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2022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解题方法(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律】2022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解题方法(总结)技法一凭借名(代)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
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训练1.(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
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每项的相同停顿点,可将四个选项大致分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
分析时,再找出两组选项中每项各自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
即从不同的停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
①一般情况下,一个单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不肯”和“云”中间应断开,排除B、C。
②再看地点“舞阴”“宛”,人名有“李氏”“李宝”“赵氏”“憙”等,官名头衔有“柱天将军”“孤孙”等,看每个人物的动作和修饰语,可排除D。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郡宛县人。
年轻时就有节操。
堂兄被人杀害,无子,赵憙那时十五岁,常想报仇。
于是操练兵器结纳宾客,后来就去复仇。
而仇家人都病了,无人相抵抗。
赵憙以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把人杀死,不是仁者所为,暂且放过他们离开了。
临走前回头对仇者说:“你们如果病愈,应远远避开我。
”更始即位,舞城大姓李氏拥城不降,更始帝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信义著名,愿向他投降。
”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还不到二十岁,既引见,就被任命为郎中,
代理偏将军事,让他到舞阴,李氏终于投降。
技法二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训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
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
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
”帛乃退去。
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峻,且一年,不能下。
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
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
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
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 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动词谓语为“率”“吊祭”,意思是“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句子中主语为“霍峻”,意思是“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卒”为“死”,不应该看作“最终”,排除B项。
[参考译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
先主从葭萌南返回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
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你不可能得到。
”杨帛于是退去。
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水进军,攻围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
霍峻城中的士兵仅几百人,等到他们懈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
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
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
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
”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霍峻很荣耀。
技法三借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
是该断句的关键所在。
在断句中,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类虚词: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乎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
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
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
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
则不能点断。
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训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
景泰五年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
成化六年上疏乞纂修《大明通典》,并续成《宋元纲目》,章下所司。
十一年迁礼部右侍郎,辞,不许。
丁父忧,服除,起南京吏部右侍郎,就改礼部左侍郎。
二十二年春,召佐兵部。
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诏从之,命都御史屠滽往。
贵州镇巡官奏苗反,请发兵,廷议将从之。
直言起衅邀功,不可信。
命官往勘,果无警。
是年九月改户部兼翰林学士,入内阁。
逾月,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尹直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B.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C.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D.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解析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
行准确地断句。
在此基础上,结合句中的“为”“曰”“即”等虚词和“我”“也”“大臣”等名词进行判断。
A项符合语法规律且与文意相符。
[参考译文]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
景泰五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官编修。
成化六年,上疏请求编修《大明通典》,并且续写完成《宋元纲目》,文书下发到管辖的部门进行审理。
成化十一年,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他推辞不就,不被允许。
遭遇父亲去世服丧,丧期满,起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就地改任礼部左侍郎。
成化二十二年春天,被召回朝廷辅佐兵部。
占城王古来被安南逼迫,离开国家前来请求援助。
讨论此事的人打算送他回去,尹直说:“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我们,如果驱逐使他回国,就等于杀了他。
应该派遣大臣马上询问他,再权衡合适的方法处置。
”诏命听从他的建议,命令都御史屠滽前去。
贵州镇巡官奏报苗族造反,请求发兵,朝廷议论打算依从他,但尹直说这是挑起事端邀请功赏,不能听信。
命令官员前去考察,果然没有敌情。
这年九月,改任户部兼翰林学士,进入内阁。
过了一个月,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技法四依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常见的断句句式]
判断句
“……者,……也”“为、乃、即、则”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
反问句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训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也。
祖楷,尚书都官郎。
父绥,中书侍郎。
初为宋武帝镇军参军。
少帝景平中,累迁司徒右长史。
府公王弘甚知重之,谓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曰:“卿二贤明美朗诣,会悟多通,然弘懿之望,故当共推羊也。
”顷之,入为黄门侍郎。
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
文帝尝曰:“人仕宦非唯须才,亦须运命;每有好官缺,我未尝不先忆羊玄保。
”
(选自《南史》之《宋书·羊玄保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
B.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
C.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
D.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家俭薄
解析“廉素寡欲”为并列短语,形容羊玄保的品质,中间不能断开。
据此可排除A、D两项。
“授”为动词,“名郡”为名词,应作“授”的宾语,所以“授”后面不能断开。
据此可排除B项。
[参考译文]羊玄保,泰山南城人。
祖父羊楷,是晋朝的尚书都官郎。
父亲羊绥,是中书侍郎。
羊玄保开始担任宋武帝的镇军参军。
少帝景平年间,逐步升迁为司徒右长史。
卫将军王弘对他十分了解器重,曾对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说:“你们二位贤士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然而宽宏美好的声望,自然应当共同推重羊君。
”不久,入朝担任黄门侍郎。
文帝因为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所以频频地安排他在名郡任职。
羊玄保治理政事虽然没有特殊的功绩,但离开以后通常一定被人思念。
他不经营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
文帝曾经说:“一个人做官不仅必须要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
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现空缺,我不曾不先想起羊玄保。
”
技法五看修辞断句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对比、反复、排比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运用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1.了解文言断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如“顶真”,要求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2.依语意定修辞断句。
从修辞入手,也离不开对语意的理解,弄清了句意,再从修辞的角度考虑,断句就方便多了。
训练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帝即位,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
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上诏报答。
后为青、冀二州刺史,在政清勤,而谦卑下士,言议未尝及时事,上更以敬重之。
未几卒,上深加叹惜。
(选自《南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B.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C.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D.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解析句中,“启陈政事”是语意完整的句子,后需断开。
“太庙之南”与“司农以北”句子结构相似,“弘修文序”与“广开武校”相对,后面均需断开。
[参考译文]
武帝即位,崔祖思上奏书陈述政事,认为:“自古办事必须通晓事理以成就事业,一定要以教学为先导。
应该在太庙南面,大建学校,在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皇上下诏答复酬谢。
后来,崔祖思任青州、冀州二州刺史,为政清廉勤勉,而且礼贤下士,言谈议论从未涉及时事,皇上因此更加敬重他。
不久后去世,皇上深深叹息。
技法六析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还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
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1.通读要求断句的内容,捕捉结构特点。
对于“对称”等结构特点,有时并不容易发现,需要有洞察力,只有如此,才能找出断句的标志。
2.把握语意,结合结构断句。
理解语意是断句的基础,弄清文句所要表达的内容,再结合结构特点,正确断句应该不成问题。
训练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
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
(选自《尚德缓刑书》)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B.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C.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D.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解析“……者谓之……”两句句式整齐,应在“诽谤”后断开;“……于世”“……于胸”“……于耳”三句句式整齐,应在“世”“胸”“耳”后断开。
“此乃……也”为固定句式,应在“此乃”前断开。
剩下的“虚美熏心实祸蔽塞”八个字,仔细研读,可以发现这是分别由“虚”“实”领起的两小句,应在“实”前断开。
[参考译文]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法判案的问题。
秦朝时,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尽忠于国事的大臣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的声音天天响在君主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君主的心窍,而实际存在的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
如今天下靠着陛下的仁爱笃实,没有战争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
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刑狱乱加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