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全瑜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罗频多的哲学,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又可称为“精神进化论”。因为阿罗频多把宇宙本体——梵看作是一 种“精神”,它有许多高低不同的层次,宇宙的演化就是“精神”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一层层进化的过程。
发展历史
整体瑜伽自然也就包括传统各派瑜伽的精髓。虔敬是最重要的。精神的真理只能为那些履行宗教修持以待真 理的人们所觉知,所以我们必须一心不乱,心地高尚,以获得精神性的智慧。只有这样,“心思”才能把握神圣 的原旨,“心思”被用于高尚的用处,获得永恒的命运。那用处就依附在它上升与下降过程中的地位,命运则是 圆成与超越,而不再会是根除或者消灭了。
谢谢观看
100余年前,那正是一个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时代;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时代;又是尼采虚无主义哲学 的时代;亦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时代。阿罗频多却在那里宣传古老的印度教哲学,引导大家阅读《薄伽梵歌》, 练习瑜伽,提高精神层次,这实在是不怎么合乎时宜。阿罗频多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对那些哲学思想本是极熟 稔的。他在另一本《瑜伽书札集》里详细地对学生解释了他的思想与这些思想的区别。
在印度古代,形成了许多瑜伽学说和修炼方式,主要有智瑜伽、业瑜伽、信瑜伽、王瑜伽、诃陀瑜伽、密乘瑜 伽等等。智瑜伽,主张通过增长智慧的方式实现个体灵魂与梵的结合。在方法上强调抑制、“自制”(对肉体一切 情感和欲望的抑制)和“三昧”(把自己的全部意识集中到一处,来证悟梵我合一的神圣境界)。业瑜伽,主张通过 无私忘我的行为来实现解脱。它倡导忘我地为神服务,从而达到人与神的结合。信瑜伽,主张通过对神无限忠诚、 虔诚崇拜,来实现解脱。王瑜伽,因主张通过身体和心理修炼实现解脱,被认为是最稳妥、最有效的方法,故称“王 瑜伽”(瑜伽之王)。诃陀瑜伽,主张把身体和生命当作工具,通过“体式”、“调息”和其他训练,使肉体生命的 活动静止化、纯净化,最终揭示出内在的自我,从而达到梵与我的结合。
大全瑜伽
源自于印度的瑜伽健身法
01 基本信息
03 具体内容
目录
02 产生背景 04 发展历史
Hale Waihona Puke 大全瑜伽(Integral Yoga),又称整体瑜伽、综合瑜伽,是一种是一种源自于印度的瑜伽健身法
基本信息
大全瑜伽,又称整体瑜伽,综合瑜伽,英文名Integral Yoga,是印度三圣之一的室利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根据切身修习经验,总结传统瑜伽的优劣所创,集中了印度瑜伽的精华。整体瑜伽用一种无上的超 心思(supermind)来打通物质和精神的壁垒,把人的肉体提升到超心思的层面,从而透彻人生本源,参悟宇宙 奥秘。阿罗频多把自己这套瑜伽称为“综合的瑜伽”,而且认为这才是一种“整体的瑜伽”。大全瑜伽首次把进 化(evolution)思想引入新吠檀多哲学中。但是这种进化绝非达尔文说的物种进化,而是纯粹的精神进化,是 人生的进化,在牺牲中获得自我的上升。物质再也不是和精神分离的了,甚至瑜伽本身亦不再是分裂的了。阿罗 频多彻底打破了业报,思辨和奉爱这些传统瑜伽范畴,瑜伽就是瑜伽,虽然练习手段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一致 的,一切都可以包容到他的整体瑜伽论中去。如果精神进化论是阿罗频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述,那么整体瑜伽论 则是实现其世界观的手段或方法。一个是理论基础,一个是方法手段,两者相辅相成,融会一体。
阿罗频多终身信奉《薄伽梵歌》。《薄伽梵歌》上就说,“用牺牲做他们的伴侣,万物之主创造了这些生 民”。牺牲的律则对于瑜伽修行者来说是最核心的律则。因为只有注视牺牲,站在生死之间,才能领悟到自己不 是单独存在于这世界之上,自己更不是世界之主。自身是破碎的,渺小的,深受束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 悟自我的背面,那才是神圣的自然。自然要求我们向上,提升,追求解脱。自我的牺牲看似一种极大付出,可它 能够获得神圣的报酬,能够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圆成我们内中通向永恒目的之路。
产生背景
