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疮——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疮
⼀、热毒阴疮(1)妇科证候特点:本病初起,阴户⼀侧或双侧忽然肿胀疼痛,⾏动艰难,继则肿,处⾼起,形如蚕茧.不易消退,约3~5天使欲成脓.并易向⼤阴唇内侧粘膜处溃破,溃后脓多臭秽⽽稠,⼀般约经5~7天即可收⼝⽽愈.但亦有经常反复出脓⽽形成窦道者。
(2)全⾝症状:会出现恶寒发热,⼝⼲纳少,⼤便秘结,⼩便涩滞.⾆苔黄腻,脉沉⽽滑数。
⽅药:①五味消毒饮②仙⽅活命饮。
⼆.湿热蕴结证1)临床表现:外阴肿胀疼痛,⾏⾛不便,或阴中溃烂流⽔,伴带下量多,⾊黄臭,⼝苦纳呆,⼼烦易怒,⼩便涩痛或不畅,⼤便溏⽽不爽,⾆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药:①龙胆泻肝汤②萆解渗湿汤合四妙丸。
三、寒凝阴疮(1)妇科症侯特点:肿块坚硬,⽪⾊不变.不甚肿痛,经久不消,或⽇久溃烂.搔痒出⾎,脓⽔淋沥,疮久不敛。
(2)全⾝症状:神疲体倦、纳⾕不⾹,⼼悸烦躁,⾆质淡嫩,苔薄黄腻,脉细软⽆⼒。
⽅药:①托⾥排毒散②阳和汤。
四.⽓⾎亏虚证(1)临床见证:外阴肿块溃脓,⽇久不尽,或阴中蚀烂,⾎⽔淋漓,⽇久不敛,疼痛不适。
伴神情倦怠,少⽓懒⾔,⾯⾊萎黄,⾆质淡,苔⽩厚,脉细弱⽆⼒。
⽅药:①托⾥消毒散②内补黄芪汤。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疗效评
定】【其它疗法】【中药名⼚与中成药】
[概述]
妇⼈阴户⽣疮,局部红、肿、热、痛,积结成块,或化脓腐烂,脓⽔淋漓,甚则溃疡如⾍蚀者,称为“阴疮”,亦名“阴蚀”、“阴茧”等。
前⼈对阴疮的命名,颇不统⼀,⼤体可分为⼴义和狭义两类。
⼴义阴疮见于《外科真诠》、陈实功《外科正宗.杂疮毒门.阴疮论第三⼗九》及《医宗⾦鉴.外科⼼法要诀》等籍.包括阴疮。
阴挺,阴肿.阴脱.阴癫等,但多数医籍所载系狭义阴疮,即指阴器溃烂,或痛或痒.或攻刺疼痛,臭⽔淋漓,甚则阴蚀⼏尽者。
内症:体倦内热,经候不调,或饮⾷⽆味,哺热发热等。
包括西医所指外阴炎.外阴肿瘤、痈肿。
溃疡、阴茧等。
主要指前庭⼤腺炎、前庭⼤腺囊肿等。
[历史沿⾰]
阴疮,早在黄帝内经中巳奠定了病因、病机、治疗的基础,《素问.⾄真要⼤论第七⼗四》记载。
太阳之胜……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
《灵枢.痈疽论第⼋⼗⼀》:“痈……发于阴股名⽈⾚施,不急治,六⼗⽈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当急死”叙述了阴疮的症状.预后。
《素问。
长刺节论篇第五⼗五》。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深浅刺,刺⼊者多⾎.⼩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
”《灵枢.痈疽论⼋⼗⼀》⼜云:“其病⼤痈脓,治之,其中乃有⽣⾁,⼤如⾚⼩⾖,锉陵翘草根各⼀升,以⽔⼀⽃六升煮之.竭取三升,则强饮厚⾐,坐于釜上,令汗出⾄⾜已。
”《素问》尚有“汗之则疮已”之治,计治法有针刺、内服、外熏,后世医家皆根据内经⽽发展。
《神农本草经》亦记载硫磺等药抬妇⼈阴疮。
汉.张仲景.《⾦匮要略。
妇⼈杂病脉证并治第⼆⼗⼆》记述以脉测证,创洗⽅“狼⽛汤”,治阴中蚀疮烂。
