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班级建设—孝行天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班级建设—孝行天下
2020级10班一、社会背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之下,诸如“孝敬父母”等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优秀传统正在逐渐被弱化。

也由于近年来过分地追求教学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工作。

我们发现:学生的道德观念正在裂变,唯我独尊,性格偏失。

不珍惜父母的血汗,花钱大手大脚,学具、书本丢三落四;不理解父母的奉献和爱,嫌父母陪伴少,埋怨父母唠叨;希望穿名牌,坐豪车,住豪宅。

甚至很多孩子逆反心理严重,在家顶撞父母,在校骂老师,种种表现让家长无奈,让老师心痛,让社会担忧。

这种情况的形成,不是一时半刻而成的,而是长达近十年的时间,而且还将影响着以后的一界又一届的学生。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陋习,本人认为,唯有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二、指导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

历史与现实中,无论何人,孝敬长辈先人是必须的行为规范,否则就是不符合人伦规范的。

清代曾国藩曾说过:“读尽天下书,无非一孝字。

”可见孝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的广泛影响。

《孝经》说: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育的教字是一个孝再加一个文,不孝不教。

孝文化里面的奉养、尊亲以及推而广之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崇的就是一种感恩和博爱思想。

在当今如此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推崇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班级目标
(一)总体目标
“传承美德、弘扬孝道、构建和谐”。

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推进班级道德教育,使学生养成“崇孝”美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班级形成孝道氛围,尊老、爱老、敬老蔚然成风,促进师生和谐共进,并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二)具体目标
通过“孝道文化”课程建设,我们的愿景有以下几点:
1.通过“孝道文化”课程基地建设,提高班级品位,丰富班级内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环境。

2.通过具体实施“孝道文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3.通过“孝道文化”课程基地建设,丰富德育课程体系,探索切合我班实际的校本课程特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我们通过课程建设形成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并践行的孝道准则,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德育课程基地的幅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学校、师生、社区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5.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孝道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髓,剔除和摒弃封建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在扬弃中发展孝道文化。

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用于中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理论,用以指导学校孝道文化教育,并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6.意图通过“孝道文化”建设,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规划。

四、活动实施
(一)宣传渗透
1.通过宣传栏、墙壁画廊,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孝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2.通过专家引领、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手抄报、班会、等多方式多渠道向学生宣传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美德,让他们在学习中认识什么是孝,在“学孝”活动中,体会如何做一个孝老爱亲的人,学做感恩之人。

(二)学习孝德
在学孝阶段,我们主要通过六个方面活动激发学生的孝行之心。

1.专家引领:结合学校活动要请专家老师为全校师生做专题讲座。

2.榜样学习:孩子们收集有关“孝”的古今中外故事及名人名言,通过国旗下演讲、队会分享给大家,让更多的同学充分认识到“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的美德,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

3.诵读经典:诵读经典,犹如与无数圣贤、智者交流谈话,既能习得知识、开拓眼界,又能陶冶情操、完善自我,使学生受益匪浅。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肯定人具有纯净纯善的本质,从思想、言语、行为等方面落实做人的本分,是我们一生行为的规范,更是孩子们“学孝”的范本。

4.反思孝行:通过诵读经典,反思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理解整理成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5.班会展示:以多种形式表现“学孝”、“行孝”。

在主题班会中,深刻理解我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与底蕴,学习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6.家校联合:充分利用家长这块资源,利用亲子活动这座桥梁,建立起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父母孩子之间的互相理解,为孝行体验搭建平台。

7.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从而体验敬老、侍老、助老、娱老。

从中感悟孝德。

组织学生分别到自己所在社区调查,到敬老院等打扫卫生、演出等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写出活动计划。

五、评价
学生整理自己的“孝行”材料,撰写孝行活动小结。

家校结合,组织开展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推选出本次活动的班级“十大孝星”,给予奖励,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从而推动孝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开展。

六、预期成效
(一)深化教学改革
孝道教育为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改进和创新教育方式。

拓展现有的教育内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知识与素养的联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实施新孝道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走出了许多教育工作者“抓德育误智育”的误区,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促进学生成长
“孝道文化”课程基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尤其是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我们看到当今社会高度
发展的物质文明并没有带来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高科技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享受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功利主义盛行,技术主意泛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追逐时尚远离经典等,凡此种种都造成了人格的扭曲和畸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设“孝道文化”课程基地,希望以“孝”文化为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依靠文化的濡染渗入学生的内心,融入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向善,向真,向美。

并把这些良好的习惯内化为尊老爱老,勤奋有为,立志报国的道德素养。

(三)推动队伍建设
创设“和谐课堂”。

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率先示范,教师不仅是孝道文化教育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促进教师师德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

课程研究过程中可以探索总结出学科渗透法、主题活动法、环境渗透法、实践养成法,为今后进一步深化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形成班级特色
在孝亲教育活动中,班级既重视孝敬教育理念的传输,又重视学生身体力行的道德实践。

班级以其显著的德育特色把教育的链条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

创新德育模式,形成以乡土和孝道为核心文化的办学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