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高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高神经编码与听觉理论
1863年,德国生理心理学家黑尔姆霍兹(H.V.Helmholtz)提出了听觉的共振假说(Resonance theory)。
这种理论把内耳比喻成一架钢琴,柯蒂氏器官内的基底膜、毛细胞像琴弦一样,由于长短不同振动频率不一。
外部声波传人内耳后,低频声波易引起较长纤毛的毛细胞和较宽基膜的共振}高频声波引起较短纤毛的毛细胞与较窄基膜的共振。
解剖学研究确实发现耳蜗基底膜宽度不同,在耳蜗基部的基底膜较窄,而在耳蜗顶部基底膜变宽。
这使共振学说至今还能解释某些听觉现象,例如老年入耳蜗基底部血管硬化供血不足,常造成其对高频音听力的下降,同时低频音的听力却不发生变化。
共振理论的严重不足在于机械地在内耳与钢琴间的类比。
事实上,内耳中的外、内淋巴和基底膜的振动总是整体性的,无法实现像琴弦那样分离地局部振动。
为克服共振说的不足,许多学者对它作了修正,所谓位置理论(Place theory)就是修正了的共振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虽然内耳基底膜不能像钢琴弦那样进行分离的局部振动,但在基底膜整体振动时,不同部位上最大敏感振动频率却存在着微小差异。
因此,在不同频率声波的感知中,耳蜗基底膜上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
与共振、位置理论不同,还存在着频率理论( Frequencytheory)。
这一学说认为,不同频率声波引起与之频率相同的神经元单位发放,因而能感知不同音高的声刺激。
这一学说遇到的困难是神经元最大单位发放频率不超过千赫兹;而人类听觉却可以感知16千赫兹以下的声音。
为了克服这个难点,一些人修正了频率假说,提出了齐射原理(V olley principle)。
这一原理指出,虽然每个听觉神经元的单位发放频率不能超过千赫兹,但声波作用听觉系统,同时可以激活许多神经元的单位发放,它们各自产生一定频率神经冲动排放,叠加在一起,就会造成与高频声波相同的发放频率。
提出者也不得不承认,齐放理论最多只能解释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感知现象,对5000赫兹以上声音的感知应由位置学说加以补足。
美籍匈牙利学者贝克西(G.V.Bekesy)1969年提出了行波学说(Travelling wave),以其大量精细数据和模拟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贝克西认为声波从外耳经中耳引起卵圆窗的振动,在内耳的传播是以行波方式进行的。
他设想耳蜗管的内淋巴、基底膜、毛细胞和盖膜之间发生三维振动,振动的幅度最小为10-10米。
因为耳蜗螺旋部的基底膜紧张度较高,耳蜗螺旋顶部的基底膜紧张度较低,行波传播的速度逐渐降低,振幅也逐渐降低,达耳蜗顶部时,行波几乎消失,可见在耳蜗管的不同点上,行波振动的最大频率逐一下降。
换言之,不同频
率的行波引起不同感受细胞的最大兴奋,在耳蜗内对声音频率进行着细胞分工编码。
凯恩(Kiang)应用细胞微电极方法,未能找到对200赫兹以下声波反应的耳蜗细胞。
因此,无法用细胞分工编码解释低频声波的感知机制。
他进一步发现,在低频范围内耳蜗螺旋顶部的基底膜与声波发生同步化振动。
还有人用各种频率声波合成的白噪声刺激,以便引起整个基底膜的同时振动。
此时被试仍能报告是否有声刺激出现或消失,说明此时存在耳蜗神经冲动。
综上所述,关于内耳音高编码问题,出现过许多理论;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两种方式。
可能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
那么在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内对音高是如何编码的呢?在听觉通路上,插入微电极记录不同水平听觉神经元对各种音高声刺激的反应。
将实验数据在频率(音高)和音强坐标上记录出反应曲线,结果表明每个神经元的反应曲线均呈v字形,其底下的尖点不相重合。
由此说明在听觉通路上,各个神经元有其自己最敏感的反应频率,此频率上给出单位发放频率变化所需的音强最低。
据此可以认为,在听觉中枢内对音高的感知是由细胞分工编码机制完成的。
在初级听皮层上,可以明确找到与耳蜗螺旋基部和顶部相对应的空间定位关系,颞横回内侧对应于耳蜗基部高音敏感区,颞横回外侧对应于耳蜗顶部低音敏感区。