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
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非生物:珊瑚礁、珊瑚、计算机病毒
生物:病毒、珊瑚虫、细菌、真菌、地衣(藻类、真菌共生体)
2.生物的基本特征:
3.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1.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1)观察微小物体或微小特征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

(2)科学观察应注意:全面与重点观察相结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要边观察边思考;用准确的文字、照片或图表等,及时记录。

2.光学显微镜
(1)结构及功能
①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
②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③★转换器—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
④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
⑤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地方
⑥通光孔—通过光线的小孔
⑦★遮光器—有大小不一的圆孔(叫光圈),对准通
光孔,调节光线的强弱
⑧压片夹—固定载玻片
⑨★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使光线
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⑩★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镜座
⑪★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使物像更清晰
⑫镜臂—握镜的部件
⑬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位
⑭镜座—稳定镜身
(2)显微镜的使用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

双眼睁开,一只眼睛注视目镜,同时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圆形光斑(视野)。

③观察: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压住标本。

眼睛看着物镜,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接近标本为止。

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物像清晰为止(可适当调节细准焦螺旋),先用低倍镜观察轮廓,再用高倍镜观察细微结构。

④清洁收镜。

(3)★常考考点
①目镜:无螺纹、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有螺纹、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例题: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若要在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最大,宜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A.甲和丁
B.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丙
②观察:下降镜筒时眼睛应从侧面看着物镜。

*例题:用显微镜观察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③视野较暗时,换用凹面镜和大光圈
视野较亮时,换用平面镜和小光圈
*例题: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低倍物镜下物像清晰、柔和,换至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发暗,这时可以调节()
A.反光镜,遮光器
B.反光镜,转换器
C.通光孔,转换器
D.通光孔、遮光器
④对光步骤:目镜(低)→物镜(低)→遮光器→反光镜
光线穿过的路径:反光镜→光圈→通光孔→装片→物镜→镜筒→目镜
*例题: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后,同学门总结了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

以下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没有将物镜对准通光孔,视野中一片黑暗
B.没有将装片中要观察的标本对准通光孔正中央,无法观察到物像
C.直接用高倍镜观察,没有先用低倍镜观察,无法找到要观察的物体
D.没有用5X的目镜,用10X的目镜进行观察,无法观察到物像
⑤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例题: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玻片标本时,视野中看到酵母菌的体积最大的一组镜头组合是
A.目镜5×物镜10×
B.目镜10×物镜10×
C.目镜10×物镜40×
D.目镜16×物镜40×
⑥成像:倒立、放大的虚像。

如P→d
*例题:某同学为了了解显微镜下成的像是否是倒像,将写有“d”的不透明纸片放在载玻片上制成玻片标本进行观察,他将会看到的是
A.d
B.p
C.q
D.一片黑暗
⑦如果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就把装片往哪移动
*例题:右图为某同学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看见的某个视
野。

为把图中所观察的染色体移向视野中央,该同学想把装片往右上方
移动,如果这样移动,视野中染色体移动的方向是
A.右下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左上方
⑧污点判断:目镜、物镜、玻片标本
*例题:某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为确定
污点的位置,他移动了一下装片,发现视野中污点不动,又转动了一下目镜,发现污点还不动。

该同学最后确定污点在
A.装片上
B.物镜上
C.目镜上
D.反光镜上
⑨观察的材料薄而透明,灰尘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来擦拭。

*例题: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时候,被观察的材料必须是()
A.薄而透明的
B.新鲜的
C.干燥的
D.形状规则的
⑩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的方法:在低倍物镜下将要观察的范围移到视野的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视野调亮(换大光圈或者凹面镜)→细准焦螺旋,使像更清晰。

*例题: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目标,再转至高倍镜
B.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C.把视野调亮,图像才清晰
D.高倍镜缩小了观察的视野,放大了倍数
⑪放大倍数越小,观察的范围越大,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越小,所看的细胞数目越少,但观察的结构越细微。