现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各种瑜伽和瑜伽行法,是经过改造过的、单纯用于体育锻炼的一些方式,它与印度人所 说的瑜伽相差甚远。印度的瑜伽文化早在3500年前的吠陀时代就已出现。在《梨俱吠陀》中,“瑜伽”(yoga)一 词,指牛马拉车时套在脖子上的“轭”或“枷”。后来,词义逐渐扩展,引申为“连结”、“结合”、“合一”、 “化一”的意思。奥义书和各宗教派别赋予“瑜伽”一词以宗教的意义,把它视为人与神、个体灵魂(小我)与梵 (大我)相结合的手段。因为此种手段通过人与神、我与梵的结合化一而能实现宗教的最终目的——解脱,因此受 到极大的重视。在古代印度人看来,人的肉体和心思由于受外界物质的诱惑则不断产生贪欲和自私,从而引发各种 烦恼和痛苦,所以肉体和心思往往被看作是罪恶和痛苦的根源。要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则必须借助瑜伽手段控制 肉体,抑制心理活动,使个人的内在精神(我)与宇宙精神(梵)结合起来,从而获得解脱。
吠檀多论是古代印度教哲学流派中最重要的一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在印度思想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类似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吠檀多论源于古代宗教经典《奥义书》,主要讨论世界的本原、人的本质、人与神和人与 自然的关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生痛苦和最终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等等问题。吠檀多的学者们由于在梵、 我和世界三者关系的观点上发生了分歧,而产生出许多不同的学术派别,如吠檀多不一不异论、吠檀多不二论、吠 檀多制限不二论、吠檀多纯粹不二论、吠檀多二元论、吠檀多二元不二论等等。在这些古代吠檀多派别中,以商羯 罗的吠檀多不二论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近现代吠檀多学者大都继承吠檀多不二论的基本原理,又糅进西方哲 学、自然科学和人道主义的一些内容,而创造出许多新吠檀多学说,阿罗频多的“整体吠檀多论”就是其中之一。
具体内容
阿罗频多的哲学体系,从印度传统哲学的角度看,被称之为“整体吠檀多论”,但是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也可 以称为“精神进化论”。所谓“整体吠檀多论”(Integral Vedanta),是指阿罗频多在继承印度古代吠檀多不二 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不同的吠檀多学说,并融入大量现代科学的内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哲学。所 谓“整体”(integral)一词似乎译得不准确,“整体”在这里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综合”不同吠檀多学说的精 华,消除它们之间歧异;一层是“调和”古代吠檀多哲学中各种对立的概念,如梵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一与多、 明与无明等,使它们成为最高精神本体在进化过程中的不同层次或等级。
发展历史
整体瑜伽自然也就包括传统各派瑜伽的精髓。虔敬是最重要的。精神的真理只能为那些履行宗教修持以待真 理的人们所觉知,所以我们必须一心不乱,心地高尚,以获得精神性的智慧。只有这样,“心思”才能把握神圣 的原旨,“心思”被用于高尚的用处,获得永恒的命运。那用处就依附在它上升与下降过程中的地位,命运则是 圆成与超越,而不再会是根除或者消灭了。
谢谢观看
100余年前,那正是一个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时代;是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时代;又是尼采虚无主义哲学 的时代;亦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时代。阿罗频多却在那里宣传古老的印度教哲学,引导大家阅读《薄伽梵歌》, 练习瑜伽,提高精神层次,这实在是不怎么合乎时宜。阿罗频多受过良好的西式教育,对那些哲学思想本是极熟 稔的。他在另一本《瑜伽书札集》里详细地对学生解释了他的思想与这些思想的区别。
在印度古代,形成了许多瑜伽学说和修炼方式,主要有智瑜伽、业瑜伽、信瑜伽、王瑜伽、诃陀瑜伽、密乘瑜 伽等等。智瑜伽,主张通过增长智慧的方式实现个体灵魂与梵的结合。在方法上强调抑制、“自制”(对肉体一切 情感和欲望的抑制)和“三昧”(把自己的全部意识集中到一处,来证悟梵我合一的神圣境界)。业瑜伽,主张通过 无私忘我的行为来实现解脱。它倡导忘我地为神服务,从而达到人与神的结合。信瑜伽,主张通过对神无限忠诚、 虔诚崇拜,来实现解脱。王瑜伽,因主张通过身体和心理修炼实现解脱,被认为是最稳妥、最有效的方法,故称“王 瑜伽”(瑜伽之王)。诃陀瑜伽,主张把身体和生命当作工具,通过“体式”、“调息”和其他训练,使肉体生命的 活动静止化、纯净化,最终揭示出内在的自我,从而达到梵与我的结合。
大全瑜伽
源自于印度的瑜伽健身法
01 基本信息
03 具体内容
目录
02 产生背景 04 发展历史