晋.葛洪《肘后备急⽅.卷五》⼜有新发展:“⼜阴疮有⼆种:⼀者作⾅脓出,⽈阴蚀疮,⼆者亦作疮,名为热疮.若是热,即取黄檗,黄芩.切,作汤洗之,仍取黄檗黄芩作末傅之。
.“所述阴疮⼀为溃疡蚀烂,⼀为痈肿,其因为热,内.服⼆黄泻⽕解毒,外敷⼆黄末清热消肿。
隋.《诸病源候论。
妇⼈杂疮诸侯四.阴疮候>云:“阴疮者,由三⾍九⾍动作侵⾷所为也.诸⾍在⼈肠胃之间,若脏腑调和,⾎⽓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蚀于阴.轻者或痛或痒.重者⽣疮也。
巢⽒阐先贤之所未发,认为阴疮系⼈体正⽓不⾜,抵抗⼒减弱,⾍动作侵蚀所致。
唐《千⾦备急要⽅.卷⼗七.养性》认为阴疮系房劳所伤,交合不洁,浊精留于阴内所致。
⼈有所怒,⾎⽓未定,因以交合,令⼈发痈疽”。
宋。
《三因极⼀病证⽅论。
疮证治》综前⼈所述.详细记载:“凡妇⼈少阴脉数⽽滑者,阴中必⽣疮,名⽈ 疮,或痛或痒,如⾍⾏状,淋露脓汁,阴蚀⼏尽,皆由⼼神烦郁,胃⽓虚弱,致⽓⾎留滞.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云,阳明主肌⾁,痛痒皆属⼼,治之当补⼼养胃,外以薰洗坐导药治之。
”阐明补⼼养胃扶正在治阴疮中的地位。
明清《济阴纲⽬》收集内服之补⼼汤.藿⾹养胃汤;浴洗之塌肿汤、黄芩汤,当归汤;傅主治阴疮⽅;内阴中之雄黄散;掺之铜绿散、柏蛤散等验⽅效⽅颇多。
《医宗⾦鉴。
妇科⼼法要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指出:“ 蚀成疮浓⽔淋.时痛时痒若⾍⾏,少腹胀闷溺⾚涩,⾷少体倦晡热蒸.四物柴栀丹胆草.溃腐逍遥
坠补中。
综上所述,历代对阴疮的认识,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
⽤药等,详细审察,究其微赜,相互补充,⽈臻完善。
[病因病机] .
阴疮的病因.正如陈实功《医宗⾦鉴。
痈疽门》所云:“痈疽发背为何⽣,好好⾝躯发此形,内被七情⼲脏腑,忧愁思虑总关⼼.⼜有六淫伤⽓⾎.风寒暑湿⽕相临.膏梁厚味多⽆忌,劳伤房欲致亏阴。
可见,其病因不越三条,外因、内伤.房劳。
形成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湿热蕴结。
正如《灵枢经。
痈疽论第⼋⼗⼀》所云:“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泣⽽不⾏,不⾏则卫⽓从之⽽不通.壅遏不得⾏,故⼤热.⼤热不⽌.热胜财⾁腐,⾁腐则为脓。
”若为寒邪所伤.或久病不愈,⽓⾎⼤伤,痰湿凝结不化,则成寒凝阴证.
⼀、热毒由于天暑地热,⼈⾎沸溢,热之所过,⾎液为之凝滞,进⼀步则⾎败⾁腐。
成疮为痈。
《素问.⽓交变⼤论第六⼗九》谓:。
岁⽕⼤盛.炎暑流⾏,⾝热⾻痛为浸淫”,“炎暑流⽕,病寒热疮疡”。
或⼼肝⽕旺,如《景岳全书.妇⼈规》云: “或七情郁⽕”,。
七情六欲者,盗⼈元⽓之贼也”,⼼⽕旺.则迫⼼之⾎妄⾏,肝⽕旺,则不疏脾,脾失健运,湿浊内停.肝⽕挟湿热下注,⼼肝之⽕煎灼妄⾏之⾎,则疮疡成。
或嗜啖膏梁厚味,如《外科正宗》所云: “膏粱者,醇酒肥鲜炙熔之物也,时⼈多以⽕炭烘熏;或以油酥燥煮.其味⾹燥⽢甜,其性咸酸⾟辣……消阴灼脏。
”使⼈热中.湿热下注,则阴疮亦成。
⼆、寒凝风寒乘阴。
《外科正宗》云: “寒乃节侯不调.疾风暴⾬.冰雪严寒所伤,或⼝贪⽣冷之物,体弱之⼈感⽽随发者多。
”皆因寒主收引凝滞.⽓⾎不畅.寒凝⾎瘀.⽓机不利.痰浊内停,痰瘀交阻为患。
或脾胃虚弱,《校注妇⼈良⽅.妇⼈阴蚀疳疮⽅沦》云; “脾胃虚弱,⽓⾎留滞”⽓为⾎帅.⽓⾏则⾎⾏。