*例题: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某一部位时,要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在下列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应选择
A.目镜10×、物镜10×
B.目镜16×、物镜10×
C.目镜10×、物镜40×
D.目镜16×、物镜40×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1)科学探究遵循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重复性原则。

(2)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一个因素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相同的一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

对照组的结果可以与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通常,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对照组
不作处理。

(3)单一变量原则:变量是指实验中可以变化的因子。

在一个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
量以外,其余的变量都应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状态。

第2章生物与环境
1.对于某个生物来说,除了它自身以外,周围其他的一切因素构成了影响它的环境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可分为: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生物因素:同种生物之间: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不同种生物之间:寄生、竞争、捕食、共生等
分析:①沙漠里植物不仅种类稀少,而且植株矮小,根系发达——水
②大雁南飞、“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
③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上——氧气
④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
⑤蚂蚁之间的分工合作,用触角传递信息——种内互助
⑥鲈鱼的成鱼经常以本种幼鱼为食——种内斗争
⑦蝴蝶采花蜜,同时也传播了花粉,使植物结出了果实——互利(共生)
⑧菟丝子的茎缠绕在大豆的茎上,将细根伸进大豆的茎内吸收水分和养料——寄生
类型概念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种内斗争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为争夺配偶、食物等而争斗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
现象
(互利)共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取其营养物质
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⑨水稻和杂草竞争水分、营养和阳光——竞争
⑩狼吃兔子——捕食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影响环境:由于生物的生活引起环境发生变化,如“大树底下好乘凉”(2)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以适应干旱环境。

(3)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依赖环境):由于环境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如蚯蚓雨后爬出地面。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环境所淘汰。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各个方面。

如保护色(北极熊)、警戒色(七星瓢虫)、拟态(竹节虫、枯叶蝶、花叶螳螂)、动物的速度、植物的气味和色彩等。

4.(1)《探究光照或水对植物生存影响》实验中,变量是光照或水。

(2)《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植被,其中对照组是裸地。

湿度大小关系依次是灌木丛>草坪>裸地。

(3)《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变量是水温。

第3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生产者:利用环境中的水和二氧化碳以及光能制造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利用。

错误说法举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产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食性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蜣螂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光合细菌是生产者
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关系示意图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就失去了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排出的废物就无法得到分解。

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生态系统的分类:
(1)根据所处环境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2)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环境影响的程度,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

森林、草原、海洋、沙漠生态系统通常属于自然生态系统。

6.森林生态系统:消除噪音、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结构最稳定,被称为“地球之肺”和“绿色水库”。

海洋生态系统: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海洋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蓄洪抗旱、净化水源,被称为“地球之肾”。

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湿地、海洋
7.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的活动更是全球性的,很多生物随着人类的活动被带到其他生态系统中。

8.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所有生物与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9.“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人类目前还不能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第4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1.海尔蒙特柳树实验
(1)柳树增加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
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人和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
(2)土壤减少的物质是无机盐
(3)海尔蒙特认为柳树生长需要的物质是水(×)。

他忽视了与柳树生长密切相关的阳光等。

2.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1)步骤
A.暗处理目的:使叶片中积累的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B.设置对照实验并光照实验变量为光,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C.取下黑纸片
D.脱色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为黄白色。

E.漂洗排除酒精对后面的实验操作产生影响。

F.滴加碘液目的:遇碘变蓝的区域证明有淀粉。

G.观察现象
(2)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
叶片遮光部分叶片未遮光部分不变蓝色(棕黄色)变蓝色
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恩格尔曼水绵实验:极细光束—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

完全暴露—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受光的部位。

(2)把青菜的根、茎、叶柄、叶片脱色后滴加碘酒,叶片蓝色最深。

(3)用银边天竺葵做上述实验,中间绿色的部分变成蓝色,银边部分不变蓝。

上述三个实验说明了只有植物的绿色部分(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4.绿色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有机物的“加工厂”。

