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明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益阳市明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4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

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

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

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

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

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

”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

”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

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

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

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

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
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

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

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

“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

“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

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

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
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

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

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

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

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

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

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

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

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

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

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
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

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

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侈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6分)
(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6分)
(4)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7分)
参考答案:
(1)A.C(5分)A项中作者无不满之意,也并未认定这些年轻人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

C项中作者并未描写青龙偃月刀。

(2)答: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

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焗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

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

“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

③喜爱古典文化。

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④为人重情重义。

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答: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

(2分)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

(2分)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

(2分)(4)答:①应该辩证地看待何爹的坚持。

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2分)但是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一天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仍然不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

(2分)②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

(2分)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2分)(言之成理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有泪水的牲口
(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

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

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

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并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的。

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

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抽打活着的牲口的。

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

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

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

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

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

那些撕心裂肺的痛,不会说语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

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

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

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看我。

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

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

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

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

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13)我在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那么大的力气?
(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

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

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15)这头牛后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

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

这是属于农业的胃。

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

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

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

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

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楼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

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

”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

(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C.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D.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

E.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16.“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6分)
17.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
(1)请简要阐释第(14)段“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一句的含意。

(2分)
(2)文中第19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18.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参考答案:
15.(4分)CD(C项“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错; D项“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重要作用”错,“排比”错)(答对一项2分)
16.(6分)①因无端遭受责打,“委屈”地流泪。

②为了生存,“屈辱”地流泪。

③为了积聚劳动力量,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地流泪。

(答对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7.(6分)
(l)(2分)生命本身不卑贱,是珍贵的,有尊严的,平等的,但是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忍受生命的苦痛和磨难。

(语意相近即可)
(2)(4分)①借诗句形象凝练地表现牲口在生活中的艰辛,抒发了对牲口顽强生长的赞美。

②使文章内容深进一层,表明生命虽充满苦难,但也要顽强地生长。

(答对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农业并非田园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宁静与平和,而是充满艰难与苦痛。

(2分)正如文中的那些“牲口”一样,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它们为了生存,忍受疼痛,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

牲口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要从大地上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2分)个人理解略。

(2分)(准确理解句子含义,2分;结合文章内容合理阐述,2分;能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阅读体验分析,2分)
3. 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
如简易地给书法艺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

”如从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高度来论的话,“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

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故不写字不能称其为“书法”。

再者书法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必须是讲究技巧的,由技成能,胡乱涂抹无以称“法”。

这两点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定性。

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即是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意境创造能力。

书法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写字来实现的,写字又必然有其文字的内容,因此,文字内容在书法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书法文字内容的精神内质和意境,应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再创造绝非易事,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通会,化度进去。

我们常说,艺术品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够感动他人,而使自己被感动的这种感染力,应当来自你所写文字内容。

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来作为你书法创造的素材,是很重要的。

读懂文字内容,被其文字意境所打动,引起精神上、情感上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书家的创作激情,提笔作书便成为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才情流注笔端,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之作。

这就是说,在书法对诗文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文字内容的意境与书法艺术表现的意境必须合一。

二是裁取率由,我塑我境。

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

读者对原作的思路情绪的体认,先天就存在着差异。

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把对文学作品的意境体认,裁剪为我们的意境,用我们的笔墨,营造书法意境。

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才能物化现实。

只有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才能出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

况且,意境有着类型意义。

比如,写婉约派词文如采用颜楷,浓重墨,怕摧残纤巧。

写李白诗,若用欧楷缮写,形同谪仙被缚。

总之,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

因为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也即为意境。

选取何种文学底本?当然悉听尊便。

但是剧作家不是对什么文学底本都愿意编的。

画家也不可能将什么诗词都入画。

对文学作品进行书法再创造,无非是借陶家酒浇胸中块垒,乘米家船品江上霁月。

性情如此,自家意境才有可能开发出来。

总之,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

(选自张巨纲《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简言之就是写字的艺术,它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汉字为素材,二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

B.书法具有创造意境的能力,能表现?定的性灵境界,可以反映出书写者的审美理想。

C.书法创作中文字内容占有重要的位置,选择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的文字内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D.书法创作强调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如果不能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就谈不上表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认识往往见仁见智,但是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在对同一文学底本的理解上必须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文字内容的意境和书法艺术的意境的统一。

B.书法创作需要激情,当创作者被文字意境打动,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他们往往能书写出意想不到的佳作,而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感动他人。

C.意境不独是诗文的专利,书法也有其意境。

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沟身,表现意境,这种意境是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

D.书法创作者对文学底本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审美需要,借文字内容来表达书法家自身的性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艺术并非纯形式观赏艺术,它须读其文,以品味其文学内容之意境;观其艺,以欣赏其书法形式美之意境。

B.书家在创作时,应该具备两个条件:能走进诗歌,与文字意境形成共鸣,激发创作热情;个性化地理解诗文和营造个性化的书法意境。

C.与诗歌具有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类似,书法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只有书法风格与诗文内容相互协调匹配,才会产生和谐的效果。

D.书法创作要完全忠实于诗文意境,书法创作的自由度不大,只能在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发挥了。

参考答案:
1.A
2.A
3.D
试题分析:
1.A项忽略了书法概念中“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内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A项,对文学底本可以有个性的理解,不必强求一致。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D 项,书法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可以有个性化的解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7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6)——《论语选读·君子之风》
“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

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

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倚。

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
游。

——何晏《论语集注》
23.(1)“游于艺”可以说是孔子政治失意后的生活方式和心灵安顿方式,《论语选读》中有多处语句可以说是他“游于艺”生活方式的具体写照,请列举一处原文。

(1分)
(2)请简要说明“道”“德”“仁”“艺”四者的关系。

(3分)

从何晏《论语集注》的解说来看,仅仅研究“艺”不足以立身成名,只是自身娱情遣兴方式而已。

如果“游于艺”把持无度,在人生追求不可得而失意沉沦的情况下走向极端,就会玩物丧志,反而有损“道”“德”“仁”。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游于艺”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参考答案:
23.(1)坚守仁义、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

(2)仁义远远重于富贵。

孔子虽然不否定富贵,但是强调如果是不守仁义而获得富贵,那这富贵就如同浮云,与我无关了。

24.“君子”达于修身的境界,做个好人;“圣人”则达于益众的境界,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3、24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