⽓虚.⽆⼒推动⾎运,则⾎滞⽽不⾏.正⽓不⾜,外邪易凑,病从寒化.凝结不散,致成阴证之阴疮。
或本阳症,久⽽⽓虚⾎弱.正不能托毒外出.脓⽔淋漓,元⽓更虚,酿成阴证者有之。
此外,⼜有交合失时,如《备急千⾦要⽅》中所云。
妇⼈疳疮.因⽉后便⾏房,⾄湛浊伏流阴道.…。
⼜{⼥科经纶》慎斋按: “若⽉事⾏房,败精浊⾎.凝滞成疮……。
⼜有⾍毒之说,《诸病源候论};.阴疮者,由三⾍九⾍侵⾷所为也。
,此类病因所致之阴疮,随机体阴阳之盛衰⽽化.阳盛者多为热证,阴盛者表现寒证。
《外科正宗》云“疮痈不论上中下,唯在阴阳⼆症推。
”“凡治痈肿先辨虚实阴阳。
”本书还从发于脏发于腑来探求病因病机,可供参考,认为发于脏者为内因.发于腑者为外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外阴⼀侧或两侧发现红、肿、热,痛,甚则破溃脓⽔淋沥,或久不敛⼝,或结肿不消。
(⼆)检查阴户⼀侧或两侧有肿块坚硬或肿块呈囊状或肌肤溃破流脓渗液。
⼆,鉴别诊断
阴疮与阴痒、阴挺,外阴湿疹相鉴别。
┏━━━━━━━┳━━━━━━━━━━┳━━━━━━┳━━━━━━━━━━┳━━━━━━━━━━━┓
┃、\\\病名 ┃ ┃ ┃ ┃ ┃
┃鉴别要点 ┃阴疮 ┃阴 痒 ┃外阴湿疹 ┃阴挺 ┃
┣━━━━━━━╋━━━━━━━━━━╋━━━━━━╋━━━━━━━━━━╋━━━━━━━━━━━┫
┃病因 ┃邪毒湿热为主 ┃湿毒、湿热 ┃湿邪 ┃正虚 ┃
┣━━━━━━━╋━━━━━━━━━━╋━━━━━━╋━━━━━━━━━━╋━━━━━━━━━━━┫
┃病态 ┃阴肿,阴茧、阴蚀 ┃⽆改变 ┃⽔湿疹⼦ ┃阴户膨出物 ┃
┣━━━━━━━╋━━━━━━━━━━╋━━━━━━╋━━━━━━━━━━╋━━━━━━━━━━━┫
┃局部症状 ┃红,肿.热.痛 ┃⽆ ┃⽆.或搔破后渗⽔ ┃⼀般⽆症状,或带下 ┃
┣━━━━━━━╋━━━━━━━━━━╋━━━━━━╋━━━━━━━━━━╋━━━━━━━━━━━┫
┃化脓 ┃有 ┃⽆ ┃⽆ ┃⽆ ┃
┃ ┃ ┃ ┃ ┃ ┃
┗━━━━━━━┻━━━━━━━━━━┻━━━━━━┻━━━━━━━━━━┻━━━━━━━━━━━┛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发病急骤,阴部⼀侧或两侧红、肿、热、痛,甚则脓⽔淋漓,多为热证。
《外科正宗》谓:“纯阳初起必掀肿,更兼⾝热有微寒.顶如尖字⾼突起,肿似弯⼸根有盘。
”
2.阴部⼀侧或两侧肿块坚硬或呈囊性.⽪⾊不变,⽈久不削,多为寒证。
《外科正宗》云;“不红,不肿、不知痛.疮根平⼤喜浇汤.顶不⾼兮根不活.⾊不光兮腐不穰.焰软⽆脓空结聚,……疮形成紫⿊,⾯⾊变青黄。
”
辨预后善恶
(1)外阴局部红、肿,热,’痛,脓⽔淋漓,形体壮实者.属善证,预后良好。
(2)阴疮久溃不敛,脓⽔淋漓,奇臭异常,形体虚羸者.属恶候.预后不良。
(3)外阴肿块,坚硬不消,久治不愈,亦属恶证.预后不佳。
⼆、治疗原则。
⾼秉钧《疡科⼼得集.辨诸疡总论》云: “在⽪肤腠理间者,可以表⽽散。
《内经》有调扦之则疮已是矣。
若怫郁⽓⾎在肌⾁之分,外达⽪肤。
作寒热⽽⽣脓者.或七情所抬.或膏梁之变.皆宜解内热,不宜发汗.仲景所谓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者是矣。
⼀疮⽽有宜汗不宜汗之戒,盖热有浅深表⾥故也。
故疮在⽪肤,则当因其轻⽽扬之、汗之、浴之,外以杀⾍润燥,皆解凝结涎沫之药敷之。
疮在肌⾁,则当因其重⽽减之.泻经络之热,清凉⽓⾎,外以化脓⽣肌膏贴之。
1。
热毒,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消肿散结。
