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属书信体文章,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

但语文课只有“读〞,没有“悟〞,学生
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美的装点。

这节课上,不仅有声情并茂
的“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学生或“读〞中“悟〞,或“悟〞中“读〞;或“读〞
后“悟〞,或“悟〞后“读〞。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
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

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

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谁的呼声?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

因为悟读交汇,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凯旋的情景,并通过多媒
体出示一家人团圆的画面,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有的说:“我一下子扑进爸爸
的怀抱,在爸爸的脸颊上亲了又亲。

〞有的说:“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
还有的说:“爸爸,我一定向你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维和战士。


三、语文实践,还须多样
回忆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

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

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语言朴实,读起来催人泪下。

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一、创设情境体味伤痛
二、练笔扎实收获成果
在这堂课上,我通过播放收集到的战争画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战争的残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很自然。

在指导学生小练笔时,我的设计是:看来同学们有很多的话想说,就让我们拿起笔,为战争的人们写几句话吧。

〔出示1、当我看到〔〕,我禁不住大声呼唤“要和平,不要战争!〞2、为了明天〔〕,为了明天〔〕,让我们一起呼唤“和平!和平!和平!〞〕从同学们的答复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对和平的渴望,听到了他们爱的表达。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3
以前总以为课上到学生流泪,那里面作秀的水分一定很大,因为我固执地认为教学和表演是完全两码事,太煽情了只会冲淡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然而,最近我在课堂上意外地与眼泪相遇了。

那天,我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研读课文时,感觉这文章挺浅显的,读读讲讲就可以了,也无需刻意将文章的内涵深入地开掘出来。

没想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的气氛竟然有点凝重。

我像往常一样,我把认为好的地方范读了一遍。

说心里话,这种稚嫩的文章,是不可能在我的心里漾起多少涟漪的,所以我仅用比拟平缓的语调读着,技巧性地让语调消沉,感觉稍有点压抑。

刚读完,我发现前排一个小女孩莫名其妙地流泪了,起初我还以为方才她遇到了伤心事,于是,我过去轻轻地抚了一下她的头。

可是,当我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时,那个小女孩居然泣不成声起来。

一种悲戚的情绪很快地在教室里蔓延开去,流泪的越来越多,甚至有学生啜泣着读不下去了。

课上到这个份上,再纠缠本课教学效果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课文中所表露出来的伤感、愤懑、渴求,已渗入学生们的眼泪,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中了。

眼前这种情景不禁让我感动起来,记得那节课我的脸上没了习惯性的笑容,心里堵得慌。

做了这么多年的老师,这是我头一回被学生如此深深地感染了。

下课后,我在办公室里静坐了良久,却始终不能平抑内心的冲动。

也许以前我太轻看学生了,以为总角之童天真幼稚,不会有太深沉的见解,我习惯于高高在上,在课堂上口假设悬河,想当然地认为这样便是成功的教学,笑谈还得意地把教书比作做饭,唱曰:顿顿四菜一汤,天天有营有养,足矣!可是细细反思一下,其实这种想法是大大地错了!用纯技术的教学手法,去机械地面对可爱的孩子,要求他们呆板地向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努力,绝不允许出半点偏差。

而这样做了,我还自以为在尽心尽力呢。

假设学生只能教条地运用评议语言文字,忽略了语言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轻视了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这是教学的一个绝大缺憾。

这一回,学生们实实在在地用他们的眼泪给我上了一课,教学中情感的交流可能是学习的催化剂。

即使是煽情,也是为了学习的化学反响来得更强烈一些。

这,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4
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但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

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到达以情动人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情实感。

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响,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

如:我设计了“你
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等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篇6
之所以选择《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作为此次赛课的,其主要原因是几年前参加区优质课评比上的就是这一课,而且还拿了一个一等奖。

估计是尝到了甜头,这次希望也能轻松过关,有不劳而获的嫌疑。

但是真正开始磨课,才发现,所谓的过去经验都是空的。

甚至不如没有,因为所谓的有,也是一种羁绊,一种束缚。

好在经历了一个月左右的磨课历程之后,在原有的根底上,有了突破,有了亮点。

以下结合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反思:
一、课前谈话为铺垫课堂气氛而设置
课前谈话时,一起欣赏了一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论,在这些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发言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为情感的铺垫,营造气氛,急转直下,用“我们谈论着幸福,沉浸在幸
福之中,可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无辜的人,他们的幸福却被战争这个恶魔无情地夺走。

