价]
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
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 4+9=? 5+7=? 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教师评价归纳:[屏显]
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2、用2、6、7、8这四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3、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
4、任选26个字母中的一个,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例:A 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5、你来评一评:[投影]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

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

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

六、学习评价: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讨论、思考、交流】
师: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掌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带着寻求第二种答案的勇气,努力去创造吧!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长征、四大发明、圆周率……一项项创造闪烁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光辉;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箭冲天的杨利伟,这些创造明星昭示着我们伟大民族不竭的创造源泉;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创造明星,证明了我们同样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七、课后学习拓展【作业】
1、动起你的巧手来:剪纸。

(剪出你心中的图案,给它取名,下节课把你的剪纸作品介绍给大家)
2、自我设计:
假如你是21世纪一名优秀的花园设计师,咱们教学楼前有一块需要绿化的方地,准备种上蔷薇、月季和绿草等其他花草,你能设计出一幅合理、精美的图画吗?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创造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而他们的创造成果更是让我惊叹。

由此我认识到:学生缺乏的不是创造的能力,而是展示的机会、有效的指导和积极的鼓励。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给了孩子们一个金钥匙,帮他们打开了创造之门。

同时我发现在学习这篇较为枯燥的议论文时,学生同样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学生对于在自学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现的问题,能够有意识地去探究,去思考,从而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使自己更加认识到,把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境,同样可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所以选择课堂的切入点,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尤为重要。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可以作多种引申。

例如,课文的多种解读,问题的多种解法,完成一个任务的多种途径,等等。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引申得越多越好,越广越好。

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