兼正⽓虚:清热解毒为主,佐以消肿散结,再佐抉正托毒。
2。
病久邪恋正虚,清热解毒与扶正托毒并重,并佐以消散。
3.本着“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坚者消之,虚者补之,下陷托之”的原则处理。
三、证治分类
(⼀)热毒阴疮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本病初起,阴户⼀侧或双侧忽然肿胀疼痛,⾏动艰难,继则肿,处⾼起,形如蚕茧.不易消退,约3~5天使欲成脓.并易向⼤阴唇内侧粘膜处溃破,溃后脓多臭秽⽽稠,⼀般约经5~7天即可收⼝⽽愈.但亦有经常反复出脓⽽形成窦道者。
(2)全⾝症状:会出现恶寒发热,⼝⼲纳少,⼤便秘结,⼩便涩滞.⾆苔黄腻,脉沉⽽滑数。
(3)证候分析:本病初起,热毒⼊侵与局部⽓⾎相争,脉络壅阻,毒瘀初结,故以局部症状为主。
由于局部脉络不通,红热疼痛颇剧,以致患者⾏动艰难.继⽽热毒与、⽓⾎相搏结,局部⽔⾎瘀积,结聚不散,故局部肿胀明显,⾼凸有似蚕茧状,不易消,散。
约3~7天.壅结之热毒,腐化⾎⾁为脓⽔,由于热毒猖獗.溃破后易向⼤阴唇内侧粘膜处溃破,溃后脓多臭秽⽽稠者,亦可以证明热毒有余之象;⼀般经5~7天.脓毒排出后,邪热外泄,正能胜邪.故肿退痛⽌,脓尽⼝收.疾病告愈。
但如热毒内恋,脉络瘀结,部位较深,热腐⾎脉化脓者.可致经常反复出脓.脓液外流不畅.但⼜淋漓不⽌.久之形成窦道⽽成顽疾。
当局部症状进展时,热毒炽盛,邪正抗争激烈.故可出现全⾝恶寒发热.⼝⼲纳少.⼤便秘结,⼩便涩滞.苔黄脉数等症侯。
2.治疗、
(1)治则:清热解毒,活⾎化瘀。
(2)⽅药:五味消毒饮(⽅见恶露不绝)加乳⾹、没药、⾚芍、丹⽪,或仙⽅活命饮。
①五味消毒饮中,蒲公英不仅有清热解毒的作⽤,⽽且有散结的功效.主治妇⼥乳痈疔疮;紫花地丁具有蒲公英相似作⽤,并对瘰疬恶疮亦有效;⾦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功效较好.但治上焦及头部的痈肿疮毒为佳:天葵不仅有清热解毒之功,且有排脓的作⽤;加⼊丹⽪、⾚芍者.凉⾎活⾎,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加乳⾹,没药者.不仅在于⽌痛,有助于调⽓化瘀,畅通脉络的作⽤,⾎液流畅,热毒易于排泄.此乃治疗疮疡的有效⽅法。
②仙⽅活命饮(⽅见乳痈)。
若⾼热肿胀.疼痛剧烈,⾏将化脓者,或巳化脓者,⽤此。
本⽅意义主要是三个⽅⾯。
第⼀是清热解毒,消除脓疡之源,故⽤银花、⽢草.天花粉,防风等,后⼆味并有消风⽌渴之⽤。
第⼆是活⾎化瘀,消肿⽌痛,⽤当归尾,⾚芍,乳⾹,没药、⼭甲等。
第三是排脓.已化之脓,必须予以排清排尽.故⽤皂⾓刺、贝母,⽩芷等。
若经常反复出脓.⽽形成窦道者,当予以清热解毒.通畅脉络.并佐以扶正托毒并配合外
治法。
仙⽅活命饮加黄芪,桔梗等。
(⼆)寒凝。
阴疮
1。
辨证
(1)妇科症侯特点:肿块坚硬,⽪⾊不变.不甚肿痛,经久不消,或⽇久溃烂.搔痒出⾎,脓⽔淋沥,疮久不敛。
(2)全⾝症状:神疲体倦、纳⾕不⾹,⼼悸烦躁,⾆质淡嫩,苔薄黄腻,脉细软⽆⼒。
(3)证候分析:上述主证有两种情况:第⼀种是肿块不易消散者;第⼆是阴疮久不收敛,⽽呈现阳虚⽓弱者。
第⼀种情况详见阳和汤条.本处分析第⼆种情况。
由于阴疮破溃⽈久,津液内亏,⽓⾎不⾜,阴虚及阳,阳⽓薄弱,⽆⼒托毒外出,⽆⼒推动⾎⾏,⽓化不及,痰湿不运,⽆⼒提纳.故脓⽔淋漓,疮久不敛。
阳⽓虚弱,必及脾运,脾胃失运,故见神疲体倦.纳⾕不⾹等症状。
津液内亏,⽓⾎不⾜,⼼神失养。
故出现⼼悸烦躁.夜不能寐等症.
