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摘要: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三个方面阐述了赤潮的危害。

针对赤潮的危害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如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种植水生高等植物等措施。

关键字: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

赤潮及有害赤潮发生趋势概述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2],赤潮历史记载及其成因与危害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近年来,赤潮的发生呈现出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比例上升及危害程度日益严重的趋势,对于赤潮发生机制及危害防治的研究已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30多种,其分布极为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个海域[3]。

赤潮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海洋浮游微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海洋中的4000余种浮游藻类种,约有300种能够导致赤潮,其中70多种能够产生毒素。

中国沿海的赤潮生物有148种,其中43种曾引发过赤潮。

1.赤潮的成因
l、海洋污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沿海地区人口的膨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将大量陆源污染物质排人海洋,海洋遭受严重污染,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海水中大量氮、磷、微量元素和有机营养物质的增加,为赤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离子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5]。

铁、锰螯合剂在一定的剂量下,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藻类急剧增殖。

用无机营养盐培养裸甲藻时,加入酵母提取液或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简裸甲藻和光亮裸甲藻生长都特别明显。

2、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

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

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

盐度在26%~ 37%。

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 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

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

由于海域径流、涌
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

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

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

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2009年5月秦皇岛扇贝养殖区大面积的赤潮就属于此类。

经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环境。

赤潮的发生,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4],一是赤潮生物的存在和适宜赤潮生物快速繁殖的生态环境,二是携带各种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的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人海中,导致海水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暴发性繁殖创造了富营养化环境,是诱发赤潮的基本原因。

光合作用对某些种类赤潮生物的毒素产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光可以直接控制赤潮生物的新陈代谢,光与赤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人推测,近年来的赤潮频发也可能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关[6],比如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海水温度异常改变。

此外,风、潮汐、海流等因素也有利于赤潮生物向某一个方向聚集,造成了局部区域的赤潮形成。

2.赤潮的危害
1990年,联合国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7]。

赤潮灾害的多发性、普遍性极大危害了海产养殖业和渔业资源,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

由于发生赤潮的微藻种类、发生季节、海区及成因不同,其危害方式及危害程度差异较大。

2.1 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赤潮的发生。

大量的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消耗水体中大量的CO2,使水体的酸碱度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各类海洋生物的生理活动,导致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

同时,赤潮区的水面由于漂浮着厚厚一层赤潮生物,阻挡了阳光到达水体的深度,降低了水体的透明度,导致生长于水体深层的水草、造礁珊瑚及生活于水草中的海洋动物大量死亡,底层生物量锐减[8],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

因此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中,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

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2 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5]:①破坏渔场的饵料,造成渔业减产。

②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窒息而死。

③赤潮后期,引起赤潮发生的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的作用下,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④有
些引发赤潮的生物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

2.3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除了接触引起皮肤不适,挥发性毒素还能对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作用,导致人类的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8],全球可形成有毒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大约有80多种,而在我国就有63种。

当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的鱼、贝类,摄食有毒赤潮生物后,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

如果这些鱼虾、贝类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据不完全统计[4],在全球范围内,大约发生1600次人类麻痹性贝类毒(PSP)的中毒事件。

我国包括台湾、香港在内,自60年代至今,有近600人因误食有毒的贝类而中毒,29人死亡。

根据中毒症状及肇事藻种类,可推测大部分为PSP 中毒事件。

3.赤潮的预防
赤潮的预防首先就是要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9],如控制营养盐向近海域排放、种植水生植物、养殖浮游动物等,据报道,在近海富营养化水域种植水生高等植物,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P,净化水质。

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染物质向海洋的排放,建造污水处理厂,污水稳定塘或洒水滤床等节能型自净设施,充分利用海水的自净能力把生活污水与生产废水分期分批限量排放等。

同时加强科学的海产养殖和管理,建市生态养殖的新理念,如海水养殖,合理密植、饵料组成及投饵科学化,多品种混养、轮养和立体养殖,防治海产养殖业的自身污染;其次,对于重要的经济海区,特别是养殖海区,可以进行人工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改变排污点、增加海水交换能力、设置导流堤等,比如对已经遭受严重有机污染的底泥进行疏浚,改善底质条件,缓解水体污染。

对于赤潮的防治,目前依然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其原因在于引发赤潮的赤潮生物种类繁多,爆发机制各异,对于很多赤潮的发生机理尚未从根本上掌握,因此就难于从发生机理上控制赤潮的发生。

建立完善的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现赤潮,采取防范措施。

控制污染,减缓或扭转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开展赤潮预警与实时监测是防治赤潮灾害的基础,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护和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控制各种污水的直接排放及排放量,禁止含磷洗衣粉的生产和使用,研究开发治理赤潮实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产品。

这是彻底消除赤潮发生的根本措施。

[1].赤潮及有害赤潮发生趋势概述
[2].赤潮历史记载及其成因与危害
[3].赤潮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4].赤潮与海洋污染
[5].我国沿海赤潮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6].赤潮的危害、成因及防治
[7].赤潮的危害及预防
[8].赤潮的危害及狙击
[9].赤潮研究现状与动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