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责任与担当单元素质升级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的思想。
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知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
他说“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
”同样的,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
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
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
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
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能过得快乐。
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
他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
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
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
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
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
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
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
“过分的欲望往往得不偿失。
”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
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
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导人们遵循“人道”。
《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
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前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
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
正如《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理想人格塑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
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
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
儒家对理想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
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人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
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之中。
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
所以做事不能太用心,差不多就行了。
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
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
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解析】A项,“做事不能太用心”是错误的。
由原文“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可知,做人做事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
B项,“放弃任何追求”是错误的。
由原文“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可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
D项,“不二之选”是错误的。
由原文“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可知,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做了调和,使它们有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解析】A项,“使它们有了一致性”是错误的。
由原文“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
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知,只是将二者做了调和,二者并不是一致的。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3分)( D ) 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唐太宗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
C.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
D.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解析】D项,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
选项与“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无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
答:__①论证语言平实准确;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③论证中综
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
__
【解析】原文“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中“更”“又”字的运用,使得论证更严密,语言更平实准确。
材料二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一个角度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第二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第三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
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说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
材料二引用了《周易》《礼记·礼运》等语句,所以采用了引证法。
在论证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时,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所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看,材料二在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5.《老子》中贯穿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__①顺其自然,避免急躁;②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③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④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
__
【解析】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其自然,避免急躁。
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
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
老子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
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红袍
刘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
下颌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
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
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
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
一件是“甜蜜”。
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
玉样的蜂巢有蜂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
似、神似。
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
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籍。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
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6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6 000元已经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钱标错了,不是6 000元,而是6万元。
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
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10万元水涨船高到了20万元。
终于,有人将价钱推到了25万元。
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3万元,28万元!
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
但是,主持拍卖的人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
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
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90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
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地震带,1976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
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
这事,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
B.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
C.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D.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石的价值非凡,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一绝的特点。
【解析】C项,“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是错误的。
小说写到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但是朋友并不相信,从侧面写出了孔远相石的能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
B.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蜂和蜗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
C.“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运用动作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
D.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侧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
【解析】A项,“比喻手法”是错误的。
这句话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8.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
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引出下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新房。
②丰富了人物形象。
孔远不仅雕艺和相石水平高,通过这一情节展现了他还具有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
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
__ 【解析】本题中,孔远最后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是因为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新房,从而可以看出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一情节引出了后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前文说到孔远只卖掉了大红袍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200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但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时,孔远把剩余的大红袍卖了捐给了村里,从而可以看出孔远的高贵品质,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
同时这一情节也和时代联系起来,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富了小说的内涵。
9.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意? (6分)
答:__①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颜色殷红,用“大红袍”命名楼的名字,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②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③是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的感激,感激他对建设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
__ 【解析】小说的结尾写到“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因为这些楼是用孔远卖掉大红袍的钱建成的,所写楼的形状和颜色都是按照大红袍设计的,并且命名“大红袍”,首先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同时也写出大红袍的主人孔远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对孔远的一种赞美和感激。
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
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
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肃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
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
..,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
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
..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
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
”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下列各项中句式说明与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 )
①举.先王之政举:推举
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
..期年:满一年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定语后置句
④下至闾阎
..细民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闻:听闻
⑥忝.备交游之末忝:有愧于,谦辞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解析】①“举先王之政”意思是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
“举:推举”错误,应为“施行”。
排除A、D两项。
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意思是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
“期年:满一年”正确。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意思是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
句式结构为“中心词+修饰语+者”,正常语序为“在朝廷及自四方来士大夫”,定语后置句说法正确。
④“下至闾阎细民”意思是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
“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正确。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意思是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
“闻:听闻”错误,应为“传报”。
排除C项。
⑥“忝备交游之末”意思是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
“忝:有愧于,谦辞”正确。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