2.治疗
(1)治则;益⽓养⾎,托毒外出。
‘
(2)⽅药:托⾥消毒散或阳和汤或⼩⾦丹
①托⾥消毒散(《外科正宗》):
⼈参⽩术黄芪⽢草茯苓当归⽩芍银花⽩芷皂⾓刺桔梗
本⽅所列药物含有四个⽅⾯的意义,如果把补⽓合养⾎作为扶正来看,则仍然有三个⽅⾯的意义.兹分述如下:
⼈参,⽩术、黄芪、⽢草、茯苓补⽓助阳;当归、⽩芍,川芎养⾎和⾎;银花。
⽩芷、皂⾓刺解毒消肿.有助排脓;桔梗外提托毒。
上述药物中参、芪需重⽤,黄芪合桔梗是扶正托毒、固表敛⼝的主要药物.若体弱者.应去⽩芷.倍⽤黄芪。
②阳和汤(《外科全⽣集》);
熟地⿅⾓胶炮姜炭⾁桂⿇黄⽢草⽩芥⼦
若阳虚寒凝.痰湿内聚.症见阴户⼀侧肿胀结块,不红不热,经久不消者,治当温经散寒,化痰养荣。
⽅中熟地,⿅⾓胶补⾎助阳;姜炭、⾁桂温经通脉;⿇黄、⽩芥⼦通阳散滞消痰;⽣⽢草解毒⽽调和诸药。
全⽅具有温阳补⾎、宣通⾎脉、散寒祛痰之功效,有如⽈照当空,阴霾⾃散.可化阴凝,⽽使阳和的作⽤,故名阳和汤。
③⼩⾦丹(《外科全⽣集》):
⽩胶⾹草乌头五灵脂地龙⽊鳖⼦乳⾹没药麝⾹墨炭归⾝
本⽅所列药物,芳⾹药较多。
其中⾃胶⾹、麝⾹、草乌头、地龙、⽊鳖⼦温经通络,梢痰利湿;五灵脂,乳⾹、没药化瘀⽌痛;归⾝、墨炭养⾎扶正。
全⽅有着温经通络,散寒消肿的作⽤。
⼀般均⽤成药服⽤,对⼥性乳房结块及其它部份的良性肿块均可使⽤.为外科常⽤成药之⼀.
此外.除热毒阴疮,寒凝阴疮外.亦有因风邪客于阴部者,兼见阴户肿痛、奇痒.治宜疏风消肿,⽤艾叶、防风、⼤戟等煎熬,更以枳壳、陈⽪⼆味为末,炒热敷之,其肿⾃消。
湿热下注者,兼⾝肿胀痒痛,带多⾊黄.治疗当以清热利湿,⽅⽤草藓渗湿汤,龙胆泻肝汤.
