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五四运动学案(无答案)精品教育.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国际地位的提高B.与会代表的积极努力
C.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D.政府维护主权的强硬政策
4、学习检测
(见单篇)
5、作业布置:
背诵本课重点知识
6、整理反思:
7、学习评价:
老师:学生完成情况:较好()一般()不好()
完成不好的原因:
教师签字:
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学生签字:
3.在举国上下汹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也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学生B.商人C.工人D.市民
7.“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闻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材料说明五四运动中( )
A.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B.共产党的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D.工人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8.有位西方史学家说:“《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最终没有中国的签名,他们,中国人,竟拒绝了我们,世界的统治者——西方世界的决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
C.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顾维均回忆录》里写道:“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送给日本……”材料所描述的情形发生在()
A、1919年的巴黎和会B、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
教学Βιβλιοθήκη 实施过程
三、新课讲授:
1、知识点框架: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然而,英、法、美等列强操纵会议,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5、电影《青春之歌》中有一组反映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场景:北京大学等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随后举行示威游行,游行学生振臂高呼口号。游行学生呼喊的口号中应该有(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6.“学生一日不放,本店一日不开”“国家将亡,无心营业”,这些标语反映出五四运动得到了哪个阶层人民的支持( )
2.1919年,北京3 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30多名爱国学生。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家长对本次学案完成情况的评价
班主任签字:
1.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地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2.6月3日,北京学生再次走上街头,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遭到军警镇压。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2、例题:
1.九十多年前,中国的一位外交官在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发出这样的愤慨:“偌大一个省份见夺于他国,这难道是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的报酬吗?”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一场什么运动( )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
2.“为雪心头恨,而今作禁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C、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D、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4.它标志着中国人,至少是中国知识分子特 别是青年学生意识的觉醒,是1840年以来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群 体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由此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即中国的政治已不再限于职业政治家范围,而扩大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层面,“它”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学案2019年月周期
教师
科目
历史
学生
时间
教学内容
第十三课五四运动
教学目标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2.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考点
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