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

3.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欣赏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三门记》,了解赵孟頫及其楷书的特点。

5.背诵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教学重难点】
1. 回顾六年的语文学习,交流自己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能体会引用的好处,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笑话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语文园地五》。

2.小笑话导入:从前有个孩子在师傅家学剃头,初学用冬瓜当“脑袋”练习技术。

练习时,师娘常唤他买东西、哄孩子。

每当这时,他就得停下刀,去师娘那里帮忙。

可刀又没处放,就只好剁在冬瓜上
立着,然后回来接着干。

半年后,手艺学好了,可往冬瓜剁刀的习惯也养成了。

这一天,他给师傅的邻居剃头,初试身手格外小心,正剃半截,师娘又招呼他去干活,结果他习惯性地把剃刀往邻居头上一剁……听完这个笑话,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预设1:这个小学徒的习惯可把邻居害惨了!
预设2:习惯是特别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凡事初学时就要努力养成好的习惯,否则害人害己。

预设3:无论是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都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

3.教师引导: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习惯与我们如影随形,小学六年时光,我们都习得了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又曾带给我们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交流。

二、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分别用了多长时
间?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阅读速度快的同学。

)
2.表扬阅读速度快的同学,让学生交流自己提高阅读速度的心得。

3.关于阅读课外读物,特别是一些名著,要边读边思考,阅读完后
可以写写心得体会,和平时训练的习作一样,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要用
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对于一知半解的问题要查资料,确保准确。

4.小结: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从浅入深,循序渐进,多读名著。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并写下心得。

对自己的习作,要多读几遍,发现问题时用修改符号仔细修改。

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查资料或者向人请教,等等。

三、词句段运用
1.教师引导:古汉语中有许多通假字,古今异义的字,一词多义的字等。

而有一些成语中的语素就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要结合语境,弄懂其中保留的古汉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成语释义。

比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二则》时,知道“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中,“汤”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水中加入肉、菜等煮出来的汁水”,而是“热水”的意思。

你能根据这个意思推想“赴汤蹈火”的词义吗?
2.请同学们读一读以下成语,说一说在哪几篇学过的文言文中见过这些加点字?它们在原文中是什么意思?你能借助文言文中学
过的字的意思,推想词语的意思吗?
3.同桌交流,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说说你对成语的理解。

4.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借助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中出现的“汤”字的解释,推想了“赴汤蹈火”的意思。

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个加点的字在《两小儿辩日》中出现过?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语怎样理解?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借助“及”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到”,推想出了“过犹不及”的意思,同学们也能这样去推想其他词语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我们还学过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是什么意思?
5.教师小结:我们发现,这些加点字的字义和现在的字义出入
很大,它们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

在理解这类成语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弄清这些关键字的意思,再来推想词语的意思。

6.我们来看以下加点的字古今意义一样吗?请同学们读一读吧。

7.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句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这两个句子分别引用了诗句和俗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引用的定义和分类。

8.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回顾课文中引用这些句子的上下文,在
小组中说说这样引用的好处。

9.集体交流:
10.教师小结:
运用引用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正确地理解引用的语句,不能牵强附会,断章取义,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②引用的话必须和自己的话密切结合,和上下文取得自然的联系,不要无目的无章法地引用。

③引用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改动,有时还要注明来源出处。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摘抄3个引用名言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第二课时
一、欣赏书法大家作品,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导入:书法是一门有着浓郁的东方情调的中国传统艺术,一幅理想的书法作品,是书法家胸中波涛的流泻,是作者把长期的生活积累,精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抽象,凝聚在短暂的一挥之中,是精神的再创造,是心灵的表露和言志抒情的手段,它更是无声的音乐,纸上的舞蹈。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我国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

二、了解画家及其楷书特点,交流书写经验
1.教师展示楷书和行书各一张,学生先说一说两种书法的区别,
再读一读展示的相应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区别。

学生交流。

(发现:楷书的笔画每一笔都很规范,笔画与笔画之间不互相牵连,所以,楷书写起来相对速度较慢。

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像楷书那样严谨端庄,但是,行
书的连笔可以加快书写速度。

)
2.学生齐读这两种书法的书写文字,全班交流。

3.展示赵孟楷书《三门记》。

(1)学生对比认识其楷书内容;
(2)学生自由讨论其楷书特点;
(3)总结。

(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三、学习“日积月累”,背诵名言
1.学生自由诵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训,借助工具书和老师给出的注释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2.小组同学交流解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集体交流名言警句的意思,老师适当讲解。

教师指导:“变”和“通”合起来即为“变通”,不墨守成规,依据实际情况而作非原则性的变动。

变通而图存是从古至今的中国智慧。

教师指导:这句话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以及由此引申而来的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

教师引导:全句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半句的意思是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你知道这句话的比喻义吗?我们常常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句话?
教师指导:这句话也是在讲,在执行法令政策的时候,要依据适宜情况而定,要有利于民,有利于事情的发展和成功。

4.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这四句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小结:这几句话主题是“发展与创新”,以“创新”求“发展”。

请同学们反复再读这几句话,理解含义,体会其中的智慧。

(教师板书:日积月累“发展和创新”)
5.熟读成诵。

各种形式的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日积月累”关于发展和创新的名言。

2.有兴趣的学生试着临摹赵孟頫书法作品。

五、板书设计: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发展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