[结语]
阴疮可分为热毒、寒凝两种,临床上主要以热毒为主,热毒阴疮是由感染邪毒,或湿热外袭,导致邪热与⽓⾎相搏结.久⽽⾁腐为脓。
所致寒凝阴疮,主要是体质虚弱,尤其是脾肾阳⽓不⾜,邪毒或痰湿凝结,或热毒阴疮⽇久⽽⽓⾎⼤虚.阳证转阴。
治疗热毒阴疮,在于清热解毒,理⽓化瘀。
选⽤五味消毒饮或仙⽅活命饮。
寒凝阴疮在于温阳散结扶正.可⽤阳和汤。
若⽓⾎⼤虚邪毒内恋.⽤托坚消毒散。
同时,注意外阴清洁卫⽣,加强护理。
饮⾷亦须注意,未溃之先,毒⽓内作,倘有⼝⼲渴症者,凉物须当少少与之,以滋蕴热。
脓溃之后,⽣冷硬物⼀概禁之。
不然,伤脾损胃,脓必难成.致疮软陷,⼜难收敛。
阴疮溃后,⽓⾎两虚,脾胃并弱,必须注意调补脾胃。
[⽂献摘录]
《外科真诠》:阴户⼀边结肿,亦有两边结肿.其形如茧,内脓成⾃溃头,得之肝⽕热毒者轻,得之交合不洁者重。
《外科正宗》阴疮总论⽈。
妇⼈阴疮.乃情郁⽕伤损肝脾,湿热下注为患,其形因多不⼀,总由邪⽕所化也。
阴中如挺出⼀条蛇形尺许,坠重流⽔溺涩者,乃脾⽓下陷,肝⽕从之,朝服补中益⽓汤,晚服龙胆泻肝汤,外涂雄黄藜芦散.其患渐收。
阴中突出如菌⼦,如鸡冠.四边肿痛者.乃肝郁脾虚所致,先以补中益⽓汤加⼭栀,川芎、茯神,⾹附、陈⽪调理。
阴户忽然肿实作痛,因劳伤⾎⽓.湿⽕下注.宜四物汤加丹⽪、泽泻。
花粉、柴胡治之。
阴中⽣⾍
眉如⼩蛆者,乃⼼⽓郁⽽邪⽕所化,宜四物加黄连、胆草,⽊通、⽯菖蒲,以通散⼼窍郁滞,.外以银杏散纳⼊阴中。
阴器外⽣疙瘩,内⽣细⾍作痒不可忍者……令⼈多发寒热,与痨瘵相似……急与逍遥散吞芦荟丸,早晚⼆服,外⽤银杏散绵裹塞⼊阴中.杀⾍⽌痒.半⽉渐愈。
交接出⾎者,肝虚有⽕,不能藏⾎。
四物汤加胆草、黄芩、⼭栀、柴胡。
新交房事.伤⽽肿痛者,珍珠散猪脊髓调敷。
⼜妇⼈久居寡室,淫⽕妄⽽⼜郁,郁⽽⼜妄,邪⽕久注……阴中腐烂,攻刺头痛,臭⽔淋漓,⼝⼲发热,形削不⾷,有此症者.⾮药能愈,终归⼀死,⼜名失合症也。
《⼥科经纶》引⼤全⽈:妇⼈阴蚀疮,……名⽈羼疮.或痛或痒如⾍⾏状。
淋漓脓汁,亦有阴蚀⼏尽者,此由⼼神烦郁,胃⽓虚弱,致⽓⾎凝滞⽿。
……治当补⼼养胃,外以熏洗坐导治之。
陈良甫⽈:阴疮者,由三⾍或九⾍动作,侵蚀所为也.……脏腑调和,⽓⾎充实.不能为害,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蚀于阴经者,或痒或痛,重则⽣疮。
《⼦⾦⽅》⽈:妇⼈疳疮,因⽉后便⾏房,致湛浊伏流阴道,⽣疳疮搔痒。
妇⼥外阴出现红肿灼热疼痛,甚者破溃流脓,或溃烂如⾍蚀者;或外阴⼀侧肿块状如蚕茧。
或质硬疼痛者,统称阴疮。
包括热疮痈肿、阴蚀、阴肿、阴茧等。
西医⾮特异性外阴炎、单纯性外阴溃疡、前庭⼤腺炎(脓肿),前庭⼤腺囊肿等与本病症状相似,属于本节讨论范畴。
有关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该书卷下品药中即有⽺蹄“主……⼥⼦阴蚀”,蚤休“主……痈疮阴蚀”,淮⽊“主……⼥⼦阴蚀,漏下⾚⽩”,⽩敛“主⼥⼦阴中肿痛”等记载,⽂中虽未提及阴疮之名,但上述诸药所治之证均属后世阴疮包括的病种。
阴疮,⾸见于汉代《⾦匮要略》“少阴脉滑⽽数者,阴中即⽣疮,阴中蚀疮烂者,狼⽛汤洗之。
”概述了阴疮的症状和治疗。
继之晋代《肘后备急⽅》将阴疮分为两种,分别论治。
“阴疮有⼆者,⼀者作⾅脓出,⽈阴蚀疮。
⼆者亦作疮,名为热疮,……”,若为阴蚀疮则予“雄黄矾⽯各⼆分,麝⾹半分捣敷。
”热疮痈肿即“取黄柏⼀两、黄芩⼀两,切作汤洗之,仍取黄柏、黄芩作末敷之。
”对其病因,隋代《诸病源候论》认为阴疮的发病主要与⾍蚀有关,“阴疮者,由三⾍九⾍动作侵⾷所为也。
……若五脏调和,⾎⽓充实,不能为害。
若劳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蚀于阴,轻者或痛或痒,重者⽣疮也。
”强调了⼈体正⽓不⾜,肠胃虚损是⾍蚀致病的主要内因。
