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陆技术|拉平过程中隐秘的角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陆技术|拉平过程中隐秘的角落
这是一张平平无奇的图片。
不过我马上要无中生有,
给它赋(biān)予(zào)一点意义 ... ...
在着陆拉平过程中,有一个“保守”的概念,
比如说,增加点进近速度;
又比如说,晚点收油门 ... ...
常规操作吧?!而且有“保守”概念兜底,
似乎很好选边 ... ...
但在对数百个着陆进行观察后发现,往往这种时候杆量必须较小,不然,必然的结果就是“拉飘”。
当然此时的“拉飘”,一般是一种错觉,正如上图所示,大部分
时候发生的是,只是姿态增加,和/或下降率减小的过快而已。
因为所需的姿态改变量小,选择这种技术的人,不得不说,一般都是微操高手——要不杆量得小,要不动作得快(快速摇杆)。
这绝不是在说反话,因为在技术技能这个层面上,很难标榜什么,说什么绝对的对和错。
我们在这里,也只会做些利弊分析,所以先不忙着站队,我们一起来权衡一下。
这种时候,不管是继续带杆也好(可能变成真~拉飘);或者是像大部分时候实际发生的那样(如图),本能的松杆降低一点姿态——推杆的实例也并不稀罕;抑或是能克服本能,稳住姿态也好。
似乎应该都算是真~“筐瓢”了,因为平飘距离必然会增加。
当然示例中的这个数据从50英尺到接地点距离为494米,并不算离谱(其实可以说是正常的)——毕竟机队稳定值还在550-600米之间。
实际飞行中,大部分类似于示例的着陆,虽然拉开始速度较大,但由于收油门后滞空时间较长,最后接地速度并不大,这是我们需要去体认的。
飞得不好看(如果可以算一条的话),加上平飘距离长算是这种选择的两个弊端了。
当然平飘距离长,并不意味着冲出跑道的风险就增加了,因为国内跑道都挺长的。
但是我也说过了,不谈什么“绝对”,而数据分析一般都是概率论的。
当然有人要说了,我们这么做是为了预防重着陆。
姑且不论它们的逻辑关系吧,我认为也可以算一条,起码一拉就能拉起来,下降率可控。
那为什么不直接控制下降率呢:)
是的,下降率可控就好。
我们在小飞机上学飞的时候就是这样干的,拉平时(教科书里所谓的Round Out 或Flare),真的可能就是把飞机拉平。
一边兜着杆增加姿态,一边让飞机速度降低,直到飞机接地。
这种时候平飘距离更会明显增加,而接地速度也会更小,风险是同样存在的——对大飞机来讲,这是不可接受的但又偶有发生的拉平方式。
同样为了下降率可控,大飞机和小飞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拉平方式?!那到底哪种意味着“保守”?
事实上,着陆过程中有诸多变量:拉开始高度,拉开始时的下降率,风速变化等等 ... ...诸如此类。
比如拉开始高度如果偏低,那么拉杆量必须比较大,姿态改变量也要比较大,才能有效减小下降率。
或者,如果此时能接受较大的接地下降率,那么接地点距离也不一定会太远。
又或者拉开始高度如果偏高,姿态改变量相对较小,同样也能有效减小下降率,甚至同样能把飞机拉飘。
风速在A320系列机型上会有一个进近速度修正(最小地速功能-貌似737-8手册里也有了类似的表述),也会导致接地姿态或拉杆量的改变。
这里面的初始变量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太能主观提前控制的——模拟机对于大自然最大的“误会”,可能就是对下沉气流的模拟。
但是希望能看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作为文
章表述来讲,我需要在这里预设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确定一个正常稳定条件,将某些变量变成常量。
大飞机的拉平方式,标准的操作手法最后得到的是:一个可接受的剩余下降率,和少量的速度减少。
熟悉本系列文章的朋友都知道,FCTM已被多次引用过了,这里不再复制粘贴了。
所以如果说大飞机的着陆,是以能在接地区内,以可接受的下降率接地为最终目的,那么在“全拉平区间”内,何处又算是“保守”区间?
当然,对于不同的机型,着陆拉平过程中增加的俯仰姿态是变化的,比320更大的330,777/787等机型大概需要增加2-3°姿态。
大家都可以想象到的是,这些飞机更长,驾驶舱离气动中心较远,较小的姿态增加,给飞行员会带来同等的目测感觉。
但是737机型拉平俯仰增量,居然也是2-3°姿态,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固然受擦机尾姿态限制,需要较小的接地姿态。
但是如果按手册操作:当主轮在跑道上方大约20英尺时,增加大约2-3°的俯仰姿态开始拉平。
这样可减小下降率。
根据空气动力学,可以推断,737的进近速度会比实际所需的要大一些,可见对于不同机型区间也是移动的——但是方向不会变,737的接地速度和俯仰姿态对照表可以证实这一点。
另外我还有一个推论,就是为什么总是有一种说法:737的飞行员操纵技术比320的要好?
从这个俯仰增量需求区间来讲,737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被迫也好,主动也好,所需保持的操纵能力必然要高一些。
当然我们现在也观察到,737上的重着陆/擦机尾现象,越来越多,而这就不单是一个“320小桌板式的安逸”能够解释的了。
各位朋友需要了解的是,图片中的说法仅就相对而言,以作示意,刻度也不是精确定位,更不要以二元对立的方向进行思考。
着陆拉平期间,都可能存在操纵过量的问题。
有时候同样的杆量对应的,却不一定有一致俯仰速率。
拉平法则影响也好,初始迎角也好,甚至或者说拉开始前预先减小了下降率,这里也不啰嗦了。
而目前的数据显示,操纵过量的问题一般发生在左侧。
在着陆拉平这一刻,我们仍然需要这一点点这种成功人士的品质。
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拉杆有一段“空行程”,没找到别的词,姑且这么描述吧。
这其实是由于拉平法则、杆舵对应的一些些滞后,和空气动力学本身的特性(不是拉杆的那一刻马上就L>G)等诸多因素造成的。
有个笑话是说:吃第10个馒头饱了,早知就不用吃前边的9个了。
嗯~~差不多一个道理吧。
上一期我们描述了飞行员操纵能力的构成,目测只是其中一元。
有时候其实可以这么说,(姿态或下沉)看出来了就是看出来了,没看出来就是讲再多也没有用。
以往也说过了,这是天赋,各人有各人的缘法。
而手上功夫也是如此。
人总有年老色衰的那一天,我们需要用认知来抵抗我们的身体极限。
上图里这位大神,江湖人称“老鬼”,我们一般尊称他作老教员,当然他不姓老,人也并不老。
2016年我和他去了趟宝岛,环骑一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车轮飞驰1136公里,留下了人生中一笔吹牛P的财富。
老教员不管在骑行还是喝酒上,技术和耐力都是一流。
跟他唯一有可比性的,可能就是比他白点... 23333 ...
我从他身上体认到三样东西:
-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同等的技能,如上上图所示,反正我是做不
到;
-就算能力到了,也不是每次都可以做到;
-为什么他能上,需要持久的练习,对技巧的掌握。
说是自己体认,其实是他教给我的,我只是嘴硬罢了。
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唯愿自己知不知,勤而行之。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