Hale Waihona Puke 大全瑜伽(Integral Yoga),又称整体瑜伽、综合瑜伽,是一种是一种源自于印度的瑜伽健身法
基本信息
大全瑜伽,又称整体瑜伽,综合瑜伽,英文名Integral Yoga,是印度三圣之一的室利阿罗频多(Sri Aurobindo)根据切身修习经验,总结传统瑜伽的优劣所创,集中了印度瑜伽的精华。整体瑜伽用一种无上的超 心思(supermind)来打通物质和精神的壁垒,把人的肉体提升到超心思的层面,从而透彻人生本源,参悟宇宙 奥秘。阿罗频多把自己这套瑜伽称为“综合的瑜伽”,而且认为这才是一种“整体的瑜伽”。大全瑜伽首次把进 化(evolution)思想引入新吠檀多哲学中。但是这种进化绝非达尔文说的物种进化,而是纯粹的精神进化,是 人生的进化,在牺牲中获得自我的上升。物质再也不是和精神分离的了,甚至瑜伽本身亦不再是分裂的了。阿罗 频多彻底打破了业报,思辨和奉爱这些传统瑜伽范畴,瑜伽就是瑜伽,虽然练习手段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一致 的,一切都可以包容到他的整体瑜伽论中去。如果精神进化论是阿罗频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述,那么整体瑜伽论 则是实现其世界观的手段或方法。一个是理论基础,一个是方法手段,两者相辅相成,融会一体。
阿罗频多终身信奉《薄伽梵歌》。《薄伽梵歌》上就说,“用牺牲做他们的伴侣,万物之主创造了这些生 民”。牺牲的律则对于瑜伽修行者来说是最核心的律则。因为只有注视牺牲,站在生死之间,才能领悟到自己不 是单独存在于这世界之上,自己更不是世界之主。自身是破碎的,渺小的,深受束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 悟自我的背面,那才是神圣的自然。自然要求我们向上,提升,追求解脱。自我的牺牲看似一种极大付出,可它 能够获得神圣的报酬,能够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圆成我们内中通向永恒目的之路。
产生背景
现在,中国民间流传的各种瑜伽和瑜伽行法,是经过改造过的、单纯用于体育锻炼的一些方式,它与印度人所 说的瑜伽相差甚远。印度的瑜伽文化早在3500年前的吠陀时代就已出现。在《梨俱吠陀》中,“瑜伽”(yoga)一 词,指牛马拉车时套在脖子上的“轭”或“枷”。后来,词义逐渐扩展,引申为“连结”、“结合”、“合一”、 “化一”的意思。奥义书和各宗教派别赋予“瑜伽”一词以宗教的意义,把它视为人与神、个体灵魂(小我)与梵 (大我)相结合的手段。因为此种手段通过人与神、我与梵的结合化一而能实现宗教的最终目的——解脱,因此受 到极大的重视。在古代印度人看来,人的肉体和心思由于受外界物质的诱惑则不断产生贪欲和自私,从而引发各种 烦恼和痛苦,所以肉体和心思往往被看作是罪恶和痛苦的根源。要想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则必须借助瑜伽手段控制 肉体,抑制心理活动,使个人的内在精神(我)与宇宙精神(梵)结合起来,从而获得解脱。
吠檀多论是古代印度教哲学流派中最重要的一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在印度思想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类似于中国的儒家思想。吠檀多论源于古代宗教经典《奥义书》,主要讨论世界的本原、人的本质、人与神和人与 自然的关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生痛苦和最终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等等问题。吠檀多的学者们由于在梵、 我和世界三者关系的观点上发生了分歧,而产生出许多不同的学术派别,如吠檀多不一不异论、吠檀多不二论、吠 檀多制限不二论、吠檀多纯粹不二论、吠檀多二元论、吠檀多二元不二论等等。在这些古代吠檀多派别中,以商羯 罗的吠檀多不二论最有代表性、影响也最大。近现代吠檀多学者大都继承吠檀多不二论的基本原理,又糅进西方哲 学、自然科学和人道主义的一些内容,而创造出许多新吠檀多学说,阿罗频多的“整体吠檀多论”就是其中之一。
具体内容
阿罗频多的哲学体系,从印度传统哲学的角度看,被称之为“整体吠檀多论”,但是从现代哲学的角度看,也可 以称为“精神进化论”。所谓“整体吠檀多论”(Integral Vedanta),是指阿罗频多在继承印度古代吠檀多不二 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各种不同的吠檀多学说,并融入大量现代科学的内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哲学。所 谓“整体”(integral)一词似乎译得不准确,“整体”在这里包含两层意义:一层是“综合”不同吠檀多学说的精 华,消除它们之间歧异;一层是“调和”古代吠檀多哲学中各种对立的概念,如梵与世界、精神与物质、一与多、 明与无明等,使它们成为最高精神本体在进化过程中的不同层次或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