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百炼成钢 B.海水晒盐 C.煤气中毒 D.光合作用
2.某化合物不含氧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
①酸②碱③盐④氧化物.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3.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使用降解塑料 B.推广乙醇汽油
C.减少燃煤使用 D.废旧电池掩埋在土壤中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污水不是化工废水,可向江河湖泊里任意排放
B.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C.可以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涤纶、棉纤维和羊绒
D.通过观察颜色和闻气味可以辨别保鲜膜成分是聚乙烯塑料还是聚氯乙烯塑料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闻药品的气味C.
加热液体D.
读取液体体积
6.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则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7.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B.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C.图乙中a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50℃时a、b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a比b多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虽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B.铁、钠、锌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都不能过量摄入
C.可以通过加水的方法区分硝酸铵、食盐和氧化钙三种白色粉末
D.含碳燃料燃烧不充分时易产生剧毒的CO,所以燃烧时必须保证通风
9.新装修房室内存在甲醛(CH2O)、苯(C6H6)等有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醛分子中含有水分子
B.甲醛相对分子质量为30 g
C.苯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90 g甲醛与39 g苯中的碳元素质量相当
10.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2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24 8 23
A.涉及到的反应可能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B.Y、Q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11:9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4
D.反应前Z的质量再增加20g,反应后Y的质量仍为24 g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11.“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
①加压时,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微观解释为;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肯定含有的原子是(填符号).(2)从微观知宏观.
如图中,微粒A核电荷数是,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填“得”或“失”)电子;微粒A、B、C、D、E中,共有种元素,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填编号).
12.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铜制成导线主要利用铜的;铝不容易被锈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高炉炼铁就是利用焦炭与(写名称)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
(2)为了验证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填序号)
①将同样粗细铝、铁丝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同样粗细的三种金属丝分别浸入同样的稀硫酸中
③将同样粗细的三种金属丝分别放在氧气中燃烧
④将铁丝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铜溶液中
(3)对自行车钢架进行喷漆可以防止其生锈,原因是;用稀盐酸除去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利用铁生锈的原理,“纳米α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剂,若用化学方法检验使用一段时间的“纳米α铁粉”是否完全失效,可选用
(填试剂名称)检验.
13.碳酸钡广泛应用于显像管(CRT)、陶瓷、光学玻璃等行业.以碳酸盐矿石(主要成分为BaCO3和CaCO3)为原料可生产碳酸钡.
已知碳酸钡和碳酸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氧化钡和氧化钙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钡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0 40 80
Ca(OH)2溶解度/g 0.187 0.141 0.094
Ba(OH)2溶解度/g 1.67 8.22 101.4
(1)焙烧炉中加入焦炭粉和热空气,焦炭和空气发生反应的作用是.
(2)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过滤.实验室进行过滤时,除铁架台(带铁圈)、烧杯和玻璃棒外,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有.
(3)“操作1”是;通过“操作1”再过滤,得到的白色固体的化学式
为.
(4)“吸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14.根据下列仪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制取氧气.实验室选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用到的化学药品是(用化学式表示);收集氧气可以选用的装置是填装置序号).实验结束熄灭酒精灯的操作为.
(2)制取二氧化碳.用一定浓度的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制得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H→()→干燥、纯净CO2(在括号内填装置序号).(3)进一步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提出问题】制取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流程中,选用装置H而不用G,因为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Ca(HCO3)2溶于水.【猜想】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①Na2CO3;②NaHCO3;③Na2CO3和NaHCO3;④.
【实验】请你参与下列验证猜想③的实验,完成探究报告.
步骤和方法现象分析
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足量的CaCl2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结论:猜想③正确
【讨论】二氧化碳通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影响反应后生成物成分的决定因素
是.
15.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模糊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了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称量,然后往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质量忽略不计),重新称量;
②往上述锥形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边加边振荡,溶液红色褪去时,再次称量.数据如下表:
锥形瓶/g 锥形瓶+氢氧化钠溶液/g 锥形瓶+反应后溶液/g
质量/g 35.5 60.5 110.5
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配制100g 7.3%的盐酸,需要1.1g/cm3 20%的盐酸mL.
(2)根据表中数据,通过计算确定该瓶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3)小建用pH试纸测得小明实验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的pH为4,则小明测出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实际浓度(选填“偏大”或“偏小”),造成这一偏差的原因是.
2016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百炼成钢 B.海水晒盐 C.煤气中毒 D.光合作用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百炼成钢,钢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海水晒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煤气中毒,蛋白质失去生理活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光合作用生成了有机物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某化合物不含氧元素,则该物质可能是()
①酸②碱③盐④氧化物.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考点】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分析】根据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某化合物不含氧元素,该物质可能是酸,如盐酸中不含氧元素,属于酸;
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该物质不可能是碱;
该物质可能是盐,如氯化钠中不含氧元素,属于盐;
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该物质不可能是氧化物.