唐代《备急千⾦要⽅》提出阴疮系房劳所伤,交合不洁,浊精留于阴内所致。
“⼈有所怒,⾎⽓未定,因此交合,令⼈发痈疽。
”“妇⼈疳疮,因⽉后便⾏房,⾄湛浊伏流阴道……”。
说明阴疮的发病与房事不洁有着⼗分密切的关系。
宋代《校注妇⼈良⽅》则从⼼脾胃三脏功能失调概况了阴疮的病因病机,并提出了内外合治之法。
“阴中有疮名⽈蠹,或痛或痒,如⾍⾏状,脓⽔淋沥,亦有阴蚀⼏尽者,皆由⼼神烦郁,脾胃虚弱,⽓⾎流滞⽿,内当补⼼养胃,外以药敷洗乃可。
”明代,《景岳全书.妇⼈规》认为“妇⼈阴中⽣疮,多湿热下注,或七情郁⽕,或纵情敷药,中于热毒”所致,并对其症状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提出了以四物汤、逍遥散加减为代表的治疗⽅药,“其外证……,或⽣⾍湿痒,或内溃肿烂疼痛常流毒⽔。
其内证则为体倦内热,经候不调,或为饮⾷不⽢,晡热发热……或为⼩⽔淋漓⾚⽩带下。
凡治此之法,若肿痛内外俱溃者……四物汤加栀⼦、丹⽪、胆草、荆芥或⽤加味逍遥散……”。
清代《医宗⾦鉴.外科⼼法要诀》则将阴疮分为阴肿、阴蚀,
“妇⼈阴疮系总名,各有形证各属经,……阴肿劳伤⾎分成,阴蚀胃虚积郁致。
”“乃肝⼼⼆经⽕盛,湿热下注所致。
”《医宗⾦鉴.妇科⼼法要诀》则进⼀层论述阴疮的发病由湿热⽣⾍,⾍蚀阴中所致。
“妇⼈阴疮名⾍慝,由七情郁结,伤损肝脾,⽓⾎凝滞,湿热下注,久⽽⾍⽣,⾍蚀成疮。
”湿热源于内⽣,由肝脾功能失调所致。
综上,阴疮由湿热邪毒或⾍蚀致病居多,亦有七情郁⽕伤损肝脾,或房劳纵肆、不洁所致者,常发病急,病情重,但多预后良好。
若迁延Et久,正⽓受损,⽓⾎亏虚,疮⾯坚硬肿痛,边缘不整,或溃烂流⽔,久治不愈,则预后不良。
正如清代《外科正宗》云:“阴中腐烂,攻刺疼痛,臭⽔淋漓,⼝⼲发热,形削不⾷,有此者⾮药能愈,总归于死。
”此种情况与外阴癌性溃疡、前庭⼤腺癌等外阴恶性肿瘤症状相似,应作有关检查,以利诊治。
[病因病机]
阴疮的发病主要由湿热毒邪蕴结阴户所致,其次正虚脾弱,风寒⼊侵或痰湿停聚亦可导致本病的发⽣。
湿热之邪可由内⽣,肝脾功能失调是其主因,亦可外感,经期、产后摄⽣不慎是其诱因;热毒之邪多因不洁性交直犯阴中,或由湿热郁久化⽕成毒⽽致。
湿热毒邪伏于肝经,蕴结阴户,致局部⽓⾎壅滞,“壅遏不得⾏,故⼤热,⼤热不⽌,热胜则⾁腐,⾁腐则为脓。
”故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脓,若湿热盘踞阴户,蕴久⽣⾍,⾍蚀则见阴中溃烂;寒凝痰瘀,则与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有关,风寒乘阴,“体弱之⼈感⽽随发者多。
”(《外科正宗》)。
因寒主
收引凝滞,寒凝则⽓滞⾎瘀,加之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不化,流注下焦阴户。
湿聚痰凝,痰瘀交阻则结聚成块。
若素体正⽓不⾜或病久正虚邪恋,不能托毒外出,则肿块破溃,脓⽔淋漓,⽇久不愈,或阴中溃疡,久不收敛。
西医学认为阴疮的发⽣与下列疾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1.⾮特异性外阴炎阴道分泌物增多,经⾎或产后恶露刺激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外阴炎。
重者可出现⼩阴唇糜烂或形成溃疡。
本病常为混合性细菌感染,如葡萄球菌、⼤肠杆菌、链球菌。
2。
前庭⼤腺炎(脓肿)和前庭⼤腺囊肿前庭⼤腺位于两侧⼤阴唇下段内侧,腺管开⼝于⼩阴唇内侧靠近处⼥膜处,因解剖部位的特点,在性交、分娩、⾏经或其他情况污染外阴时,病原体容易侵⼊⽽引起炎症。
