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中
的应用
摘要: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对小学生语文阅读与习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以此反馈语文学习效果与综合能力。

为了奠定扎实的语文习作基础,提升习作训
练实效性,全面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教师应立足“教情”与“学情”,
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正向引导学生,调动习作兴趣,渗透习作
方法,提升整体教学效率。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内容与目标,提出
思维导图在习作活动中的有效应用策略,期望对习作教学创新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习作教学
思维导图工具围绕某关键词或主题为核心,引领发散性思维,由点及面建立
完整的系统,借助图片、文字、色彩等多样要素,直观、立体地呈现知识要点,
完成知识建构。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指导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活动,这是语文
课程改革的一次创新尝试,给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习作训练体验,增添语文课堂
趣味性与灵动性,带给学生灵感启发,对提升习作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较于传统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式,引入思维导图工具,以“思维训练”
为着力点,优化设计中高段习作教学活动,使得习作训练更开放、更多元、更个性,深受学生欢迎,主动绘制思维导图,获得习作训练的启发。

总体来看,思维
导图在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思维导图有利
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保持习作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掌握方法、打好基础、培养习惯的黄金期,但是由于年龄较小、经验不足,从中高段开始接触作文,常
常感到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写,对习作训练抱有畏难情绪,学习与训练的
积极性不高;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带来多样化的课堂学习形式。

刺激学生多重感官,由浅入深地渗透习作方法,成功唤醒学生参与动机,集中注意力思考与探索,
使得习作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
基本的习作框架,明晰习作流程,降低学习难度,更易于小学生接受。

以习作主
题为切入点,逐级列出导图分支,形成一个完整的习作框架,再进一步充实内容,渗透习作技巧,优化习作训练过程,提升习作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思维导图明确习作要求
写好一篇文章,首先学生要了解习作要求,在此基础上找准习作方向,确定
习作内容与形式,才能避免发生“跑题”现象。

因此在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工具,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关键词并延伸分支内容,明确习作要求。

比如习作教学《有你,真好》,笔者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清晰地列出习作要求——结合真实
的实情描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六年级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与
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刺激学生大脑产生联想,选择感
兴趣的材料,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写出人物性格与品质。

借助
思维导图,本节课的训练内容与训练要点一目了然,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
讨论确定自己想要写的“人”与“事”,为提笔训练做好准备。

(二)利用思维导图引领习作思路
从以往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来看,习作训练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

对此,想要进一步提升习作训练水平,除了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
习作方法与技巧,也要强化情感体验,能够在写作时有感而发,促进思维发散。

在日常习作训练时,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引领习作思路,并补充习作内容,实现“情”与“理”的有机融合。

比如习作教学《这儿真美》,本节课围绕“真美”
为关键词,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联想一切与“美”相关的事物,如“校园美”、“自然美”、“风景美”等等,可以写熟悉的景点、城市、名山大川,也
可以写身边的小区、公园、校园一景等等,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导图的“六觉美”,包括:色彩美、造型美、气味美、听觉美、触觉没、心觉美。

由浅
入深,环环相扣,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跃然纸上。

(三)利用思维导图启发习作审题
在中高段习作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改变了过去单一化的习作训练方法,采取直观、趣味的图文并茂形式,列出习作过程中的思维重点、思维关联以
及思维拓展等内容,降低习作训练的难度,提高教学实效性。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发挥思维导图优势,解读剖析习作训练主题,指导审题立意。

比如习作教
学《“漫画”老师》,先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习作要求,再结合“‘漫画’老师”
为关键词,延伸多个分支内容,如:老师的外貌,老师的性格,老师的喜好,老
师的人物特征,有代表性的事件。

通过列出老师的不同特点,再逐一对应具体事例,这样学生就获得启发,基本能够掌握习作要求,理清习作思绪,再补充相应
材料,顺理成章地完成习作训练。

(四)利用思维导图拓展习作素材
很多小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紧皱眉头,拿到题目却不知从何着手,实际上这
反映了他们平时阅读与习作积累不足,缺乏习作素材,才会陷入“无话可说”的
困境。

利用思维导图,从一个关键词出发,扩散更多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多
样的脉络结构图,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获得源源不断的素材与灵感。

比如习作教
学《二十年后的家乡》,课前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寻找灵感,并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有人写二十年后家乡环境的变化,有人写二十年后家乡经济发展的变化,有
人写二十年后母校的变化等等,拓展写作思路与写作素材,促进思维发散与创新,提高小学生习作水平。

总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从根本改善了语文习作“教”与“学”的思路,激发小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获
得习作灵感,积累习作素材,指导写出更多有条理、有思想、有内涵的优秀作文,促进小学生习作水平提升,增强语文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丹丹.思维导图助力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路实现"裂变"[J].教育科学论坛,2021(7):10-13.
[2]朱含蕊.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阅读和习作的思考[J].文存阅
刊,2021(25):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