故①③正确.
故选:A.
3.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使用降解塑料 B.推广乙醇汽油
C.减少燃煤使用 D.废旧电池掩埋在土壤中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白色污染与防治;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分析】A、根据使用降解塑料有利于保护土壤进行分析;
B、根据推广乙醇汽油可以节省石油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进行分析;
C、根据减少燃煤使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的排放进行分析;
D、根据废旧电池掩埋在土壤中会造成水的污染和土壤的污染进行分析.
【解答】解:A、使用降解塑料有利于保护土壤;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做法正确;
B、推广乙醇汽油有利于减少污染环境物质的排放,故做法正确;
C、减少燃煤使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的排放,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做法正确;
D、废旧电池掩埋在土壤中,会造成水的污染和土壤的污染,故做法错误.
故选D.
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污水不是化工废水,可向江河湖泊里任意排放
B.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C.可以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涤纶、棉纤维和羊绒
D.通过观察颜色和闻气味可以辨别保鲜膜成分是聚乙烯塑料还是聚氯乙烯塑料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塑料及其应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根据水的污染源分析判断;
B、根据铵态氮肥遇草木灰易放出氨气分析判断;
C、根据棉纤维和羊绒灼烧的现象分析;
D、根据鉴别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的方法分析.
【解答】解:A、生活污水能造成水的污染,不可向江河湖泊里任意排放,故A错误;
B、由于铵态氮肥遇草木灰易放出氨气,所以铵态氮肥与草木灰混合使用,会降低肥效,故B错误;
C、由于涤纶在灼烧时有灰烬,灰烬黑而硬,羊绒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纤维在灼烧时有烧纸的气味,可以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涤纶、棉纤维和羊绒.故C正确;
D、通过灼烧闻气味可以辨别保鲜膜成分是聚乙烯塑料还是聚氯乙烯塑料,通过观察颜色和闻气味不可以辨别保鲜膜成分是聚乙烯塑料还是聚氯乙烯塑料,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闻药品的气味C.
加热液体D.
读取液体体积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6.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碱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则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分析】根据单质是指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中和反应指的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碱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有些盐的溶液也显碱性;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正确;
B、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因此中和反应一定能生成盐和水,但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非金属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故错误;
C、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因碱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有些盐的溶液也显碱性(如碳酸钠是显碱性的盐),故错误;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但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不一定是催化剂,如反应物的浓度,故错误;
故选项为:A.
7.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大于b
B.图丙中M表示b的溶解度曲线
C.图乙中a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50℃时a、b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a比b多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分析】A、根据图甲a中有剩余固体,b中无剩余固体解答;
B、图甲中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a有固体剩余,说明a的溶解度小于b,结合图3完成解答;
C、图乙无溶质剩余,无法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
D、根据不知道a、b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进行解答.
【解答】解:A、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O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a中有剩余固体,b中无剩余固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应小于b,故A 错误;
B、根据图甲中信息可以知道20℃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而图3中在20℃时,N曲线的溶解度大于M曲线的溶解度,故M表示的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故B错误;
C、由于图乙无溶质剩余,无法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所以图乙中a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不知道a、b饱和溶液的质量是否相等,所以不能判断50℃时a、b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的多少,故D错误.
故选C.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虽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B.铁、钠、锌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都不能过量摄入
C.可以通过加水的方法区分硝酸铵、食盐和氧化钙三种白色粉末
D.含碳燃料燃烧不充分时易产生剧毒的CO,所以燃烧时必须保证通风
【考点】物质的元素组成;一氧化碳的毒性;酸、碱、盐的鉴别;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分析】A、根据结构决定性质解答;
B、根据人体所需的元素解答;
C、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解答;
D、根据燃烧的条件解答.
【解答】解:A、过氧化氢和水的分子构成不同,因而化学性质不同,正确;
B、钠元素是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食盐溶于水温度不变,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能用水鉴别,正确;
D、含碳燃料燃烧不充分时易产生剧毒的CO,所以燃烧时必须保证通风,正确;
故选B.
9.新装修房室内存在甲醛(CH2O)、苯(C6H6)等有害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醛分子中含有水分子
B.甲醛相对分子质量为30 g
C.苯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90 g甲醛与39 g苯中的碳元素质量相当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分析】A.根据甲醛的分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之相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水分子,故错误;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C.苯(C6H6)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故错误;
D.90g甲醛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90g×=36g;39g苯中的碳元素质量为:39g×=36g,故正确.
故选D.
10.在一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2 40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24 8 23
A.涉及到的反应可能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B.Y、Q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11:9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1:4
D.反应前Z的质量再增加20g,反应后Y的质量仍为24 g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表格中数据可计算得出反应后待测的质量,分析各物质在反应前后的变化量可得出物质X、Z为反应物,Y、Q为生成物.