在叶绿体中含有能够吸收光能的色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叶绿素。

叶绿素使植物呈现绿色。

绿色植物所有含叶绿体的器官在光下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其中叶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5.在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且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6.★(原料)光(条件)(产物)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场所)(贮藏能量)
物质转变: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能量转变:光能转变为有机物里的化学能
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7.取一些新鲜的豆芽,放在烧杯中,保证一定的温度和水分,让其萌发。

一份放在阳光下,长成了绿豆芽,一份用黑色材料罩起来,长成了黄豆芽。

这实验说明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8.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的生长需要,而且是人和动物营养物质的最终来源。

9.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里的能量,也都是亿万年年前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蓄的太阳能。

空气中的氧主要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0.光合作用应用
(1)促进光合作用,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有机物产量:温室中人工光照。

(2)提高光能利用率: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保持昼夜温差、通二氧化碳、合理灌溉。

11.
第2节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1.探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1)土壤浸出液、无土栽培培养液培养的青菜长势良好,蒸馏水培养的青菜长势不良。

说明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2)取无土栽培培养液、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各滴一滴在载玻片上,当水分蒸发后,无土栽培培养液、土壤浸出液在载玻片上留下了结晶物质,其中主要的成分是无机盐。

而蒸馏水没有在载玻片上留下痕迹。

这说明无土栽培培养液、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无机盐。

(3)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这里的“肥”指的是无机盐。

2.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N)、磷(P)、钾(K)的无机盐,除此之外还需要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如铁、硼等。

3.缺少氮肥,植物的叶色发黄;缺磷肥,茎叶呈现紫红色斑点;缺钾肥,叶子边缘像火烧一样焦枯。

4.植物的根伸入到土壤里,主要起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固着植物体,使茎能够挺立;二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供给植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繁殖等功能。

移栽植物时带土移栽、带土缠根的目的是保护根和根毛。

5.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
现象:甲萝卜条变软变小,乙萝卜条变硬变大
分析:甲: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浓度,细胞失水
乙: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浓度,细胞吸水
结论:水总是从浓度低的溶液流向浓度高的溶液。

6.一般情况下,土壤中溶液的浓度低于植物根细
胞细胞液浓度,所以植物吸收水分。

过量施肥会造成“烧苗”,这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植物失水。

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高。

7.根尖
(1)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2)根尖的结构
①成熟区、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

(3)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因
为这里生长有很多的根毛,增加了吸收水分和无
机盐的表面积。

8.植物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运输的。

9.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向:
土壤中水分→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细胞→根导管→茎导管→叶的叶脉→气孔→大气
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第1节饮食与营养
淀粉
氧气
叶绿体

二氧化碳光
1.鉴定食物的成分
(1)馒头上滴加碘酒,馒头变蓝。

因为馒头中含有营养物质淀粉。

淀粉遇到碘酒变蓝。

(2)鸡蛋清中加入热开水,鸡蛋清凝固成白色絮状物。

因为鸡蛋清中含有蛋白质,蛋白质遇高温会凝固。

(3)在白纸上挤压花生,白纸上留下油斑。

因为花生中含有脂肪,脂肪能在纸张等上面留下油斑。

2.六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第七类营养物质:膳食纤维。

3.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瘦肉、鱼、奶、鸡蛋、豆腐等。

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米、面、馒头、玉米、马铃薯等。

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肥肉、花生、色拉油等。

第2节营养物质的作用
1.营养物质的作用有:建造身体、提供能量、维持生命与健康。

2.
种类作用
有机物提



糖类不仅构成细胞,而且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备用能源物质
蛋白质构成细胞必不可少的物质





