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夜莺与玫瑰》中意象的蕴藉性】夜莺与玫瑰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夜莺与玫瑰》中意象的蕴藉性】夜莺与玫瑰意
象
《夜莺与玫瑰》为爱尔兰奇才奥斯卡・王尔德著名的童话作品。
王尔德在中国的影响甚广,早在1917年2月,陈独秀就把他和歌德、狄更斯、雨果、左拉等并列,当作西洋文学的大家,视为中国文学应当取法的对象。
而王尔德较早进入中国的译文就是他的童话作品。
其文学艺术成就一次又一次唤起了读者和观众的兴趣,他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在欧洲被阅读最多、被翻译成最多国语言的英国作家。
许多传记作家都把他的写作和生涯紧密联系起来:他年轻气盛激情满怀时写诗,他的诗作充满了夸张的隐喻和古代文字及古代俚谣的音律;生儿育女时写童话,作品文字秀丽,风格清新,故事生动,主题鲜明;思想成熟需要阐述时写剧本,欣赏他的社会讽刺喜剧,宛如走在山阴道上,奇谈怪论令人目不暇接;受到迫害时写杂文,抨击人性的堕落和社会的腐败,尤其他的《自深深处》是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审视朋友、民众和社会思想转变的一个总结性的文论。
许多评论家通过分析他的童话《快乐王子》和唯一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来表明他的唯美主义,本文则从他另一篇童话《夜莺与玫瑰》中所描述的意象分析入手,来探讨王尔德如何利用其童话中意象的刻画来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
19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的唯美主义运动进入了第二个高潮。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王尔德和沃尔特佩特。
王尔德博采唯美主义众家之说,融汇前人的思考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唯美艺术观,特别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相继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
这些观点虽曾遭到文学评论家的发难,但却产生了《夜莺与玫瑰》这部看似语言简洁、情节简单的童话作品,成为作家有力回应批评家的武器。
那歌声美妙的夜莺,听到年轻学生想得到红玫瑰的哀叹,尽管她明白生命远比宝石要珍贵得多,但她更体会到爱情比生命更珍贵,于是她毅然按照玫瑰树的指点,将自己的胸膛抵在了荆棘之上,以心之血换来了玫瑰的鲜红。
她对学生的唯一要求就是要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爱人。
那歌唱少男少女纯真爱情的羞涩之歌,那歌唱中年男女成熟爱情的正午之歌,那歌唱不朽于坟墓的永恒爱恋之歌倾尽了夜莺全身的气力,她凄美倒地的瞬间,是为“美至上”所付出的代价。
而且夜莺是王尔德的代言人,她不惜以生命换取爱情信物,最后被年轻的学生毫不珍惜地弃于别处,落入地沟。
那起初哀叹为得到姑娘芳心想送她玫瑰的学生,曾满含眼泪高喊已然了解世界奇妙,当带着那只世界上最红的玫瑰向姑娘求舞遭到拒绝之后,却愤怒的喊出:“爱情是多么愚昧啊!事实上还是非常不切合实际的事情”。
他有真正的情感吗?若有,他不会在尚未得到玫瑰之前就酣然入睡;若有,他不会在看到窗外的玫瑰时,毫不考虑她的来历而只是简单俯身摘掉;若有,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梦中所恋。
他就是那些言辞激烈地批评王尔德的代表,认为艺术有美丽的形式,任何人都不能否认。
但正如许多艺术家一样,她只有外表的美而没有任何真诚的感情。
王尔德就形式问题认为,艺术家首先必须凭视觉感受形式之美,观赏者则必须首先拜倒在形式的脚下,这样,艺术的任何微妙之处才会公开出来。
总之,“形式就是一切,它是生命的奥秘。
”夜莺无疑是美的,从外在的歌声到心灵深处,都使读者为之感动。
那匆忙如影子掠过丛林的身影,是急速寻求真诚感情的体现;那迫切恳求玫瑰树的声音,是夜莺思想的最真挚表达。
正是被批评为无思想无感情的夜莺――即王尔德,恰恰是最富有情感的社会人,同时她的形式美与生命的陨殁联系在一起,表达了王尔德对于美的至上的追求。
比如蝴蝶有着动人的外表,舞姿翩翩,令人喜爱。
但她在《夜莺与玫瑰》中被王尔德描述为追逐着阳光跳舞,只会问为什么的一只无思想的昆虫,本文作者认为蝴蝶代表那些沉迷于欢乐,外表形象俊美却腹内如草莽,毫无思想而言的社会花瓶形象;绿色的小蜥蜴,尾巴在空中高
高的翘起,也许声音是尖尖的,但它的笑声一定是狂妄的,代表着当时社会中那些愤世嫉俗的人。
他们看不惯社会种种,只会言辞激烈地指点,一味地自高自大;那声音低柔,只会侧身询问身边人的小小的雏菊花,是胆子小、没有勇士精神或许只会盲从的一批人的形象;那棵关心爱护夜莺的老橡树,似神情凝重,他理解夜莺的所思所想,为她的即将离去感到无比的悲凉,代表着当时社会中对王尔德有着理解的人的形象。
我们看到,夜莺,那只最后流光身体里全部鲜血的鸟儿,唱着追求人生至美情感的歌曲倒下的微小的精灵,代表着那个穿着设计最独特、完美的天鹅绒礼服、手里总拿着一朵象征美的向日葵或者百合花,在大学校园或繁华的大街上行走的天才的王尔德的形象。
王尔德用华丽的笔法和生动的比喻写出了他每一篇童话所贯穿的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他将人性的至美归于至爱,此篇《夜莺与玫瑰》亦体现了他追求理想艺术的初衷,无愧为这位“为艺术而艺术”之始祖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