【解答】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表格中数据可知,反应后待测的质量=(8+2+40+5)g﹣(24+8+23)g=0g;物质Y、Q反应后质量增加,为该反应的生成物;物质X、Z反应后质量减小,为反应的反应物;反应可表示为X+Z→Y+Q;
A、由分析可知:物质X、Z为反应物,Y、Q为生成物,则该反应可能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说法正确;
B、由于Y、Q在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计量数的关系,所以难以判断Y、Q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故说法错误;
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为(8g﹣0g):(40g﹣8g)=1:4,故说法正确;
D、反应物为X和Z,故只增加Z的质量,不增加X的质量,Y的质量不会改变,故说法正确.故选:B
二、解答题(共5小题,满分40分)
11.“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
(1)从宏观知微观.
①加压时,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微观解释为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加压使分子间隔变小;
②气体X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X分子中肯定含有的原子是N、H (填符号).(2)从微观知宏观.
如图中,微粒A核电荷数是9 ,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填“得”或“失”)电子;微粒A、B、C、D、E中,共有四种元素,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B (填编号).【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1)①根据分子的特征分析回答;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元素的定义、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性质的关元素的等分析回答.
【解答】解:(1)①由于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加压使分子间隔变小加压,所以,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反应后的原子种类是N、H、O,故X 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原子是N、H;
(2)①由微粒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微粒A核电荷数是9,其最外层电子为7个,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一个电子,微粒A、B、C、D、E中,共有四种元素,由于B微粒达到了稳定结构,对应单质化学性质最稳定.
故答为:(1)①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加压使分子间隔变小;②N、H;(2)9;得;四; B.
12.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铜制成导线主要利用铜的导电性;铝不容易被锈蚀,其原因是4Al+3O2═2Al2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高炉炼铁就是利用焦炭与二氧化碳(写名称)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
(2)为了验证铝、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②③④(填序号)
①将同样粗细铝、铁丝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同样粗细的三种金属丝分别浸入同样的稀硫酸中
③将同样粗细的三种金属丝分别放在氧气中燃烧
④将铁丝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铜溶液中
(3)对自行车钢架进行喷漆可以防止其生锈,原因是隔绝氧气和水份;用稀盐酸除去铁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利用铁生锈的原理,“纳米α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剂,若用化学方法检验使用一段时间的“纳米α铁粉”是否完全失效,可选用稀盐酸(填试剂名称)检验.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铁的冶炼;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1)根据金属的性质以及炼铁的过程来分析;
(2)金属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得到另一种金属必须具备: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3)根据防锈的措施、方程式的写法以及物质的检验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铜制成导线主要利用铜的导电性;铝不容易被锈蚀,其原因是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高炉炼铁就是利用焦炭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铁还原出来;故填:导电性;4Al+3O2═2Al2O3;二氧化碳;
(2)①将同样粗细铝、铁丝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都能置换出铜,只能说明铜最不活泼,无法比较铝和铁的活动性;
②将同样粗细的三种金属丝分别浸入同样的稀硫酸中,铜没有变化;铝丝表面产生气泡速率快于铁丝,说明活动性铝>铁>铜;
③将同样粗细的三种金属丝分别放在氧气中燃烧,铝最剧烈,铜最不剧烈,说明活动性铝>铁>铜;
④将铁丝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铜溶液中,铁丝置换出了铜,没有置换出铝,说明活动性铝>铁>铜;
故填:②③④;
(3)对自行车钢架进行喷漆可以隔绝氧气和水份防止其生锈;稀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双吸剂失效则不含有铁,可以加入盐酸鉴别;
故填:隔绝氧气和水份;Fe2O3+6HCl═2FeCl3+3H2O;稀盐酸.
13.碳酸钡广泛应用于显像管(CRT)、陶瓷、光学玻璃等行业.以碳酸盐矿石(主要成分为BaCO3和CaCO3)为原料可生产碳酸钡.
已知碳酸钡和碳酸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氧化钡和氧化钙也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钡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0 40 80
Ca(OH)2溶解度/g 0.187 0.141 0.094
Ba(OH)2溶解度/g 1.67 8.22 101.4
(1)焙烧炉中加入焦炭粉和热空气,焦炭和空气发生反应的作用是提供热量.
(2)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过滤.实验室进行过滤时,除铁架台(带铁圈)、烧杯和玻璃棒外,还需要的实验用品有漏斗,滤纸.
(3)“操作1”是加热;通过“操作1”再过滤,得到的白色固体的化学式为Ca(OH).
2
(4)“吸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Ba(OH)2+CO2=BaCO3↓+H2O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本题是酸碱盐的应用中的物质的制备,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焙烧炉中碳酸钡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钡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