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有一盒彩笔》教案1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我有一盒彩笔
教学目标:
(1)运用已经学会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11个,掌握其中8个生字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仿写句子。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小节(自主识字的能力、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
(3分钟)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请大家认真听,仔细想,看谁先猜出来。
身上穿着彩色衣,没事儿躺在盒子里,美术课上带着它,画出什么都美丽!(彩笔)多么神奇的彩笔啊!你们一定用它画过许多画,谁愿说说你用彩笔画过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二、初读课文。
(7分钟)
1、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也用彩笔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他还给画配上了好听的诗呢!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边想:丁丁一共画了几幅画?每幅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学生听录音,看课件,了解课文内容)
2、说说丁丁画了几幅画?每幅画里都画了些什么?(丁丁画了两幅。
第一幅画了小河、稻田、月亮、山、电视台等内容。
第二幅画了海洋、太阳、面包树、小朋友长上翅膀等内容。
)师:丁丁不仅画画得好,诗写得也美。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好听的诗——我有一盒彩笔(出示课题并齐读)
三、品析词句,随文识字:(10分钟)
(一)学习第一节:
1、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节,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互相交流喜欢的原因。
汇报自学情况。
(品析句子可以不按照书上的顺序)
A:画一条蓝色的直线,那是小河流过的稻田。
(学生读句子、交流喜欢理由,再互相评议补充。
)
(结合课件说理由:蓝色的小河水很清澈很美丽。
仿佛听到河水哗哗地流动,声音很动听。
这么清澈的水浇灌了庄稼,庄稼喝饱了水,可茁壮成长,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指导朗读。
(让朗读好的学生谈自己朗读的处理)
课件出示生字:
(1)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学生用多种方法记)
(2)组词、扩词。
B:画一条紫色的曲线,那是连绵起伏的远山。
理解:连绵起伏——(看课件)抬眼望去,远处的山高高低低,一座连着一座,这就叫——连绵起伏。
在霞光的映射下,远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紫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请小朋友们按照自己的体会朗读。
C:画一个黄色的圆,那是中秋明月挂在山间。
【你们见过中秋节的月亮吗?(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见到的中秋明月的样子。
)
(看课件)快看!月亮婆婆慢慢地爬上山尖了!中秋节这天,她显得多么有精神哪!她那慈祥的目光正注视着你们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呢!你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给他听吗?
D:画一个细细直立的三角,那是电视塔插入云天。
突出:细细、直立、插入云天
一节小结:丁丁用彩笔画出了美丽的今天,让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一节。
(二)学习第二节:(15分钟)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二节,你觉得丁丁的哪个理想最美好,最神奇,就多读几遍。
2、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每个理想之神奇。
3、汇报学习情况:你认为丁丁的哪个理想最美好,最神奇?
A:我画透明的海洋,为了看清海底的宝藏。
【重点理解“透明”:清澈,没被污染。
理解“宝藏”:(1)指名读。
“藏”是多音字,它还读cánɡ(板书)捉迷藏的藏。
读准这两个音。
(2)你知道海底有哪些宝藏吗?(指名说)】
看“海底世界”课件。
(知道虽然海底有很多宝藏,但我们人类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盲目地滥用。
)
B:我画绿色的太阳,为了让夏天凉爽。
C:我画结满面包的大树,为了永远消灭饥荒。
1、生说理由。
2、学习词语:
3、引导:小朋友们每天能够吃到可口的饭菜,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每天吃不饱穿不暖。
(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人正面临饥饿的威胁,应该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
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如果有结满面包的大树呢?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导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以读来体会、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透明、饥荒、)
D:我画小朋友长上翅膀,为了在广阔的天空飞翔。
1、生说理由。
2、想象一下,你现在就有一双翅膀,那么你会去做什么?(指名)相信假如你有一双翅膀,你一定会:飞进森林里和小动物们一起跳舞,一起学习,一起歌唱。
你们一定能读好这句话。
3、(出示:飞翔)指名读、齐读。
丁丁的理想多么美好!让我们用最动听的声音齐读这一节。
(丁丁给小朋友画上了翅膀,为了在广阔的天空飞翔,老师也给每位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自己的世界翱翔。
)
四、配乐朗读全文。
五、扩展:(3分钟)
每个人都有理想,如果让你用彩笔描绘出自己的理想,你会画什么,你能仿照课文说一句(一段)话吗?(此举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实现了由在阅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到在实践中运用、完善语言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