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朝为什么苏轼笑话秦观学柳永?诗词创作的反三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揭秘宋朝为什么苏轼笑话秦观学柳永?诗词创作的反三俗
这个问题是:为什么苏东坡说秦观学柳永作词?苏东坡认为学柳永不好吗?
前言苏东坡二戏秦观
苏东坡、秦观、柳永三人都是北宋的填词高手,但是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词风更接近于柳永,苏东坡也不止一次的把秦观与柳永作比,虽然是开玩笑,但是秦观似乎不太爽。
下面是两则诗话里的记载:
高斋诗话: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
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
''少游
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
''东坡曰:''''销魂
当此际'',非柳七语乎?
另有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秦观少游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本隋炀帝诗也,少游取以为《满庭芳》辞,而首言“山抹微云,天粘衰草”,尤为当时所传。
苏子瞻于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他文未尝
不极口称善,岂特乐府然?犹以气格为病,故
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露花倒影”,柳永《破阵子》语也。
苏轼在四学士中最喜欢秦观,对其作品一直赞赏有加,但是对于他的词作却认为“气格为病”。
曾经笑话他说“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苏轼两次拿秦观比作柳永,明显不是表扬而是善意的讽刺。
一、柳永是什么人
柳永,排行第七,因此苏轼会称之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慢词开拓者,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据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生活年代是(约987年—约1053年),苏轼(1037年—1101年),秦观(1049年—1100年),可以看出柳七从年龄上是二人的老前辈了,另外在填词上也是老前辈,苏轼中年才开始学习填词,柳永填词的时候估计还没有苏轼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柳永是必须知道的人物,他的经典之作也是必学课程,特别是”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王国维拿来用在了三种境界理论之中,更是令人仰视。
但是苏东坡为什么笑话秦观作词像柳永?而秦观为何对此不高兴呢?
二、木桶原理与评价
前天写了一篇文章《诗词创作也可以参照木桶原理探讨一下作诗哪个方面最重要》,木桶原理大家都知道,一个桶的水平不在于最高板,而在于他的短板。
历史上评价一个人的高低时往往也是这样,人生一旦有了污点,可能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例如”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那个诗人。
说起文学作品,有个烧诗的故事,据说现存的杨万里诗作,几乎没有一首是36岁以前的,以前的诗哪去了?杨万里认为写的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于是自己主动烧掉了。
陆游在晚年后悔写了不少词作:
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
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今绝笔已数年,今旧作
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
”
陆游把自己填的词作为短板,但是”旧作终不可掩,因书其首,以识吾过。
”杨万里把早期的诗作为自己的短板。
那么柳永的短板是什么呢?
三、柳永的短板
柳永的短板不是自己评价的,是当时的士大夫的共同认识,晏殊曾经当面让柳永难堪。
张舜民《画墁录》有如下记载: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
变不能堪,诣政府。
晏公曰:“贤俊作曲子
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
“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
坐。
’”柳遂退。
这一段话说明了晏殊苏轼等人对于柳永的态度,也是对于柳永一部分文学作品的评价,大致说来柳永的词作在几个方面与士大夫的词风有明显不同。
晏殊说的‘针线慵拈伴伊坐”来自于《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
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
亸。
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清一去,音
书无个。
早知恁么。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
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
免使年少,
光阴虚过。
1、柳永的俚俗
学柳永俚俗更像的其实是黄庭坚,相对而言秦观典雅得多,柳永这首词中,可可、无个、恁么等等词语是市井文化的反映。
而秦观等人的作品很少用这些俚俗的字眼。
比较一下秦观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同为“苏门四学士”的晁补之曾称赞秦观的作品:“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
2、思想上的离经叛道
柳永的《定风波》这首词带有底层市民意识,似乎是替青楼妇女挣脱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
在讲究三纲五常的士大夫眼里自然是“俗不可耐”和“离经叛道”的,当然得不到正统文人的认同。
3、士大夫眼中的低级趣味
婉约词的作者多以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
但柳词之中多写市井情感,人物也是底层的风尘女子。
大小晏、秦观等人更多的是站在士大夫角度,笔下的形象如诗经中的女子一样美丽文雅。
秦观、晏几道口中更多的是文人柏拉图式的爱情,而柳永口中更多的是轻佻和放荡。
对比一下晏几道的《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
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
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四、苏东坡为什么笑话秦观
苏轼等人瞧不上柳永的低级趣味,之所以嘲笑秦少游也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我们看看秦观的这首《满庭芳·山抹微云》就明白了: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
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
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万点一作:数点)
销魂。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
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
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苏东坡笑话秦观的这一段:“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这里的女性形象很像柳永口中轻薄女
子,显然不符合士大夫眼中传统的妇女形象。
五、反三俗
柳永的词作能在市井间不径而走,以至达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诵歌的地步,这与其贴近生活是有关系的。
记得高晓松在《杂书馆收藏的时与光》介绍了一段民间的木鱼书,这些粗俗的作品受到喜爱原因很简单,老百姓听得懂、感兴趣。
郭德纲的相声大家喜闻乐见,当年经历了一阵反三俗的风波,郭老师专门有个作品就叫《我要反三俗》,三俗指的是庸俗、低俗、媚俗。
郭德纲相声我爱听,但是柳永的一部分词真得不太喜欢读。
文学作品的立意、用字都需要特别讲究,不能典雅到普通人看不懂,可以通俗得老妪能解,但是写出“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就难免受到苏轼的批评了。
诗言志,词言情,在宋朝的诗作里看不到这一类轻浮的作品,这也是词不被当时的士大夫所看重的一个主要原因。
六、柳永的另一种风格
柳永的词风格多样,被批评的是一种风格,被赞扬的也是一种风格,苏轼曾经评价柳永的《八声甘州》“不见唐人高处”: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
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
恁凝愁!
假如柳永只留下这首词,我们又如何评价他呢?可惜他的作品收不回来也烧不掉了,因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结语
我们学习诗词的创作,也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写启发。
诗词无论言志还是言请,用字要文雅为上,可通俗不可低俗,抒发感情需真挚不可轻佻,诗中的人物形象也需要符合主题立意。
作诗如同作人。
@老街味道
诗词创作时先写好了结尾却难以补全前两句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