今天,我们就来倾听一个中国孩子关于战争发出的呼声。

〞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即使做了充分的预习,课堂上仍然要留足读书的时间。

课上初读课文,是要表达对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脉络。

通过初读,解决了“这封
信是谁写给谁的?他在信里发出了怎样的呼声?〞这两个问题,并且存疑:“为什
么署名写‘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而不直接写雷利这个名字?等到整篇课文都学完了,我们就会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这个环节的处理一是能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关注体裁特点,读书信要关注格式,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法的总结。

三、字词学习更是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抓“卓越〞这个词,全面了解文中的爸爸卓越还表现在哪里,并且带动二、三自然段的学习。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有一点特别值得反省:当一生说:“爸爸的卓越还表现
在他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家〞时,我没有及时去引导他去寻找前半句,而是急着去找另一个学生,企图救场。

结果另一个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卫士、牺牲在维和
的战场上〞这些话语。

事后一想,如果我能追问第一发言的学生:“还有吗还表达
在哪?〞说不定,学生就能答复完整,补充到位。

我想,这也是一种课堂调控经验缺乏的表现,值得在日后的教学中去锤炼。

在今后的日子里应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发言,做比拟准确地引导,那么学生就能很好地表达、归纳。

四、品词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设计这堂课的主旨是:以读为轴心,连接学生、文本、语言、情感这四个点;在朗读、感悟中回归语文本色,演绎语文风采。

在课堂上出成效的是“分别时美丽的约定〞和“重逢时残酷的现实〞这两个内容
的比照处理和挖掘。

不仅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更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两个自
然段地比照写作才造成这样的情感落差,也才能这样打动人心。

让学生隐约明白,这样的表达手法的妙处。

而体验到这种情感落差是因为前面所做的铺垫、情绪的积淀,到这个环节,使得情感有了一个突破口,而且,这时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

从第二自然段“美丽的约定〞的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份美丽。

再进入第
三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和爸爸分别后,家人天天盼着他回家,想象着重逢的画面
是怎么样的?〞这样一个环节,把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落差。

同时,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营造了一个场,让学生进入到情境当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传达出来的情感。

并且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去提升这样的情感认识。

这个环节的教学之所以能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这样的场,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教师语言的描述,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来表达的。

在朗读当中,凸显了文本的情感主线:因为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引发对战争的痛恨,更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五、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轻重缓急的处理
课堂教学如同烹饪手艺,此次课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对课堂节奏和火候的把握还是比拟欠缺的。

比方说,更多的是关注设计,及时从课堂获取信息的意识稍欠缺。

当学生的答复有失偏颇时,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该怎么去引导?尚不能很自如。

师生互动时,什么时候火候最好?什么时候展示这个环节才能有最正确的效果?比方“美丽
的约定〞和“残酷的现实〞那两段话的比照,是个很好的设计,但如何在课堂上起
到最大的作用呢?这个还需要深思再深思。

在教学反思即将完成的此刻,我特别要说的是感谢!感谢莲都外国语学校403班的学生和他们的语文老师。

这个班的孩子语文学习的习惯很好,他们的老师很注意平时语文学习中的方法指导,孩子们也积累了不少的语文学习的好方法。

朗读水平高,表达很自信,很顺畅,给人一种落落大方的感觉。

读书很投入,很有表现力。

基于对学生的这个认识,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课堂上,给听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叫做吴缺的男孩,他的朗读博得了全场的掌声,真是能读到大家的心里去;他的想象写话细腻深刻,展现了良好的语言功底。

像这样优秀的孩子,这个班里还有很多很多,成了一个善于学习语文的群体。

这也是他们的老师精心培养的结果。

当我在课后经过几天的思考和沉淀,写下了一个说不上深刻但很坦诚的教学反思,只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点滴感受,记录上课的片段。

仅此而已!最后,化用《长相思》一词作为教学反思的结尾:
风悠悠,雨悠悠,欲驾轻舟把卿求,春风三月瓯江流。

语悠悠,文悠悠,演绎激情春风柔,语文本色是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