维生素
无机物
水人体内含量最多
无机盐含量很少,但作用很大
3.
营养素缺乏症状食物来源
钙佝偻病(软骨病、骨质疏松)奶、豆腐、肉类
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碘盐、海带、紫菜
铁缺铁性贫血肝脏、菠菜
维生素A夜盲症、视力减弱肝脏、蛋黄、胡萝卜
维生素B1脚气病、神经炎大麦等粗粮
维生素B2口角炎肝脏、奶制品
维生素B12贫血肝脏、奶制品
维生素C坏血病新鲜蔬菜和水果
维生素D软骨病(佝偻病)肝脏、蛋黄、鱼肝油
第3节合理的膳食
1.全天热量分配以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为宜。

青少年正值快速生长发育
的阶段,需要补充更多的蛋白质。

2.科学的食谱既要包括比例适当并且全面的营养成分,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

3.合理膳食不仅要保证供给一定数量的各种营养成分,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
食物多样、荤素搭配、饥饱适当、粗细结合、三餐合理。

4.食物金字塔:1份牛奶、2份水果、3份蔬菜、4份蛋豆鱼肉、5份米饭面条等主食。

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使原来分子比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物质,转变成分子比较小、结构比较简单
的物质。

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2.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3.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左上腹部)、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右上腹部,最大)、胰腺、肠腺。

4.
5.人体直接吸收的是水、无机盐、维生素。

经过消化才能吸
收的是糖类、蛋白质、脂肪。

6.三大营养物质消化过程:
7.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8.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1)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
(2)小肠内表面有很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
的面积。

(3)小肠内肠液、胰液等多种消化液。

(4)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的管壁都只有一层细胞。

9.胃:吸收少量水、无机盐。

小肠:小肠绒毛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除了大部分的脂肪成分被小肠绒毛中的毛细淋巴管吸收以外,其余的各种营养成分都由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10.(1)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

(2)牙齿分为切牙(门齿)、尖牙(犬齿)、磨牙(臼齿)。

(3)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

(4)人体中最坚硬的物质牙釉质。

11.唾液消化作用实验步骤::
(1)取2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和B,各注入2mL淀粉糊。

(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3)向A试管内滴加清水2mL,应向B试管内滴加什么溶液?
(4)将2支试管振荡后放在37℃的水中恒温保存约10min,然后同时取出2支试管冷却。

(5)向2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酒,观察2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及结论:
试管A试管B试管
现象变蓝不变蓝
分析清水不能消化淀粉唾液能消化淀粉
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
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1.食物链
(1)定义: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
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排入部位消化对象唾液腺唾液有口腔淀粉
胃腺胃液有胃蛋白质肝脏胆汁无小肠脂肪
胰腺胰液有小肠淀、蛋、脂肠腺肠液有小肠淀、蛋、脂
口腔

食道

小肠
大肠
肛门肠腺
胰腺
肝脏
胃腺
唾液腺
(2)食物链一般都具有如下的特点:
①食物链中的起点是绿色植物(生产者)
②位于食物链中的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③其他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
(3)正确书写食物链举例:青草→蚱蜢→鸡“→”指向吃的生物。

(4)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食物链环节越少,越简单;越多越复杂
(5)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越来越少。

生产者数量最多。

(6)通常所说的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

所以食物链≠生态系统
2.食物网: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

3.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最终都来自太阳。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递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顺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5.有些有毒物质因不能被消化吸收而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富集效应)。

等级越高,有毒
物质越多。

第7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第1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1.生物体的细胞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场所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所有生活的细胞(线粒体)条件在光照下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物质转变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转变光能→化学能把化学能释放出来实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光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呼吸作用: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ATP)
活细胞(线粒体)
3.吐鲁番地区夏天昼夜温差很大,这里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旺盛,有机物制造多,而夜间气温低,呼吸作用微弱,有机物消耗少,所以那里的瓜果中糖分积累得多,特别甜。

4.生物体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一种叫ATP的物质里。

ATP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光能是能量的根本来源。

5.呼吸作用的应用
(1)保证根部氧气充足,可促进呼吸作用,有利于根的生长和吸收作用:田间松土、农田排涝。

(2)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分解,保存水果、蔬菜、种子:低温、干燥条件下储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