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肠杆菌、链球菌、肠球菌、沙眼⾐原体等,淋球菌也是引起前庭⼤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之⼀,国外现有研究发现,淋球菌感染占50%,此类患者HIV抗体阳性率较⾼。
急性炎症发作时,病原体⾸先侵犯腺管,腺管呈急性化脓性炎症,腺管El往往因肿胀或渗出物凝聚⽽阻塞,脓液不能外流积存⽽成脓肿。
在急性炎症消退后腺管堵塞,分泌物不能排出,÷脓液逐渐吸收沉淀后可形成囊肿。
有时腺腔内粘液浓稠,或先天性腺管狭窄排液不畅,或分娩时阴道及会阴外侧裂伤,或会阴侧切时损伤前庭⼤腺导管,均可使前庭⼤腺分泌引流受阻,导致囊肿形成。
若囊肿继发感染,则可形成脓肿反复发作。
[诊断与鉴别]
⼀、诊断要点
1。
病史常发⽣于经期、产后、旅游、出差或久坐不起,长途跋涉或骑车后。
2.临床表现外阴红肿疼痛,甚者破溃流脓,或溃烂流⽔,⾏⾛不便,或见外阴⼀侧下段包块,伴会阴部坠胀疼痛或性交不适。
3.妇科检查外阴肿胀充⾎,重者见⼩阴唇粘膜糜烂溃疡形成,或见⼀侧⼤阴唇下段包块,红肿灼热,压痛明显。
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脓肿直径可达5—6cm,常伴恶寒发热等全⾝症状,当脓肿内压增⼤,表⾯⽪肤变薄,可⾃⾏破溃。
若系囊肿,多为单侧,⼤⼩不等,可持续多年不变,合并感染时可迅速增⼤,形成脓肿。
4.辅助检查急性期⾎常规⽩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沉增快。
⽩带常规清洁度Ⅲ。
⼀Ⅳ。
,可查见滴⾍。
脓液涂⽚或超⾼倍镜检查,可查见淋球菌。
综上,妇⼥外阴出现红肿疼痛,甚者破溃流脓或溃烂流⽔;或见外阴⼀侧下段包块,伴会阴部坠胀疼痛不适,妇检见外阴充⾎肿胀,甚者破溃渗液,或脓肿形成,或见⼤阴唇下段囊肿形成,即可确诊。
⼆、鉴别
1.外阴瘙痒以外阴及阴道⼝瘙痒不堪,甚或痒痛难忍,常伴⽩带增多、⾊黄臭。
可见外阴潮红、充⾎,⽩带常规可查见霉菌、滴⾍,或在阴⽑中发现阴虱,可与阴疮鉴别。
若搔抓破溃流⽔亦可形成阴疮。
2.外阴湿疹是⼀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肤病,其病因较复杂,多认为是⼀种第Ⅳ型变态反应,过敏原来⾃外界或体内。
病变初期,外阴呈弥漫性潮红,⽆明显界限,可逐渐发展为丘疹、⽔泡,进⽽糜烂渗液,由于灼热和剧烈痒感⽽搔抓,可形成痂⽪,合并感染。
根据病史及有关检查可予鉴别。
3.外阴瘤样病变及肿瘤外阴上⽪包涵囊肿、⽪脂腺囊肿、中肾管囊肿等瘤样病变,外阴纤维瘤、脂肪瘤等外阴常见良性肿瘤,均可在外阴部扪及肿块,但根据其⽣长部位、质地、活动度与前庭⼤腺开⼝的关系,即可与之鉴别。
若位于前庭⼤腺处的实质性包块,质地坚硬应考虑前庭⼤腺癌,外阴溃疡久治不愈应排除外阴恶性肿瘤。
[辨病论治]
阴疮是以局部症状、体征为主的⼀种疾病,是西医多种外阴炎性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除重症外,⼀般⽆其他兼症。
对此除选⽤针对主体病因的内服药物外,以专⽅、验⽅外治亦是辨病治疗的⼀种较好选择。
⼀般7⼀14天为⼀疗程。
1.连翘败毒丸(《现代中西医妇产科学》)清热解毒,消肿定痛。
⽤于阴疮脓成或已溃者。
⽤法:每次6g,⼝服,每⽇2次。
2.如意⾦黄散(《外科正宗》)
组成:天花粉500g,黄柏、⼤黄、姜黄、⽩芷各250g,厚朴、陈⽪、⽢草、苍术、天南星各lOOg碾末。
清热解毒,消肿⽌痛。
⽤于阴疮阳证,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未溃脓者。
每次取药末30—
50g,⾷醋或蜂蜜调敷患处,每⽇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