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浙江东阳市南马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马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题(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倔.强juè 鼎铛.dāng 教诲.huǐ莘莘
..学子xīn 涎.皮赖脸xián B.坍.圮tān巨擘.bò傩.送tān 游目骋.怀chěn 床笫.之娱dì
C.拓.片tà恫.吓dòng 粗犷.guǎng 和.稀泥huó意味隽.永jùn D.剽.窃piāo 毋.宁wú扁.舟piān 浑身解.数xiè翘.首以待qiáo 2.下列词语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廖廓飘渺翱游迫不及待委曲求全既往不咎
B.厄运拇指蜇伏文过是非没精打彩相形见绌
C.熨贴纨绔膏粱舔犊情深再接再励以逸代劳
D.国是寒喧撕打食不裹腹变本加利真知卓见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来到这里,无诗书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你会觉得心里多了。
②《牡丹亭》中的“皂罗袍”一曲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是历来被的名
曲,简直可以与唐诗宋词的名作媲美。
③目前,各市房价一路飙升,已经到了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步,政府应该进行必要的。
A.清净传诵干涉 B.清净传诵干预
C.清静传颂干预 D.清静传诵干涉
4.下列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故不能用于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B.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呢?还是确信有此事呢?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他们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5.下列句中的成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A.他待人很热情,很和蔼,不论遇到谁,总是付之一笑
....。
大家对他印象都很好。
B.2010年高考名师大讲堂即将开讲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来
电咨询的考生家长不绝如缕
....。
C.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
可从小就生长在海边的人,对归帆
片片、鸥影点点早已司空见惯
....了。
D.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
....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在我们的领导干部的表现是不是都让群众满意了呢?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并不是这样。
B.又是瓜果飘香的季节,东阳一个美丽的村庄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分享着丰收的幸福。
C.文昌隧道开通后,我市对部分交通线路进行了调整;有关单位对交管部门调整运行线路的规定给予了理解和支持。
D.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汽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七月既望”中的“既望”
是指农历每月的十五。
B.“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中“除”是指“免去官职”的意思,“朕皇考曰伯庸”中的“朕”是古代帝王的自称。
C.“序”是一种文体,放在著作的前面,用来叙述成书经过,介绍书的内容,评价意义等,如果放在著作的后面就叫“后序”。
如《〈指南录〉后序》。
D.“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中的“缙绅”是指朝中的官员,此处用了借代手法,而“士”则是指一般的知识分子。
8.下列有关文学知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选自《楚辞》,《楚辞》是一部诗集,是屈原的代表作,里面收有《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
B.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C.《祝福》是鲁迅的作品,选自小说集《呐喊》,作品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吃人的本质。
D.“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描写的是南宋诗人陆游。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悲:怜悯、同情
B.皇览揆余初度.兮度:气度
C.危.乎高哉危:危险
D.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10.下列几个句子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修建一所房子或者布置一个花园,要让住在别地的朋友知道房子花园是怎么个光景,
就得画关于这所房子这个花园的图。
②编纂关于动植物的书籍,要让读者明白动物植物外面的形态和内部的构造,就得画这
种动物植物的图。
③读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外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
④这类的图,绘画的动机都在实用。
⑤咱们画图,有时候为的是实用。
A.①②③④⑤ B.⑤②①④③ C.⑤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1---15题。
(15分)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①,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
……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的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1.横线①处选填哪一项可以使上下文连贯得体。
(3分)
四百多年里,①,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A.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
B.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C.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D.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12.选出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词语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在满园弥漫的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②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③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
然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A.沉静镇静宁静 B.镇静宁静沉静
C.宁静沉静镇静 D.沉静宁静镇静
13.对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生活背景”。
B.衬托了作者的心境。
C.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趣味性。
D.景物描写的本身,实际上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14.阅读文章开头划线的文字,你能联想到什么古代的名句。
(3分)
15.文中最后一段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从苦难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3分)
(二)阅读下面微型小说,回答16-----19题(14分)
等待散场
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我才到达剧场门前。
剧场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肯定已经跳完了如梦如幻的第二幕,而且华丽诡异的第三幕说不定也所剩不多。
我是个狂热的芭蕾舞迷,因此尽管因为业务上的急事耽搁到8点40分才得脱身,还是风风火火地跳进出租车赶到剧场。
我出了汽车才感觉到下着小雨。
从我下车的地方到通向剧场大门的宽大阶梯,还有一小段距离,为了避免淋雨,我从售票处以及相连的平房那儿绕向阶梯,因为那里有挡雨的棚檐。
我一边小跑,一边朝剧院大门望去,慌急中,我忽然撞到一个人的肩膀上,我立足定神一看,是个小伙子,戴着一副眼镜。
他的眼珠子在镜片后也细打量着我。
“您有票吗?”
我吃了一惊。
竟还有比我更痴迷芭蕾舞的。
这剧场前的小广场上,在路灯光下,霏霏细雨中活像巨型甲虫的小汽车,默然地斜趴成一大排,除了我们俩再没别的人影。
里面舞台上剧已过半,他还在这里等退票?
