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合作探究
1.孩子跟妈妈捉迷藏,表现了对母亲怎样的情感?他为什么想变成 一朵金色花?
孩子跟妈妈捉迷藏,表现了儿童喜欢嬉戏的心理,以及对母亲的迷恋之 情。孩子要妈妈时刻注意他的存在,让她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让她为自 己着急。
他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方便和妈妈捉迷藏。因为金色花的树 枝、花瓣、花香、树影,可以和妈妈的所有日常活动产生关联,无时不在 地提醒她注意“我”。同时,金色花的圣洁,也可以代表孩子的纯真。
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 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 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情势短小灵活。
第一课时
《金色花》 泰戈尔
预习检查
1 给加色字注音。 匿( nì)笑 沐( mù)浴 祷( dǎo)告
2 释义。
匿笑: 偷偷地笑。
3 文学常识。
板书设计
品“荷”感“言”
一写红莲 二写红莲 三写红莲
环境
纷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雨肆意地下着;在大荷 叶的覆盖下
红莲
开满、亭亭 左右攲斜,
无依无靠
不动摇
“我”的心情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为什么会深深地受了感动? 是“我”看到了什么?还是想到了什么?
雨打红莲 荷叶护莲
(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在一起乘凉 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明确: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诗中“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几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 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们在痛 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 幸福。
当普耶大祭日,邻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 整日价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了普耶礼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姊姊?”妈 妈,你将柔声地告知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 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有改动) 1.这首散文诗通过谁的口吻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通过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孩子对母亲的迷恋,也表达了母亲对 孩子所倾注的全部的爱。
“不适意”的原因是雨越下越大,红莲被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 “我”无法可想。
“不宁的心绪散尽”是因为母亲唤“我”回屋的同时,红莲旁边的 一个大荷叶正倾侧下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母亲保护女儿的同时荷叶正保 护着红莲。
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花草无情人有情, 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那么像荷叶一 样的母亲呢?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二、托物言情 用金色花这一圣洁、美丽的意象,表现儿童的纯真和母爱的圣洁。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告 别 (泰戈尔)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拂晓,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 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摩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 把你吻了又吻。
课堂小结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它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时时刻刻滋润着 我们。
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 谈。(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 荷叶·母亲 》 冰 心
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天之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 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 的逼真心声,可以说是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 “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段儿女发自肺腑的心 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凝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报 母
读书时

拿灯去牛棚
思路
三次嬉戏
——
——
——
我 散发香气
让妈妈嗅到香味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为妈妈遮阳,保护眼睛 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撒娇
人物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 _天_真__烂_漫__、__活_泼__可__爱_、__热__爱_母__亲___ 的孩子。 我从课文读到了一个 _慈_爱__善_良__、__温_顺__美__丽_、__爱__好_孩__子__ 的妈妈。 孩子:快乐、顽皮、幼稚、纯洁、想象丰富、聪明 母亲:虔诚、勤劳、圣洁
情由
1.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可爱? 因为“我”沐浴着母爱。
2.诗歌抒发感情时往往借助具体的事物,这首诗主要借助 了什么事物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金色花。抒发了孩子对母亲的热爱和迷恋之情。
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歌?
——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亲的温顺慈爱和儿童 的天真顽皮。
现了所叙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请把它们找出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②
→③
→ ④_________
答案:①工作时 ②沐浴后 ③午饭后读书时 ④黄昏到牛棚时
初读感悟
画面 一首散文诗就像一幅画,这首散文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
样的图画呢?
这首散文诗向我们展现了“我”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 画面。
妈妈 做祷告时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 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 “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趁你睡着时, 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的睡眠的深处。当 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的熠熠地暗中飞去了。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 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应着母爱的光辉。人们爱好花儿, 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亲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 实在新奇而美好。
3.孩子变成金色花陪伴着母亲,他为什么不
让妈妈知道?
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 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 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 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 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而不告知妈妈实情。
4.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试着从写景、意境、感情三个方面进 行赏析。
明确: 文章美在三处:一是场景美,描画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 动场景。二是意境美,作者被美景感动并联想到母亲的关爱与呵护,幻 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三是情感美,母亲是纯洁的, 总是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安慰和力量;母亲是无私的,她将 永远荫蔽着你,伴随你生。
2.这首诗想象丰富,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了哪些形象回来与母 亲相伴?
答案:诗中的“我”想象自己变成清风、涟漪、梦儿等与母亲相伴。
3.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虽然孩子远离了母亲,但孩子永远走不出母亲的思念,孩子就 是母亲的全部。
4.在写作手法上,这篇散文与《金色花》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都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如《金色花》中将自己想象成花儿, 《告别》中将自己想象成清风、涟漪等,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孩子对母 亲无尽的迷恋。
《 金 色 花 》 选 自 《 泰戈尔诗选 》 , 作 者 是 泰戈尔 , 印度 (国籍)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 诗集 《 吉檀迦利 》《 新月集 》《 园丁集 》 《 飞鸟集 》等。获1913年 诺贝尔文学 奖,是第一 位获得此奖项的亚洲人。
4.《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但它具有叙事风格,在诗中有一些词语体
4.为什么妈妈见到孩子会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 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写法特色
一、想象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 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按时间顺序写了一天中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 戏,在亲昵的气氛中,让读者感受到纯真的母子之爱。
第二单元
散文诗二首
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 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 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 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象征的表现 手法。
3 通过描画画面,表现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和思想情感。
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 情文学体裁。它融会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荷叶•母亲》,结合提示,理清层次。

莲(1段)→②
莲(2、3段)→③ 莲(4~7段)→④
Hale Waihona Puke 莲(8、9段)明确:①送 ②忆 ③看 ④悟
4.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 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明确: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即荷叶护莲图,包含了莲花、 荷叶。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
试读以下诗句,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调皮,得意,骄傲) ②“我不告知你,妈妈。” (孩子的淘气、机灵、调皮,撒娇的语气)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 “你这坏孩子”?)
预习检查
1 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菡萏(hàn ) 并蒂( dì)
zǐ(姊 )妹 fù( 覆 )盖
荫蔽(yīn )
莲( )蓬
2 通晓词义,填对词语。
① 花瑞 :指花带来的好兆头。 ②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③ 攲斜 :倾斜,歪斜。
3 文学常识填空。
《荷叶•母亲》是一首_ 散文诗 _(体裁),作 者是_冰心_,原名_ 谢婉莹_,福建长乐人,作家、 诗人。著有诗集《 繁星 》《 春水 》,散文集 《 寄小读者 》《樱花赞》等。冰心的诗歌创作深 受泰戈尔的影响,细腻而抒情的语言,与泰戈尔的 《飞鸟集》有许多类似之处。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诗所描画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 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的呵 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的确,母爱是纯 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安慰和力量;母爱是无 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致视 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
合作探究
1.作者环绕“红莲”描写了哪几个场景?体会一下充满在这首诗 中的情绪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明确: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烦闷”是因为半夜的雨让白莲凋谢了,白瓣儿像小船一样散漂 在水面上,作者担心开得正艳的红莲也会遭遇白莲的不幸。
4 《荷叶•母亲》中“菡萏”是荷花的别称,荷花还有哪些别 称?请写下来。
答案:莲花 水芙蓉 芙蕖 水芝
初读感悟
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 重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