“我自己要看!”我一边回答他,一边掏我的票。
咦,怎么没有?
“不,”那小伙子蔼然地对我说,“我不要您的票,您快进去看吧!”
我从衣兜里掏出一堆名片,从中抽出了那张宝贵的剧票,顺口问:“你不看,呆在这儿干什么?”
“等散场。
等她出来。
”
我立刻明白,是一对恋人同来等退票,只等到一张,因此小伙子让姑娘先进去了。
我倏地忆及自己的青春,一些当年的荒唐与甜蜜场景碎片般闪动在我心间,我不由表态:“啊,你比我更需要……你进去吧!”
我把票递给他,他接过去,仔细地看了一下排数座号,退给了我,我那张票是头等席,180元一张,他是等我主动打折么?我忙表态:“不用给钱,快进去吧!”他却仍然把我持票的手推开了。
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很古怪。
小伙子很难为情,解释说:“我答应在外面等她……她也许会随时提前出来……我还是要在这儿一直等着散场……”说着便扭头朝剧场大门张望,生怕在我们交谈的一瞬间,那姑娘会从门内飘出,而他没能及时迎上去。
我抛开那小伙子,跑向剧场大门。
小雨如酥,我险些滑跌在门前的台阶上。
从每扇门的大玻璃都可以看到前廊里亮着的灯光.可是我推了好几扇门都推不开。
后来我发现最边上的一扇是虚掩的,忙推开闪进。
前廊里有位女士,我走过去把票递给她,她吃了一惊,迷惘地
看看我,摇头;紧跟着前廊与休息厅的收票口那儿走来一位穿制服的人。
显然,那才是收票员。
他先问那位女士:“您不看了吗?”又问我:“您是……怎么回事儿?”我发现先遇上的那位女士,不,应该说是一位妙龄女郎,站在前廊门边,隔着玻璃朝外看,我也扭身朝外望去,只见那个小伙子仍在原地,双臂抱在胸前,痴痴地朝剧场大门这边守候着……
从演出区泻出《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即将冲破恶魔的阻挠而终于圆满。
妙龄女郎望着雨丝掩映的那个身影,忽然咬紧嘴唇,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我站在那儿,摩挲着鬓边白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
16.下面对小说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文中多次描写到“霏霏细雨”、“小雨如酥”、“雨丝掩映”等雨的场景,目的是烘托全文,渲染意境。
B.通过对妙龄女郎的细节描写,可以揣摩她对于爱情是有一番思想斗争的。
C.结尾说“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是说“我”沉浸于优美的《天鹅湖》舞曲里,除此没有太多的深意。
D.小说语言细腻,思想表达含蓄,是一篇优秀的微型小说。
E.《天鹅湖》舞曲最后表达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将冲破恶魔阻挠而终于圆满,暗示人间所有的爱情都有曲折,但终会走向圆满。
17.从“迷惘”到“眼里闪出异样的光”,揭示妙龄女郎内心怎样的思想变化?(3分)
18.《等到散场》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写得“一波三折”。
请结合文章具体说说这一特点。
(4分)
19.小说结尾中的“永恒的旋律”指的是什么?文中描写《天鹅湖》最后一景的乐曲,作用是什么?(4分)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15分)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
(2)
尝读六国世家,窃国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
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3)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sà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
20.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正确解释依次是(3分)
(1)窃.怪天下之诸侯(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A.偷偷的过失排除困惑
B.私下(自谦词)责备排斥困惑
C.私下(自谦词)责怪排斥困窘
D.偷偷的责怪摈弃困窘
21.下列各句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天下出身
..以当秦兵 B.以攻山西
..千里之秦
C.以为
..于内,以阴助其急
..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D.四国休息
22.选出对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1)至丹以.荆卿为计(2)洎牧以.谗诛
(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4)不赂者以.赂者丧
A.(1)(2)意义、用法相同 B.(1)(3)意义、用法相同
C.(2)(4)意义、用法相同 D.四句用法全不相同
2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2)认为六国灭亡是因为“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B.(3)认为六国与秦有相同之处,都是“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但是秦国“地利”,而六国没有。
C.(3)认为六国如果得到“天助”,会成为又一个秦国。
D.三段文字都认为六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自身的原因,但也不能全部归罪于它们自己,还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比如天时、地利等。
24.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1)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
2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5分)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
(2分)
(2)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6.读《红楼梦》,猜人物名(4分)
碧空万里彩云飘()
数说湖南掌故()
莫让年华付流水()
蜂蝶纷纷过墙去()
五、名句默写(7分)
27.(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2)三五之夜,。
桂影斑驳,。
(3)青山隔送行,,,夕阳古道无人语。
(4)庄生晓梦迷蝴蝶,。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唯一能够证明我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来。
”
我们赞美这株百合,因为她要以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开出艳丽的生命之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的,那么人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旅程呢?请以材料中画线的句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必须围绕话题确立文章内容。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文题自拟。
⑤不少于700字。
⑥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